分享

也谈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

 新用户0747a4i9 2021-12-02

也谈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

陈砚平

近日,认真读了微信上流传的南京中医药大学骆诗文教授的 《中药疗效为何越来越低?》一文,除了不胜感慨之外,实在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述看后的感想。

骆诗文教授详尽地列举了中药生产、流通、炮制方面的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急功近利{(抢青,即未达到药材生长期要求就采集)、激素农药等增产、以次充好、造假(如山肉萸掺进葡萄皮,用塑料做穿山甲甲片,把树枝包上毛皮包切成片冒充鹿茸,在海马肚子里灌玻璃胶,往虫草上粘铅粉等)、出售萃取有效成分后的药渣等}和面子工程( '打黄’即硫磺处理、双氧水漂白、洗衣粉祛斑、颜料染色等)上。

看得出来,骆诗文教授对中药现状的调查是比较全面、客观和认真负责的,对中药市场的一派乱象和生产、炮制过程中的肆意乱为行为感到无比痛心疾首,最后甚至发出断言:中医将亡于药!

诚然,中药市场乱象和中药的品质下降是不争现实,但把中医的疗效降低甚至把中医地位的降低完全归咎于中药疗效降低也是言过其实的。其实,中药疗效降低的原因至少有如下方面:

一、中药疗效的绝对性降低

中药品质下降导致中药疗效绝对性降低,这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除骆诗文教授所描述的各种场景外,这类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转述和讨论。

二、中药疗效相对性降低

1.   与西医的疗效相比

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近二三十年中,西医的诊查和治疗手段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以往的许多不治之症到现在不少都成了可治疗的了。

同期中医的总体疗效没有上升,甚至还因药材质量的下降而有所下降。假如我们以中医的总体疗效为基点来看待西医,那么就是西医的总体疗效上升了;假如我们以西医的总体疗效为基点来看待中医,那是中医的总体疗效降低了;因为西医的总体疗效的提高是现在完成进行时,那么中医的总体疗效的降低也是现在完成进行时。

2.   人们对医疗的疗效期望值超前大幅提升

人们在功成名就或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想健康长寿,徐福出海、葛洪炼丹可能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诠释。科技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可以是跳跃超前的,尤其是在人们卫生科普知识比较欠缺和社会整体浮躁时更是这样。如果一个人认为拿到手、吃到口的中药或西药就应该像仙丹灵药那样、能立即收到立竿见影或药到病除的效果,那么他肯定会失望,那么他肯定会认为中医或西医的疗效都不好,极端的人甚至认为是医生为了多挣钱才故意用疗效不好的药品或治疗。

3.   中药成了背锅侠

中医界现在有这样一种趋势,即自觉不自觉地认为中医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和中医人士是无所不能的,只是因为不争气的中药的拖累才使中医理论出现所谓的短板,不争气的中药也使人们对中医人士有了偏见,甚至还促使人们认为中医人士出现了某种程度的集体苍白。总之,中药成了掩盖中医理论的不足和中医人士苍白的背锅侠

在这里,不禁想起了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中药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的疗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要靠中药实现,把中医疗效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于中药无疑是自毁长城,是不可原谅的。

总的说来,中药的总体疗效绝对性下降是存在的,但不是主要的,中药的总体疗效相对性下降才是问题的根本。

从医学史的角度看,中药存在及应用的历史起码要比《内经》成书年代早上几千年甚至数万年,神龙尝百草的故事就是形成在这段历史中。就是说中药的普遍应用是先于《内经》存在的医学实践。如以《内经》出现的时间点为标志,《内经》出现以前,是中药实践是单独存在的;《内经》出现以后,中药实践是与中医基础理论相伴而行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基础理论与新中药劳燕分飞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而且不可逆转。

中药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涅槃(青蒿素是新中药的标杆和榜样),中医基础理论现在看来似乎只有逐渐被珍藏(因为是国粹)一个选项,绝无涅槃这个选项,因为让中医基础理论的涅槃重生现在被中医守成者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

       最后,我不同意骆诗文教授的说法:中医将亡于药!中医在短时间内可能会衰于药,但中药肯定会迎来中兴的一天。只要中国像屠呦呦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多,新中药的兴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