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市新洲区2019年全面落实河湖长制

 wupin 2020-01-04

武汉“东大门”新洲区,滨江多湖,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

2019年,全省河湖长制提档升级“示范建设年”。武汉市新洲区认真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长江大保护指示精神,按照省市河湖长制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监管体系加强、污水治理加快、污染防治加力,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强化河湖管理保护,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年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多措并举 持续提升倒水河水质

倒水河为武汉市第五大河流,发源于河南新县,经红安进入新洲区,于龙口大闸处注入长江,全长145公里,新洲境内长41.70公里,流经新洲李集、仓埠、汪集、阳逻、双柳5个街道,新洲段流域面积888.30平方公里,平均河宽300至400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19亿立方米。

实施河湖长制以来,省、武汉市领导及河长多次履职巡河,指导督导新洲区河湖长制工作。

倒水河沿线落实“三长三员”154人,责任延伸到村组社区,同时聘任企业河长3人,环保志愿者、民间河长4人,在重要河段、涵闸、水坝等部位配置了水位监测、视频摄像仪器,设立公示牌24小时“在线”接受群众情况反映,推行民间河长暗访巡查、问题交办机制,形成“官方+民间+数据”三方河长“三长联动”监管格局,扩大管护空间和维度。

为减少城乡生活排水对倒水河污染,阳逻污水处理厂改扩提标工程如期完成,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一级A标准排放入河;同时,实施完成沿河街道污水处理厂改造提标工程建设,配套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推动重点村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在倒水河新洲段全面禁止采砂,减少河道水体搅动污染;禁止河道围网、拦网养殖、捕鱼,实现河道休养生息;划定倒水河两岸禁养区,消除养殖污染;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有效遏制面源污染。

持续开展“碧水保卫战”“碧水清流行动”,“三清、四除”整治(清岸坡、清水面、清水底,除乱占、除乱采、除乱堆、除乱建),先后投入机械台班395个、劳力2378个、资金200多万元,清理水面漂浮物近10万平方米、水葫芦600余立方米、岸坡垃圾4500多立方米,按时完成27处河道“四乱”问题整治,保持河道清洁。

推行警长重点巡查工作机制,联合实施河砂禁采,封堵堤坡通道6条,回填平整河滩1处;探索侵占损害河湖环境入刑机制,立案查处非法偷采3起,有效震慑了河流环境损害行为。

据环保部门通报,倒水河新洲段今年1月至11月份平均水质为三类,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与去年同期比提升。

水岸共治 改善涨渡湖生态系统

涨渡湖湿地“水上森林”奇观,被誉为“网红湿地”。

涨渡湖位于新洲区南部,流域面积524平方公里。历史上涨渡湖与长江、举水河、倒水河相连相通,因“涨水为渡、落水为湖”而得名。

目前,涨渡湖汇水面积79.02平方公里,蓝线长度26.65公里、面积38.21平方公里,蓄水容积5500万立方米,调蓄容积3696万立方米。

建立健全市、区、街、村四级湖长制,明确涨渡湖监管人员37人,18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督查问效的工作责任体系。

该市、区负责人带头履职,累计巡湖1800多人次。涨渡湖市级湖长、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艳带队,巡查万亩池杉林、东围渍堤加固工程、齐头咀泄洪闸、唐家汊截污整治工程等点位,并对排口排查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狠抓湖区卫生,强化环境整洁。市、区房管、城管部门和沿湖街道联动发力,组织干部群众巡查和保洁2646人次,清理涨渡湖周边村湾垃圾和湖岸垃圾22330吨、795吨;该区农业农村局、涨渡湖渔场组织打捞水面漂浮物和垃圾1500立方米,清除芡实13000亩。

狠抓水岸“双禁”,强化生态养殖。划定涨渡湖周边养殖“三区”,关停、迁移畜禽养殖户;实行“人放天养”,拆除养殖看护房屋,关停蓝线内精养鱼池,转移安置养殖人员,通过水岸“双禁”,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狠抓水闸调度,强化生态补水。抓住长江高水位运行水情,合理调度挖沟闸,实施“引江灌湖”,补充生态水位,改善水质,增强涨渡湖生物多样性。

通过系列措施生态治湖,涨渡湖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指标,与去年同比下降,水质得到改善提高。下一步,将完善长效机制,打造湖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河湖长制 守护新洲碧水清流

今年,新洲区明确区、街(镇)、村(社区)三级河湖长等“三长三员”1162人,其中,区级党员干部25人担任1江、12河、12湖河湖长,坚持重点地段与全线巡查相结合,现场调研并解决问题。

经全面排查,全区上报河湖“四乱”77处,于5月下旬按时完成清理。全年清理水面漂浮物、岸坡垃圾3.35万立方米。

新洲区落实小微水体河湖长,强化全域管护,做到河湖水系监管责任全覆盖。完成12个湖泊、13条河流划界工作,完成举水河、倒水河、长江回水线以下河段确权工作和3座区管水库的划界确权工作,锁定保护范围。

加强水保监管,防治水土流失。完成徐古琵琶垴等小流域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新增造林面积7301亩;按要求完成217个遥感图斑资料收集、现场复核、生产建设项目扰动信息填报、数据修正与入库,建立违法项目清单。

加强三级监管,落实湖泊保护。坚持水务部门执法巡查与区、街、村三级巡查相结合,巡湖3万多人次,其中水务执法巡查1624人次。按照计划完成涨渡湖、三宝湖退渔还湖4274.8亩。

加快项目建设,完成投资任务。年度19个“四水共治”项目建设,全部按时开工,目前实时完成投资14.65亿元,完成时序进度任务。

及时启动“三清”,全区12个湖泊清查排口518个。69家“散乱污”企业,关停53家,整改3家,停产6家,拆除4家。建立村湾收集、街镇集中转运、区级集中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科学划定养殖“三区”,实行生态养殖5753公顷,规模养殖场点粪污设施装备配备率达到96.93%。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完成“双水双绿”稻鱼综合种养3.9万亩,建成流道循环养殖示范4处,少潭河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入围国家级健康养殖场评审;启动重点支流港渠水质达标工作,湖泊禁止投喂养殖,按时完成鄢家湖水质提升一期工程。

邾城、阳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各街镇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完成提升改造,配套收集管网299公里,新建重点村湾污水处理设施54处,均实现一级A达标排放;全区实施6大“清零行动”,12个湖泊全面推行“人放天养”,黑臭水体整改销号并完成提升整治,农村旱厕改造完成,化肥、农药减量投放完成市定目标,城市湖泊完成环湖道路和环湖截污管网建设。

坚持水岸同治,河湖水质改善。长江、举水、倒水“国考”新洲断面水质达标,全区12个湖泊水质均好于2018年,道观河水库保持二类水体,系全市唯一。(何碧波 彭志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