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荆关城百战多 将士英名留青史

 古稀老人赵 2020-01-04

本报记者 赵丰民 杨虎

紫荆关城百战多 将士英名留青史

古老的紫荆关,对于年轻的易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贾国琳来说,太熟悉了。她每年来往多次,进行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史料。说起紫荆关的历史尤其在此发生的战事如数家珍。

隆冬时节,记者驱车到紫荆关采访。贾国琳热情地为我们讲解,目前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雄关壮丽,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地,素有“畿南第一雄关”之称。

今日之紫荆关,雄险不减,山峦叠翠,更显风骨。

顺着贾国琳手指的方向望去,紫荆关城门巍峨矗立,城门上方,“河山带砺”四字,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贾国琳介绍,紫荆关东汉时称“五阮关”,北魏时称“子庄关”,宋代称为“金坡关”,明代以后称为“紫荆关”。初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更大兴土木,修城建关。在正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崇祯年间,都曾改筑、扩建关城,增设城堡、隘口,开凿盘山道等,使紫荆关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防御体系。

因紫荆关战略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料记载,明将于谦说:“险有轻重,则守有缓急,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七。”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顾炎武描述:“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凸显出紫荆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紫荆关城百战多 将士英名留青史

登上城墙看紫荆关,关城四周群峦环抱,沟壑纵横,地势险峻。远处望去,拒马河从西边山谷缓缓而来,紫荆关偎依在拒马河边,起伏在丘岭之间,将山谷牢牢锁定。

紫荆关关城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呈莲花形。它曾是军事防御指挥机关所在地,据《西关志》记载,明朝景泰二年,调保定右卫中千户所官军守御本关,景泰三年添设真定、神武二位官军,春秋两班轮流操守。清初紫荆关仍设参将驻守。“虽然紫荆关城门楼大都已经荒废,但古代这里有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少时几百人,最多时候驻军3000余人。”贾国琳说,历史上,许多著名战事都与紫荆关有密切联系,据不完全统计,在紫荆关发生的战事有百余次。

紫荆关绵长的城墙雄姿犹在,望着紫荆关长城上厚重的墙体和一个个垛口,我们仿佛听到了战场上那阵阵喊杀声、战马的嘶鸣声,一段段逝去的历史浮现在眼前。

史料记载,宋嘉定六年(1213年)秋,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与金兵大战,金败,蒙古大军追至北口,攻打居庸关,因金兵严密镇守无法进入。于是蒙古大军又前往涿鹿至紫荆关,在紫荆关南百二十里的五回岭击败金兵进而轻取涿州、易州两地,进入内陆。又到南口由内而外攻打居庸关,将居庸关攻破。

“这场战役是紫荆关历史上发生的百余次战役中最著名的一次。此后,紫荆关又多次成为蒙古军征战内陆出入的重要关口。”贾国琳说。

由于紫荆关在军事进攻和防御上的重要位置,自古便于此设关口。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瓦刺军攻陷紫荆关直逼京师。虽然通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刺进攻,但明朝进一步认识到紫荆关一线的军事重要性。明朝在修复、扩大宣大(今宣化、大同)一线长城规模的同时,严密增加了居庸关以南,经紫荆关至倒马关一线的长城防守。今日之所谓“内三关”,即由此而来。

提起紫荆关的古战役战将,贾国琳提到了明军右副都御史孙祥和清军总统陕军山西布政使升允。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首领先分兵四路对长城沿线侵扰。七月于土木堡(今怀来东南)击溃明军,俘获明英宗朱祁镇。瓦剌部经过短暂休整,于十月一日兵分三路。东路两万骑由古北口攻密云,从侧翼牵制明军,中路五万骑由兴和(今张北县)经宣府(今宣化)攻居庸关,做正面佯攻。瓦剌太师也先亲率十万骑为西路,自集宁经大同攻紫荆关,遭明军右副都御史孙祥、都指挥韩清的顽强抗击。十月初九日,兵临关下,也先令太监喜宁向守军传达英宗旨意开城,遭明军拒绝。遂以主力在关城正面与明军对峙,另遣一部由喜宁带路,寻山涧小路偷越紫荆岭,绕至关南,拆毁边墙而入。明军腹背受敌,因寡不敌众,孙祥等明军将士全部战死,关城被攻陷。也先率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

到了清代,关城已成腹地,但是兵额未减,清圣祖玄烨曾两次西巡,驻跸紫荆关,检阅军校,南天门曾立有“天子阅武处”碑。

史料记载,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14日攻占北京。10月,英、德、法、意四国联军直扑山西,进逼直隶、山西边界重关——紫荆关。紫荆关城池高深,嵯峨险峻,左右崖壁陡峭笔直,犹如天然屏障,是北京西南的重要关隘。当总统陕军山西布政使升允得知联军西犯时,立即率右翼马队进驻紫荆关,并派两营陕军分守紫荆关西南的五回岭、倒马关、走马驿等百里以内各要隘,留一营陕军镇守紫荆关。10月28日,升允照会联军指挥官,试图劝止敌军继续西犯,侵略军不予理睬。10月29日黎明,尖厉刺耳的枪炮声划破长城寂静的上空,配有坚枪利炮的联军突然向紫荆关发起猛烈进攻,升允遂率清军应战,清军将士英勇顽强坚守阵地,与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经过激战,紫荆关失守,清军阵亡87位将士。

“紫荆关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清军将土英勇无畏誓死抵抗到底的英雄气概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阻止了侵略军继续西犯。”贾国琳说。

1903年6月,已任山西巡抚的升允为了纪念那些在紫荆关战役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下令在紫荆关盘道寺墙上镌刻了一段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碑文,碑文中记录了87位捐躯的清军将士姓名。同年,受德国驻华公使的压力,清政府派人撤毁石碑。

“石碑虽然不在了,但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精神浩气长存。”贾国琳说。

“紫荆关边塞苦寒,多炼就侠肝义胆。历史上的紫荆关,每有烽烟起,战旗便在此地红。”贾国琳说,紫荆关及今“百战余生”,刀光剑影已经远去,但那些在紫荆关战役中的将士英名留青史,一直在世人中传颂。

(本期历史文化顾问: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教授 李文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