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人那场“中国热”丨他山之石

 zdjphoto 2020-01-05

  研习君语 

风从东方来

「他山之石」专栏之初,我们聊到了十八世纪广州十三行里西洋人视角下所绘制的中国家具。

而本期我们则转换一下地域,在欧洲被人所痴迷的“中国情调的家具”又是怎样的?那场在欧洲持续了一百多年的“中国热”又是怎样的影响了欧洲家具?

欧洲人的“中国梦”

在几个世纪前的欧洲人眼中,区别时髦和土鳖、高雅与低俗的方式是看这个人懂不懂中国风。

区别真贵族还是破落户的方式,依旧是看这个人家里有没有来自中国的东西。

约翰·尼霍夫绘制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

由于地理限制和语言沟通上的隔阂,西方人早期对于神秘遥远的东方世界夹杂着许多想象。

13世纪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根据经历和见闻,在传记中描绘了一个美丽宜居,神话一般富丽堂皇的中国,由此激发了欧洲人的航海冒险热情。

马可波罗晋见忽必烈

《马可波罗传记》插图,法国,1300

16世纪末,西方传教士们的船只陆续来到中国,也将中国的文化以及书籍、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大规模地带回欧洲各国,引发了新一轮的热潮。

欧洲的上流社会了开始沉迷于“中国制造”。

The Feast of the Gods,Giovanni Bellini

诸神之宴里的青花瓷

而中国艺术在欧洲的极高身价,一方面是来自上层的追捧,另一方面也是当时启蒙思想家们对古老而陌生的、“高级”的、中国文明的追捧与倾慕。

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

自从我们认识中国人以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一特点。

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

被誉为“法国思想之父”的伏尔泰则十分崇拜孔子,极力颂扬中国道德和儒家文化,他还将《赵氏孤儿》改编成戏剧,引起了欧洲文化界的剧烈反响。

当时巴黎的文化沙龙上

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在研读伏尔泰改编的“中国作品”

更耳熟能详的童话大师安徒生,那篇《夜莺》里提到的瓷器宫殿与御花园,正是这种中国情调的反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中式风格的日用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开始全面渗透到了欧洲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商家乡绅,都对所谓的中国风尚充满了狂热的痴迷与追捧。

狂热到何种地步?

体现在住上,那一水儿的中国风宫殿,足以看出当时欧洲各国国王对于东方风格的偏好,德国波茨坦无忧宫(Sanssouci)的中国茶室

德国德累斯顿的皮勒尼茨(Pillnitz)宫殿的中国亭:

英国伦敦邱园的中国宝塔: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宫:

体现在“行”上:

1700年1月7日的时候,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就在凡尔赛宫迎接新世纪时盛大舞会上,
身着中式服装,坐在“八抬大轿”出场,

至于服饰与食物更不用提,瓷器与茶叶的魅力至今仍在影响着西方。

约翰·谢布贝尔的《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这样描述:

房间里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镜框、每一张桌子,都必定是中式的:墙上贴着中国墙纸,图案满纸,却无一摩写天然……房间的几面墙上,中国情调的小壁架托着呲牙咧嘴奇形怪状的瓷狮子,放在也是瓷制的花棚架之中,黄铜箔片被漆成了绿色,就像阿卡狄亚的情侣们—样在树阴下躺着。不仅如此,对中式建筑之爱变得如此泛滥,以至于当猎狐者们跳着追捕猎物时,如果把他们的腿弄折的篱笆不是依东方情调到处都插着小截小截的木桩的话,他们都会认为腿断得太冤了。中国情调是如此盛行,就连哑剧中的小丑也不得不从中国情调的场景和人物中找噱头。

人们后来称呼这种装饰风格为“Chinoiserie”,源自法语中的“chinois“,意为”中国的“,而这种中国情调更直接形塑了西方时尚上著名的洛可可风格。

便携式写字台  大约1750年代

德国明斯特漆器艺术博物馆

华托,布歇,皮耶芒,齐彭代尔,钱伯斯,瑞普顿等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大师,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设计师,工匠所创作出的众多中式建筑,艺术品和工艺品为后人记录和保存了它席卷欧洲大陆的深刻痕迹。

布歇的中国皇帝系列

一个失真的中国梦

作为与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相通的家具艺术,同样也被这股“中国热”所感染。

材质的模仿

在东方漆器去往西洋之前,欧洲是没有漆器的。髹漆与制瓷一样都是中国的发明,而为欧洲各国所倾慕。“漆器热”更是持续了一百多年。

东印度公司里的各色漆器家具

中国漆家具包括各种橱柜、椅子、箱子、漆盒及屏风等,其工艺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称为“刻灰”的填漆工艺,一种是彩绘或描金工艺,图案有山水风景、庭院人物、竹石花鸟、民间故事和瓶花等,对欧洲人来说极富异国情调。

但欧洲人原本并没有掌握漆器的工艺。

中国漆器所用的清漆,是来自漆树的汁液;而漆树与漆液并不能经过长途运输后移植保存到欧洲,因此欧洲人只能选择用树胶漆或虫漆作为中国漆的代用品。

18世纪中期的墙角柜,漆画取自一屏风

大都会博物馆藏

当然,有些贵族依旧是坚持只要中国产漆器,很多商人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会将中国漆器拆散后重新组装分配。

特别是那些多扇折叠并带有丰富装饰的大型屏风,上岸后常被拆散镶入小型的欧式家具或室内嵌板当中。

到 17 世纪初,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纽伦堡、奥格斯堡等地才有了漆器生产,法国、英国、意大利也随后跟上。

玛丽皇后写字台上的鎏金与马丁漆艺  1783年

马丁‧卡林于1785年为维克多夫人美景城堡的大厅制作的五斗柜

其中欧洲漆里最出名的就是18世纪法国漆艺家马丁兄弟借助虫胶植物胶与松香发明的“马丁漆”,凡尔赛宫的室内墙面与家具都是用这种漆打造的。

欧洲的设计师们常用的以黑金红三色漆来表现东方的风景与人物。相较来说,中国漆则更多的倾向于黑红二色,并且红色会表现的更为沉稳。

纹饰的模仿

虽然欧洲漆的制备方式与中国不同,但漆器上的装饰纹样有大量是模仿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风格”得以进一步传播。

路易十四风格的漆器柜子

这些欧洲漆器上的图案,可能并非是原封不动、直接来自中国,而是经过了欧洲汉学家与艺术家的创造,东方变体的花卉纹、花鸟纹最为常见。

穿衣镜 大约1710年

德国明斯特漆器艺术博物馆

最容易让人看出“中国味儿”的就是齐彭戴尔式家具,所用的格栅纹 、回纹、宝塔纹,都能让我们觉得格外眼熟。

而在构图上,吸收了中国外销家具元素之后,欧洲家具也突破了古典主义下对称、直线、硬朗的外壳,走向了不对称、曲线、柔婉的另一面。

首饰盒  大约1620年左右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纹饰不对称的高脚柜  大约1700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造型的模仿

18世纪早期家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弯曲的腿,这被称为球和爪的腿是一种东方象征性的设计,代表龙的爪子抓住了智慧之珠。

这句西方文献中的龙自然代表中国,而“球和爪”、“弯曲的腿‘是指明式家具中的‘三弯腿”。

明 黄花梨带束腰三弯腿虎爪足炕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画《雷卡米埃夫人》里

左下方极似明式家具的脚踏

17到18世纪,三弯腿家具在法国开始流行,受到的正是中国家具的影响。

斯卡贝罗式宝座 

约16世纪 

细木拼花橱柜  德国

16世纪晚期 

同一时期,德国家具传统的后扭式直腿也被中国式的弯腿所替代。

之后英国家具也大量吸收了类似元素。

可调节桌面倾斜度的折叠小桌 大约1870年

德国明斯特漆器艺术博物馆

典型的如折叠式家具、三联靠背式家具、方角步步高椅、梳背式椅子等。

退烧的“中国热”

这场狂热的中国风在18世纪中叶时达到巅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

原因何在?

在19世纪以前的大部分西方人心目中,中国并非真实的场景,而仅仅是一个幻境,一个由艺术家、思想家、贵族们为民众共同编造出的神秘国度。

路易十五中国漆和马丁漆五斗柜

约1750年,私人收藏

即使里面不乏中国元素,但是归根结底,欧洲人的中国风,依旧是一种欧洲风格。

它表明的是欧洲人对一个在距离上遥远、心理上神秘的古老国度的理想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能仅仅只被视为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正如有人评论的:「中国只是折射这个时代的快乐气氛和对快乐之追求的一滴水珠,因为它遥远而在传说中是一方乐土,在欧洲又被具象化为瓷器的梦幻光泽和丝绸的飘渺姿态。」

但当让他们用枪炮见识了清朝的落后疲弱之后,遥远东方的梦幻对欧洲人来说,已经如泡沫般破碎。

落后者的文化对他们来说,不再具有“高雅的光环”,而只能逐渐走入历史堆。

明 黄花梨马蹄罗汉床
原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

明 黄花梨三五足圆香几

玛丽·泰瑞莎·L·维勒泰旧藏

但与此同时的,大量宫廷珍品的外流,却也让欧洲人惊喜的发现外销漆木家具并不是中国家具的全部,尤其是明式硬木家具的发现彻底颠覆了他们对中国家具的印象,而这又是另外一个传奇的开端了......

-  END  -
让最好的家具传承有序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广告 | 合作 | 转载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