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弱光环境唯美人像的拍摄

 zzm1008图书馆 2020-01-05

    选景踩点

    关键点:

    1、路灯光源的方向朝向地面,而不是向四周发散,因为要聚光到人物身上。

    2、灯的外形,要简洁,不要现代化。

    3、背景环境要暗,要简洁。不能干扰画面。

    参数设置和想法

    因为是夜景,整体光线很暗,所以必须开大光圈,提高感光度,感光度提升到了iso5000。同时人在走动,所以快门速度不能太慢,否则人物会虚,但是也不能太快,否则感光度需要继续提升。所以,把快门速度放在了1/60s。安全快门是焦段分之一,用的85mm镜头,那至少应该1/85s。但是相机有防抖功能,所以可以适当慢点~所以在夜景人像的拍摄中,相机防抖功能显得比较重要。

    一定向右曝光一点,也就是过曝一点,因为要尽可能保留暗部细节,为后期留出空间。当然,向右曝光的程度,要根据灯光决定,因为灯光是画面中最亮的,要控制在灯光还可以拉回正常的范围内。拍摄背影,让模特自由走动,抓拍。因为想表达的画面就是一位女子独自走过灯下,定格她被笼罩在灯光里那一刻的画面,所以抓拍模特走动的全过程,之后挑选一张最合适的,比在灯下做动作摆拍要自然的多。开始拍了几张图片:如下

    下面说说挑选图片

    关键点:

    1、影子

    2、抬头、低头

    3、脚步

    上面是一组连拍图片中的三张,区别在于人物与灯光的相对位置,在图片下面标注了“侧逆光,侧光,侧顺光”。

    “侧逆光”:模特后背全部在阴影区,细节很少,但由于5000的感光度,后期也不能大幅度提亮,否则噪点很多。

    “侧顺光”:模特后背全部被照亮,人物立体感不强,而且,背包的下面有一片明显的阴影区,类似于“顶光”的效果,比较难看。

    “侧光”:从上图影子的位置可以看出,光源在人物右侧90度的位置,使人物一半受光一半在阴影中,这样人物立体感强很多,因为物体的立体感就是由明暗关系表达出来的。而且后背一半受光,也可以体现出一部分细节,使后期的压力减少。所以,选择了中间侧光的图片。

    人物头部的角度:

    低头:草帽的角度不好,体现不出帽子的形状,同时低头给人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

    抬头:很好的体现帽子的外观,也使头部显得更立体,抬头向前走也给人一种积极的感觉。

    脚步:既然是连拍,就是为了抓住人物走路时自然的形态。所以,脚步的姿态这一细节显得很重要,两只脚要先后分开,最好有一只脚还是半抬起的状态,这样最能体现走路的动感。

    五、后期思路

    其实这张图片后期思路和方法很简单,因为高感光度,并没有太多后期空间。

    明确思路:

    1、调整整体曝光&降噪

    2、整体确定色调

    3、加强灯光效果

    4、调整色相和纯度

    5、增加图片光线质感

    6、强化细节

    曝光调整和降噪

    曝光调整就是常规的那种,压低高光,提亮暗部。让画面细节展现出来将通透度提高。

    ACR降噪,减少杂色选项提高明亮度。

    整体确定色调

    利用色彩平衡整体定调,分开阴影和高光调整。这张图,阴影偏冷,高光偏暖。

    加强灯光效果

    原图灯光效果是不够的,为了让光效更明显,制作了光源。“shift ctrl N'新建图层,在拾色器选择黄色,用画笔在灯光出擦,然后选择“径向模糊”。

    如上图设置,注意选择模糊中心,在光源位置,可以多模糊几次,次数越多,光线越自然。

    添加蒙版擦出不需要强化光源的地方。效果如下:

    调整色相和纯度

    利用3D lut预设加强暖色通透度

    可选颜色工具降低蓝色纯度和明度,使画面暗部深沉下来。

    增加图片光线质感

    用Nik的插件增加质感

    实际上就是柔光,选择'魅力光晕“滤镜,会让画面光线柔和许多,同时还可以对色温和饱和度进行调整。但柔光后,使光线柔和的同时,也会使画面模糊。所以,有下面的步骤:强化细节。

    强化细节

    我习惯运用高反差保留的方法强化细节,去除模糊的同时保留画面质感。盖印新观察层,快捷键:ctrl shift alt E。模式改为“柔光”。

    滤镜,选择“高反差保留”。

    选择合适的数值进行细节强化,然后添加蒙版用画笔擦出不需要强化的部分,比如光源。

    成图如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