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古今炮制方法概述(下)

 莫为天下先 2020-01-05

清代《本草新编》提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本草害利》提出“煎甘草汤泡浸令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黄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惟用甘草汤泡浸则毒解而力不减允为尽善矣”。《医宗金鉴》、《女科要旨》均提出“水浸泡”、“炮”、“汤泡浸”。

清代以来附子则多用胆巴水进行炮制,1958年以前在产地立即加工的品种很多,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片(制附片、厚黑片)、黄附片(加红花、甘草或姜黄染色)、卦附片(卦片)、刨附片、柳叶片等。1958年卫生部根据简化商品规格的精神,只保留其中的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3种。2010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了泥附子、白附片、黑顺片、盐附子、淡附片、炮附片。从汉代至今附子的炮制方法已演变有7O余种之多,如:炮、制、烧、焙、煅、煨、煮、炒、炙、蒸、烘、醃()、煎、浸()、淬、晒(阴干)、曝、埋、熟、沾等。这些方法有的不加辅料,也有的加辅料。辅料有蜜、青盐、爽水、泔水、东流水、黑豆、木()、生姜、煻灰、醋、大小麦麴、大麦、枣、黄连、盐、硇砂、蛤粉、麵、硃()砂、童便、灰、丁香、赤小豆、甘草、小豆、酥、陈壁土、防风、石灰、猪月、人参、米粥、糟麴、麸、干姜、酒、夏布、甘遂、荞麦麵、黄泥、纸等。但很多炮制方法现代已摈弃或不使用了。2附子的现代炮制方法及于传统炮制的对比附子于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收挖出乌头全株,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所得即附子,习称“泥附子”。为防腐烂,需立即加工,不同品种有其特殊的加工方法。白附片生产工艺: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浸入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厚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烘干,检验包装入库。黑顺片生产工艺: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光泽后,烘干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检验包装入库。盐附子生产工艺: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检验包装入库。炮附片生产工艺:取盐附子洗净,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脐,切厚片0.3cm0.5cm,再加水泡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鼓起,微变色为度,取出筛去河砂,放凉。检验包装入库。传统工艺:将附子或附片在特制的烤炉里用热土煨烤而成。现代工艺:将附子或附片在工业微波炉里烘烤而成。淡附片生产工艺: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检验包装入库。每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黄附片是附子的一等品经泡胆、去皮、用中药水(红花,甘草,皂角,姜黄,生姜,等)浸泡、煮制、染色等工艺炮制而来,此品种现已停用。各种炮制品浸泡流程传统工艺大多用童便或盐或胆巴浸泡,用流水(一般是河水或溪水)冲洗几日,无咸味乃可;现代工艺胆巴浸泡,在水槽中漂洗13次,甚至未经漂洗。由于漂洗过程简化,现代工艺炮制的附子残留辅料较多,可能对附子的质量产生影响。蒸煮流程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也有较大变化。附子发现时便记载其有毒,在使用中便特别注意制其毒,随着历史的发展,附子从最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附子炮炙方法相当丰富,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减毒增效,以适应临床需要。古今附子的炮制方法也有较大改变,亟待搞清炮制的工艺及其物质基础、药理、药效、毒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药用要求的不同制订出能全面反映附子炮制质量的指纹图谱和质量标准,从种植、加工、炮制、生产、储存的每一环节对附子进行标准化生产跟踪管理,以保证临床使用附子的安全和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