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药性的论述与炮制工艺的研究!

 乐乐书屋 2017-09-24



【释名

     附子,其母名乌头。

     时珍曰: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


【气味】

    辛,温,有大毒。

   《别录》曰:甘,大热。

    普曰: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当之:苦,大温,有大毒。

元素曰:大辛大热,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好古曰: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

    赵嗣真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是也。

   戴原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李焘曰: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

   之才曰: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芪。

   时珍曰: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附子的炮制】

附子药性辛、热,有大毒。其炮制历史悠久,古今方法甚多,工序极不统一。现在各地所得的炮制品,其总生物碱的含量相差lO 倍,毒性也相差8 倍,如此大的差异,无疑会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的不便。

1、附子炮制的历史沿革

     附子炮制最早见于《伤寒论》。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用”和“炮用”。生用者“附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炮用者“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由此可见张仲景用附子生熟有定,炮附子开了火制附子的先河。

    此后,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记有“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塘灰火炮炙,令微 () ,削去里皮乃称之”的具体火炮附子的方法及火炮附子的程度。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增加了“ (附子) 去皮,蜜涂火炙令干,复涂蜜炙”的附子蜜制品。《雷公炮炙论》中有炮附子和“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干用”的两种炮制品。《太平圣惠方》中用“大黑附子,入急火内烧,唯存心少多,在临出火时,便用瓷器合盖,不令去却烟焰”的火烧附子。《苏沈良方》中用的附子是“纸裹煨”。《圣济总录》中附子有“炮裂去皮脐”“烧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去皮脐烧令烟尽”“以生姜半两,枣四枚同煮一时辰去皮脐切碎焙干炒”“去皮脐用黄连各半两判碎同铫子内炒微黄不用黄连”“四两炮裂去皮脐趁热切作片子厚薄如钱用生姜半斤取汁以慢火煮附子令汁尽焙干”“去皮脐切,盐汤浸暴干炒”等用生姜、黄连、盐作辅料的多种炮制品。

   《普济方》中新增了“ (附子) 炮裂,去皮脐,捣,密绢细罗为末”“ (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脐,切作片,生姜汁一盏、蛤粉同煮,焙干…‘ (附子) 炮去皮,以地黄汁煮,焙干”“ (附子 )炮制,米醋中浸,再炮,淬三五次,去皮脐”“米泔水一盏,姜半两研,浸三日,次用蛤粉炒制,去皮脐”等炮制品。金元时期有些医家还提倡用盐水浸后再炮或用童便浸后再煮等,此为后世制盐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时珍谓“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又法:每一个用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尿各半盏,同煮熟,出火毒一夜用之,则毒去也”。在此,李时珍根据临床经验提出:附子生用毒性太大,即使要生用,也必须依雷激的阴制之法炮制后才能入药,以正前人生用不制的现象。

     随着历史的发展,附子从最初的生用,逐步发展为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后又衍生出许多加辅料共制或复合炮制方法,近年更有用微波炮附子或将附子制成颗粒等方法。现在全国各地共有20多种方法,使用的炮制辅料也不尽相同。


2、附子正规炮制过程

1.炮附片(炮天雄)

传统工艺:将附子或附片在特制的烤炉里用热土煨烤而成。

现在工艺:将附子或附片在工业微波炉里烘烤而成。

2.白附片、黄附片、黑顺片等

(1)浸泡流程

传统工艺:用童便或盐或胆巴浸泡,用流水(一般是河水或溪水)冲洗几日,无咸味乃可。

现代工艺:用胆巴浸泡,在水槽中漂洗1~3次,甚至未经漂洗。

(2)蒸、煮流程

1)白附片

传统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在蒸笼中九蒸九晒后去皮开片,出产的白附片晶莹剔透,用手掰断后,断面如玻璃断面一般。用口尝之,有淡淡麻味而绝无咸、苦、涩味。

现代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在工业蒸箱中高温高压蒸制1次,去皮开片而成。

2)黄附片

传统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并同甘草、栀子、红花、姜黄、牙皂等煮透心后,去皮开片并点上四点红印而成,出产的黄附片黄澄透亮。

现代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片,去皮开片,在食用黄色颜料中蒸煮,并点上一红色五角星(文革时尚遗留下来)而成,成品毫无通透感觉。

3)黑附片(黑顺片)

传统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开片,并拌上红糖、菜油,在烤炉文火烤制而成。黑顺片一般不去皮,色泽红黄但仍剔透。

现代工艺:将浸泡和漂洗后的附子开片,在食用黑色颜料中蒸煮而成。

  

今天我们来看看刘老师炮制附子的过程


刘老师小心翼翼,

把含有剧毒的附子,

倒进清水中。



即使他已经炮制附子50多年,

此时此刻,

仍然不敢有任何马虎。




附子通体乌黑,

是植物乌头的子根。

古时人们常取其汁炼剧毒,

涂抹在刀箭上,

能迅速杀死猎物和敌人。




但祛除其毒性,

附子就成了良药,

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甚至有“回阳救逆第一品”之称。




刘老师是中药炮制流派,

“建昌帮”的第十三代传人,

深谙附子祛毒古法炮制。




这种水火共制的古法,

极其繁复。

需要先把附子,

清洗浸泡十二回,

耗时四天。




之后在露天的空地上,

用砖头搭建一个四方的围灶。

将附子、生姜片、牛皮纸、

糠灰、干稻草、谷糠,

自下而上摆放进去。




接着点燃稻草,

引燃谷糠,

文火慢慢煨着附子。


这个过程,

至少又需要一天一夜,

人也必须昼夜守候。




等时候到了,

糠尽灰冷,打开炉灶,

拿两个附子对着敲击,

如果传出空响,

说明大部分毒性已褪,

才可以进行下一步。





经过火煨的附子,

先晾晒一天,

再放到木甑内,

隔水坐锅,

连续蒸十四个小时。



如此这般,

附子才能从毒药,

完美的蜕变成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