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请出了?

 今古言堂 2020-01-05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请出了?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所谓的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学说的隐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老先生都曾是秦始皇七十名博士官中的一员。

在秦朝灭亡后,他们选择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隐居避世,后来刘邦建立西汉后,鉴于这四人素有名望,就多次邀请他们出来做官,但都被委婉拒绝。

对于刘邦来说,这四位老先生不出来做官也没什么,因为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也和这四位老先生一样选择隐居。

当然,类似他们这种行为的人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共同代表了大汉帝国体制外的一股政治力量,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在野的政治人物。不过在汉朝,官方习惯性把他们称之为黄老学士。

表面上看,这些人没有在朝堂任职,所以自然都没有参与到国家的政治事务中。

但其实呢,因为古代交通媒介都不发达,正所谓皇权不下乡,尤其是刘邦那个时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其实是非常薄弱的;同样,地方的郡守官员和诸侯王对下面的乡县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非常薄弱的。

在这种背景下,类似这些黄老学士,实际上就间接扮演了一种维持地方秩序的角色。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汉帝国的官方,对这些黄老学士都非常的推崇和尊敬。

同时,对于这些黄老学士来说,他们不入朝为官,意味着他们不用受到太多的约束,而且在必要时,他们还可以以中间人的身份来调节百姓与官方的利益冲突,成为双方都敬重和依靠的对象。在这种背景下,这些人不出来当官,对皇帝和他们本人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也正因类似的原因,商山四皓不肯出来替刘邦效力,刘邦也懒得强迫他们出山,因为他们虽然没有出来做官,但他们的存在,对于维持大汉帝国的稳定,确实非常有好处。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商山四皓并不是不愿意出来做官,而是更希望以一种中间人的身份来协助政府治理国家,所以对他们来说,同样也希望帝国能够保持稳定。

然而,当刘邦决定更换太子时,大汉帝国就很有可能面临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甚至一个搞不好,大汉帝国可能就此分崩离析。

因为,当时大汉帝国的权力割据,是外戚、功臣和皇族三足鼎立。换句话说,以吕后、樊哙为首的外戚集团与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联手控制中央政府,以刘邦的儿子、兄弟为核心的刘氏诸王共同控制地方政府。

在这种背景下,这三大集团相互制约,谁也不敢挑战舍弃谋取皇位,这样西汉帝国也能够维持足够的稳定。问题是,当刘邦想让赵王如意替代刘盈当太子时,就很容易打破这个平衡。

首先,太子刘盈拥有强大的吕氏家族做后盾,如果刘邦想让赵王如意顺利继位,他在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后,必然要对外戚集团进行大清洗,否则将来赵王如意即便登基,他的皇位恐怕也坐不安稳。

其次,赵王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戚夫人的娘家也没有什么牛逼的人物,更没有在军政两界拥有实权的人物做依靠,这也就意味着赵王如意上位后,他缺乏强大的外戚力量给他保驾护航,而他自己的年龄又太小,这样他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功臣集团,很容易就会成为他们的傀儡。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很有可能对功臣集团展开大规模清洗。否则,单凭赵王如意和戚夫人两个孤儿寡母,想有效地驾驭这些功臣集团,实在太过困难。

再者,如果刘邦把外戚和功臣集团都给清理掉,面对地方那些虎视眈眈的刘氏诸王,赵王如意又靠什么来制约他们呢?到时帝国很有可能发生一场类似八王之乱或靖难之役的灾难。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邦如果想更换太子,相当于要把帝国的布局重新打乱后再重建,这实在太过危险。而且,以吕后、樊哙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萧何、曹参为首的功臣集团,甚至是部分刘氏诸王,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可能遭到清洗,所以他们才联手极力反对。

也正因为此,张良才选择帮助吕后。因为,张良虽然一直处于避世状态,问题是,如果帝国发生这样一场大灾难,张良恐怕也会跟着遭殃,所以他才让吕后派人去请商山四皓出山。

当然,商山四皓和张良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考虑,所以他们也才愿意接受吕后的邀请出山。

后来,刘邦看到刘盈身边有商山四皓时,瞬间就明白,连一向避世的张良,都不想他废太子,都选择站在太子那边。

在这种背景下,相当于帝国在职的政治力量和在野的政治力量,都选择站在太子这边,刘邦身后已经没什么人了,如果他再坚持废太子,不要说刘如意无法坐稳皇位,就是刘邦的皇位能不能保住,都是一个未知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