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废太子,不由己的身后事,刘邦无可奈何的留下《鸿鹄歌》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佯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从此,汉高祖刘邦三十二个字的《鸿鹄歌》世代流传。

与早年《大风歌》表达是刘邦对身后大汉帝国的前途表现担忧不同,《鸿鹄歌》则对于继承人选的担忧。

《鸿鹄歌》仅四句三十二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羽翼丰满的鸿鹄一飞冲天、无所困厄的壮阔景象,表明了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显露出他欣喜、无奈、痛苦、冷静一系列情感交织的复杂心态。

刘邦一生喜好唯有酒、色。他与吕雉的夫妻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利益结合,论最爱的女人一个是早年的情妇曹氏,一个是后来的戚姬。戚姬年轻美貌,且颇多才艺,擅长乐器,能歌善舞,还能依曲自作歌诗。而刘邦也是无师自通,好击筑、歌舞和依声作词。刘邦姬妾虽多,但像戚姬这样,既可供其餐美色,又可消遣作知音者,却只有戚姬一人而已。

据《汉书·外戚传》所载,刘邦认为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为人过于仁厚软弱,性格不像他自己,戚姬所生之子刘如意性格与自己更为相似,有废长立幼之意。戚夫人也常年跟随刘邦左右,鼓动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并且是日夜啼泣求告。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镇压黥布归来,病情加重,越发想另立太子。留侯张良、叔孙通等人,无论是谏争,还是相劝,刘邦表面是假意同意,但私底下仍想更换太子。

此时的吕后早已人老珠黄失去刘邦的宠幸,但坚强能干,是刘邦事业上的好帮手。太子刘盈为人老实,虽不大机灵,但待人较为宽厚,得到满朝文武大臣的支持,刘邦要想更换太子是十分困难的。

刘盈当太子是吕后晚年扩权张势的最大的希望,是永保富贵之宝。将来太子登上帝位,她就因是母后而称太后,这个眼前的利益是坚决不能失去的。

在吕后在窘迫之际,还是看准了张良可以发挥作用,利用裙带关系,请亲兄建成侯吕释之出马效力,嘻皮赖脸,强求软泡,苦苦哀求张良出手相助。于是,张良 想了个聘用“四皓”的办法以壮太子盈的声势。邀请闻名遐迩的贤人商山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辅佐太子,使得刘邦的想法未能实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邦以一首《鸿鹄歌》告诉戚姬换人的办法做不到、做不成了。

第一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即以天空的大雁比喻太子刘盈。

刘邦称帝后,按传统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不过后来刘邦后悔了,更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心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像他。但是,刘盈是”嫡出”,是吕后所生。刘如意是”庶出”,妃子戚夫人所生。废嫡立庶,是件大事;况且,吕后又是他的原配,曾经患难与共。他一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但是,大臣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后也有情面;而戚夫人,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后那样的政治能量。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子地位。刘邦看到大臣们拥戴刘盈,认为他像鸿鹊,甚至”一举千里”,那是受了蒙骗。

第二句”羽翼已就,横绝四海。”继续说太子刘盈,刘邦仍被假像蒙蔽着。吕后知道刘邦的心思,暗暗心焦,她更知道”母以子贵”的千古不变之道:谁的儿子做皇帝,生母就是皇太后,无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大臣,甚至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大名士”商山四皓”。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高人。张良就让四个老头儿当太子的老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邀请,不肯出山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此时,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虽被剪除,但刘姓诸侯王多年幼力弱,刘邦急需更多忠勇善谋之人辅助后继之君,而人才的甄选在易储后再进行应为时不晚。可如今,名满天下却始终不肯臣事汉廷的商山四皓,竟然齐齐拱卫在太子刘盈身旁,刘邦必然会十分震惊。

最后两句”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面对戚夫人的哭泣,表达出自己爱莫能助、无可奈何的心情。

刘邦病重以后,自知大限不远,曾又一次和大臣们提到接班人问题。大臣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口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当他把这一情况告知戚夫人时,戚夫人十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鸿鹄歌》就是这样一首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带着遗憾离世。

刘邦虽然建立了大汉帝国,但这个帝国风雨飘摇。外方有匈奴为患,国内诸侯势大难以控制。不过最令刘邦头痛的,还是戚夫人及其子刘如意的安危,因为吕后及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如鸿鹄,一旦鸿鹄高飞便能”一举千里”“横绝四海”,无人能够控制。

刘邦最终之所以没有坚持废长立幼,原因在于天下初定,百业待兴,治平离不开辅弼之臣。朝中一众大臣的激烈谏诤明示着戚氏母子的不得人心,将天下交予这孤弱的娘俩,岂非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辙?!太子刘盈尚且不能率师讨贼,还未成年的刘如意又如何能驾驭心怀不满的群臣?!刘邦虽老且病,但并不糊涂。事关国祚,为江山稳固计,他毅然决然当机立断,彻底放弃易储计划。

查阅史籍,刘邦驾崩后的重大事件中,都未曾再见四老的身影,刘盈也未如刘邦所预期的那样展翅翱翔。刘邦其实是被狠狠地蒙蔽了一次,躲在幕后策划这一切的就是留侯张良。商山四皓之所以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不在于他们如何善于筹谋,而在于张良深谙刘邦心理,只有解除君上忧心,才能迫其早下决断,避免太子废立给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带来动乱。

刘盈保住了太子之位,顺利地即位,史称汉惠帝。吕后风风光光做了太后,得以临朝称制独揽大权十几年。吕氏一族鸡犬升天,权倾朝野。叔孙通自然无灾无害,官运亨通,张良更是颐养天年。

戚姬母子最后落得这样的结局:戚夫人被吕后叫人砍断了手脚,挖去了眼睛,熏聋了耳朵,还被丢在厕所里;赵王刘如意被鸩酒毒死。

每当读起刘邦《鸿鹄歌》,人们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项羽的《垓下歌》。项羽和刘邦都以天命来解释自己的结局,但刘邦此时此刻的情感更复杂。那气象宏大的喜,清醒深刻的痛,无可奈何的悲,难以言说的忧,重重叠叠累积在三十二个字中,无疑要深过项羽至死不悟的单一愤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