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进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若干思考与初步实践

 太平盛世在等你 2020-01-0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指出,“从2019 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1+X证书制度,是遵循职业教育活动内在规律,实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的制度安排,是适应智能化背景下职业结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其实施要点,结合本区域实际,针对性地开展试点工作,对于推进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培养大批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一、深刻认识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一项制度设计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层次存在,“类型性”特征并不明显。“职教20条”鲜明地提出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要求,并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进行改革发展做了指导。而任何一种类型教育,都有与其教育功能和活动特征相适应的制度安排。1+X证书制度,很好地衔接了学校的学历教育和社会的用人需求,反映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既能服务于学校及其学生,又能服务于企业与其员工,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就业制度,这种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对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培养未来产业需要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们将1+X证书制度视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设计、制度运行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上,未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应该是“基本+特色”的统一,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证书制度,取得学历证书体现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而获得技能等级证书则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1+X证书制度作为证书制度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X证书制度是智能化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1]。在课程结构设计上,1+X证书制度突破了基于传统学历教育内部的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历教育与技能等级证书教育的有机结合,必须创新传统的课程结构设计,才能适合新的证书制度安排。在制度运行机制上,1+X证书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密切相关,该证书制度的改革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只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改革,才能支持这一证书制度的顺利运行。

(三)打造世界职教改革发展的一个中国职教品牌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2]。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将职业教育改革推向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端,我国职业教育已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也从借鉴国外经验到提供中国模式的过渡,中国有能力、有责任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中国智慧。1+X证书制度的推进实施,有利于职业院校及时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新的技术与工艺、新的规范与要求等渗透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倒逼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满足并引导就业市场的新需求,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职业教育适应甚至引领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的能力。随着1+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必将诞生出能贡献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

二、科学把握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要点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要以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为着眼点,紧紧围绕“提高质量”的工作主线,注重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教师队伍打造,以及制度环境营建等举措,为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一)科学理解1+X内涵,开展人才培养改革

     在1+X证书制度中,学历证书“1”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体现出一种基础与拓展的关系,“1”具有基础性、主体性、稳定性特点,要解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下职业教育的育人问题,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X”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先进性,主要着眼于解决专业教育中的行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强化、补充或拓展问题。从职业院校育人角度看,1+X是一个整体,构成完整的教育目标,“1”与“X”作用互补、不可分离[3]。书证相互衔接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内在精髓,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二者并不是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两种证书的相互衔接和相互融通。实施1+X证书制度,关键是做好“+”这篇文章,“+”的含义可能是内部叠加,也可能是外部延展。根据目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实际,我们更应当把“+”理解为外部延展,即在完成学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对特定技能的学习要求,否则就难以体现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根本目的,即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在1+X证书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的相互对接,“X”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相互融合,“X”证书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的统筹组织与同步实施,“X”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的统筹安排、同步考试与评价,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的相互认定转换等举措,推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强化培训工作,深化双师教师队伍培养

       1+X证书制度与原来的职业教育“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双证制度”、“核心+方向”课程结构等有明显区别。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能够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先进理念和科学思想、深入研究职业技能等级的评定标准、做好1+X教学整体规划与实施的教学创新团队。这样一支团队的打造,需要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举办专业带头人培训班,学习1+X证书制度的新理念,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实施背景与重要意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主要内涵与实施要求,让专业带头人带领所在团队做好职教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完善与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对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等,提升他们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的能力。三是加强对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与培训,支持相关高职院校引进技能评价专家或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抓好聘任和培训两个环节工作,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变革

       1+X证书制度的实施,绝非仅仅是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系列技能等级证书,它的深度实施需要系列制度支持,需要通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营建工作推进的相应环境。在制度建设上,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制度,也包括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还包括教育外部的劳动人事制度。“X证书”具有教育和劳动证书的双重性质,完善教育证书制度,需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育的学历证书制度与劳动证书制度建立对应联系的问题;二是教育除了描述学习经历的学历证书外,还需实行能够评价学生达到的职业能力水平的证书问题[4]。因此,在教育外部制度设计上,需要注重劳动证书制度的完善,对就业准入的职业开发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非就业准入的职业则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职业院校内部,试点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制定试点方案,而其核心是试点环境营造和制度体系设计[5]。1+X的基础是学分认定制度,“职教 20 条”提出要构建“1”和“X”之间的学分认定制度。1+X证书制度通过与学分互认制度相结合,可以通过增强职业教育学制的弹性,使学制更加多样化,为解决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创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重要制度基础。在证书制度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引入社会化机制,通过招募遴选社会评价组织承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考核发证等职能,通过竞争机制做大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进而有效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6]。这就要求,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注重过程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在证书的管理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职业教育法》中属于第八条“培训证书”的范畴。按照“职教20条”规定,这类证书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下,由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负责证书的开发、考核与颁证,采用社会化运行管理,由职业院校负责证书制度的具体组织实施。这些做法都对传统培训证书开发建设管理机制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初步实践

 (一)发挥教育部门的统筹作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保障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科学、有效实施的关键。上海市教委相关管理部门在深入认真研究、科学把握1+X证书制度内涵的基础上,对本市推进制度试点工作进行了统筹规划。第一,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任,主动争取作为。理清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五方(教育部、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之间的工作联系,对本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指导本市院校的试点工作的组织开展,帮助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本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激励学校与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有关政策。第二,积极参与技能等级证书体系的开发工作。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相关院校和行业代表性企业参与“X”证书研究、申报、开发、试点等工作。第三,建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公共服务平台,委托相关高职院校牵头,围绕“X”证书,组成试点工作协作组,开展研讨、培训等工作,指导试点院校工作的科学开展。第四,为试点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根据教育部工作要求,上海市教委安排了专项经费支持试点院校开展工作,并将出台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提高项目实施绩效。

(二)加强试点工作的规范管理

        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在试点起步就加强规范管理,有利于确保试点的顺利进行,并获得各方的认可与支持。从上海的初步实践来看,规范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管理。通过制度的建立完善,形成“激励+实施+约束”的组合式机制,让试点院校勇于承担试点任务;在试点院校内部,对于承担“X”证书培训教学的教师要实施分级管理和配套奖励,让老师愿意干、干得好。二是流程管理。目前,通过第一批1+X证书试点的申报和遴选,我们初步设计了推进试点工作的流程:做好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调研,选定“X”;开展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商讨,签订合作协议;选好1+X试点专业和试点班级,做好动员工作;组织力量开发1+X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或新建与“X”相关的培训场所;培养一批符合“X”要求的骨干培训教师;遇到困难从长而计,关注重点撂置“枝叶”;遵循循序渐进规律,重在试点成效。三是服务管理。遵循管理就是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理念,搜集相关信息,做好遴选试点专业的准备工作,结合教育部职成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探索将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进行统筹安排,同步开展考试与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的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开展1+X证书制度解读报告会,多次组织全市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负责人参加专题培训会议。组织申请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对接工作,同时,探索组建以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产教融通型企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考评人员信息库,作为试点证书的现场操作技能考核力量,积极探索证书考核评价的科学开展。

(三)注重典型案例的积累建设

        虽然试点工作刚起步,但典型案例的积累建设工作也需要同步展开。例如,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作为全国职业院校 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试点工作的6所核心院校之一,设置了学校BIM产教研协同中心,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开展。将原来分散在学校各二级学院的教师依托试点项目进行整合,组建一支以本校教师为骨干、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的BIM试点项目师资队伍,一方面开展师资培训,另一方面对试点涉及的10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加强试点考证配套设施建设,BIM考证所需的高性能工作站机房及配套设施将于2019年9月建设完成,为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试点工作过程中,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积极互动,通过经费支持、专题培训、主题研讨、专家指导等多种方式,致力将该院的BIM证书实施实践打造成典型案例,希望通过这一典型案例的形成,充分发挥其对上海1+X证书制度建设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