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响堂山石窟纪行

 七烟 2020-01-05

北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釜口以北鼓山之中,北齐定都于邺城,陪都晋阳,所以频繁来往其间,作为当时的交通要道,皇氏凿窟建寺,修筑行宫,就是今天所见的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远望

可以说,响堂山石窟就是北齐王朝的背影,也最能代表北齐佛教造像艺术。北响堂山尚存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五千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们在山洞里击掌甩袖,都能发出宏亮的回声,故名“响堂”。石窟位于鼓山西麓半山腰,山下有常乐寺遗址和宋代砖塔。山上现存石窟主要以北齐皇室所开凿北洞(第九窟)、中洞(第四窟)、南洞(第三窟)三座大窟为代表,石窟雕刻精美,气势宏大,富丽堂皇,充分显示了皇家开窟造像的非凡气度,是北朝晚期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精粹所在。我认为响堂山石窟的水准仅次于敦煌、云岗、龙门、大足和麦积。庄重而不失张力,不身临其境很难感受。尤其是第九窟,兼具云岗中心塔柱窟的震撼和和龙门奉先寺的质感,虽未完工,犹如神迹,完美的石质和褪去的色彩相得益彰,放眼全国也是顶尖中的顶尖。中国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这样描述:“北响堂石窟大佛洞可以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媲美”。

常乐寺塔

进入鼓山,首先看到的是常乐寺塔,塔始建于隋代,现存为宋代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塔高约三十米,各层出单檐,一、三、五、七层檐下为斗拱,二、四、六层塔檐以莲瓣承托,第九层残存少量塔檐,为斗拱上加莲瓣,第八层塔檐已完全损毁,无法辨识。古塔的外墙装饰复杂,每层的八个平面无一空闲,大部分装饰以砖雕假门和浮雕塔,另有少量假窗。塔身开窗较少,据说可攀登至第三层,现在塔门已封闭,古塔最上面两层外墙已损毁脱落,看上去摇摇欲坠,已是十分危险。

常乐寺塔

常乐寺塔

常乐寺遗址

塔后就是响堂山常乐寺遗址,常乐寺自北齐始,在河朔之地已傲立千年,有河朔第一古刹的美誉,可惜建国前被一位老师烧毁,如今僧散寺空,残垣断壁,历经千年岁月打磨,外加百年风霜的洗涮,使得常乐寺遗址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沧海桑田,遗世独立。

常乐寺旧貌,图片源自网络

常乐寺遗址现状

常乐寺山门

石塔,位于寺院最前。塔身平面呈八角形,当年刘敦桢先生推测为唐代石塔。石塔损毁严重,只能隐约可见塔身遍布雕刻。

常乐寺石塔

塔后就是三世佛殿遗址,殿内中央石砌佛坛,坛上造像八尊,金代所雕三世佛。

常乐寺三世佛殿遗址

常乐寺三世佛殿遗址

再之后是图四图六两座宋代经幢。一座上年代很清晰:大宋乾德三年;另外一座年号的第二个字为‘隆’,疑似宋太祖建隆年间。

常乐寺宋代经幢

常乐寺宋代经幢

再之后的遗迹是讲法堂,当年整个寺院最大的建筑。现在只剩下一些石质的建筑构件矗立在基台遗址上。杂草丛生,似乎有些凄凉。

常乐寺法堂遗址

出了常乐寺遗址,拾阶而上就是响堂山石窟了,进入石窟区,我们以从南到北的顺序介绍:

第二窟

首先是第二窟,又名大业洞,位于刻经洞南侧,洞窟较小,阔二点二米,深一点八米,正、左、右三面壁作佛龛,没有主佛,左上方有隋大业七年造弥勒一铺五尊题记,故名大业洞。右边有较大佛龛三、小龛四,左面两佛龛,左右两壁佛龛的佛头俱失,皆为隋代作品。

二三窟外部

二三窟上层

二三窟外部雕刻细节

第二窟

第三窟

第三窟是北响堂山三个特级窟之一,又名南洞或刻经洞,开凿于北齐时期的特级窟之一,位于石窟区南部,为三壁开龛式佛殿窟。分前廊后室,窟外立面与上层第一窟合成一个覆钵塔形,前廊满刻《维摩诘经》全本。甬门左右侧为力士像,甬道内雕刻精美的缠枝纹和联珠纹饰,主室平面方形平顶,顶部雕刻莲花藻井。正壁及左右壁开大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四胁侍七尊像。龛下设低矮基坛。正壁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手施无畏印。像高二点三米,前壁甬门左右侧刻《无量义经偈》;窟外北侧有《唐邕写经碑》一通,记述刻经时间为“起天统四年…尽武平三年。是研究北朝刻经的重要资料。窟深五点三米,宽七点七米。

第三窟

第三窟刻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