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给留德华父母们的一封公开信(下半部分)

 黄金想当然 2020-01-05

我把公开信的上半部分发出来后,在朋友圈中读到很多有趣的评论。

……虽然我在四年的规定学期拿到Diplom(本硕连读)学位,在德国知名企业工作,但是我的德语并不好……

……记得当我满怀激动地告诉家人我大学毕业的消息时,那边的回答是:“孩子,你什么时候准备结婚呢?”瞬间崩溃的心都有……

……大家不要被文中对困难的描写吓到,我身边有很多在德国从事会计、法律、医生、乃至教授等语言与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华人朋友。这足以说明,只要你肯脚踏实地地努力,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不会选择再来德国,年轻时觉得摆脱父母的约束是自己要追求的自由,等自己有了孩子后,才理解孩子常年不在家的心酸孤单……

…… 父母给到的经济支持让我愉快度过了大学生生活……

一位90后小兄弟在微信上给我留言:“你写的这个东西把我妈给看哭了,问我送我来德国是不是来错了?” 说罢,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叔叔阿姨,你们好!

我写这封公开信的目的真不是为了给你们添堵,而是希望你们可以更能理解你们的孩子,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间。

他们在回国探亲期间,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跟你们发脾气,耍性子,请你们务必谅解,因为他们只有在你们身边的那几天才是孩子。回到德国,他们必须像成年人一样去独自面对困难,承受压力。

我曾跟一个好友吐槽,说每次回国,我妈总不愿意让我出去下馆子,老要在家给我做饭吃,但是她的手艺真的很糟糕,烧出来的茄子的口感跟泡沫塑料似的。我试图跟她沟通,说我好不容易才回来一次,就想吃两口想吃的东西。她听了就不高兴,说外面的东西有什么好吃的?既不健康又不卫生。我们为此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架。

好友平静地对我说:“你妈总要给你烧菜吃,只是因为她觉得平常照顾不到你,感到内疚,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弥补。我妈也总爱烧菜给我吃,烧得也不好吃,但是我再也吃不到了。以后你妈给你烧菜,你就吃,让她开心一点……”说到这里,他失声痛哭。

好友的母亲刚在一年前过世。

“儿子,你一个人在国外闯荡,妈妈也帮不上你什么,老觉得特别对不起你。” 在这一刻,我特别想我妈。

妈妈做的菜的味道永远不会变,但时代变了,留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少国内影视剧甚至刻意抹黑海归的形象,用来满足部分观众解恨的心理。我恳请这些编剧今后不要闭门造车,有机会来德国看看,认识一些这边的留德华。他们中间有可恨的人,但更多是可爱的人。

公开信的上半部分主要讲的是留学,下半部分涉及的话题比较琐碎,容我慢慢跟你们絮叨。

毕业是一条最简单的路

在中国,考进大学约等于拿到大学文凭。

在德国则不同。数据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德国大学生会选择中途放弃学业。

每年都会有不少留德华问我:“如果毕不了业,我怎样才能留下来?

我的回答简单粗暴: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跟有身份的人结婚,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另外一个办法是把抖音和王者荣耀从手机上卸载了,咬牙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留学签证的上限是十年,也就是说,留学生必须在十年内获得学士或者硕士学位,否则就得卷铺盖卷走人。

一名学渣曾经跟我说过一番很苦涩的话:“我在德国扛过大包,端过盘子,种过树,开过拖拉机,当过翻译,干过代购钱没少赚,但全花在了女人和老虎机身上。我过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直到有一天醒来,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德国已经生活了九年,留给我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年,全身顿时从头凉到尾。出国那年我二十出头,现在我都三十了。中国对我来说已经变得很陌生。我既没有德国大学文凭,也没有中国大学文凭,父母也老了,帮不上什么忙。我回国以后究竟该怎么立足?我好几次有轻生的念头,却没有自杀的勇气。我真的好后悔当年没有抵挡住一时的诱惑,早早放弃了学业。现在我才明白,那时放弃的是一条最简单的路。

留学生在正常毕业后,会得到为期一年的找工作签证,在这一年中,如果找到一份与专业相符、工资达标(每个城市要求的工资标准都不一样)的工作,会得到工作签证。

在德国居住满八年,缴纳了六个月的养老保险后,留德华便可申请德国国籍,想申请永久居留,须交满六十个月的养老保险。不过针对在德国毕业的留学生有优惠政策,交满二十四个月的养老保险即可。

你们可以看出来,申请永居的难度远高于入籍的难度。这件事不难理解。德国永居拥有者在德国除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享受跟其他德国公民一样的福利,同时还享受中国公民的福利。中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入德国籍代表自动放弃中国国籍。

我总跟朋友说,现在北京身份证比德国护照值钱。

我个人建议,你们的孩子能坚持就坚持拿到永居,至少可以给自己留一个选择。

告诉你不毕业也可以得到工作签证的人基本上可以被定性为骗子。据我所知,极少数人在没有毕业的情况下获得了工作签证。他们要么是碰到了前一晚喝高了的签证官,要么就是委托了深谙钻法律漏洞的高人帮忙办理,付出的代价自然也很高昂。

我从小到大都不是一个反感学习的人,不过不可否认,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最理智的选择就是好好学习。

我很赞同一位读者的观点:…… 德国留学完全可以等读完大学以后再来,因为德国太难毕业了,如果真的万一没读下去,就迅速回国,至少还有一个中国大学文凭……

你们的孩子如果因为没有完成学业而被迫回国,请你们送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是他最需要的。

论德国职场中情商的重要性

从小就总有德国人问我,你父母是在这里开餐厅的吗?前几日,一位读者还在微信上问我,你那么小就来德国了,你父母是开中餐馆的吗?

德国中餐馆的数量一定远超麦当劳,这也是早年留德华最擅长的营生。

十年前,留德华能完成学业,只不过刚迈过第一个大坎儿,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无奈回国的人不在少数。供留德华选择的职位极其有限,跟德国人竞争上岗的难度又很高,至少在语言上会吃大亏。

如今的留德华从事各行各业,有财富顾问、精算师、演员、导游、专利律师、税务师、编程员、装修工人、理发师、猎头、工程师、设计师、音乐家、政府雇员、奢侈品店销售以及各个领域的创业者……

很多德国企业都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布局。海外的中国企业数量也持直线上升趋势。市场对中国员工的需求非常大,在部分领域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留德华就业的前景一片大好,但这不代表光靠一张文凭就够了。

谁也不要低估德国职场的复杂性。

经验尚浅的留德华容易进入到一个误区,认为把专业和语言学好了,在德国的职业生涯便可畅通无阻,完全忽略了对自己情商的培养。

有一次,我陪同团组去拜访德国西门子公司。接待团组的是西门子公司人事部门的高管。午餐期间,我和高管相言甚欢。

高管问我:“高先生,您认为一个面试者在面试时最应该达到的目的什么?

我笑着说:“面试者最应该达到的目的是让您有雇他的冲动。

高管也笑了:“一个面试者最应该达到目的就是让别人喜欢他。

高情商的人走到哪里都吃香,在德国也是一样。

德国企业评估一名员工的标准不仅限于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同样重要。

德国职场中绝对不是没有勾心斗角,只是表达方式相对隐晦,手段相对文明。

以前我在一家制造性企业就过职。该企业在中国建厂,招收了一批中国技术工人赴德学习。项目负责人是一位资深领导。他为人圆滑,做事不紧不慢,工作效率虽然不高,但也不出什么错。

项目发展到中期,公司高层调来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领导,资深领导退居副手的位置。资深领导对此没有表示出任何的不满,任由年轻领导自由发挥。年轻领导干劲十足,做事风风火火。这种风格的确可以提高效率,但难免得罪人,更难免犯错。资深领导对此视若无睹,置身事外。就算有同事跟他吐槽年轻领导,他也不会对此表态,只是耐心开导,适当鼓励。

直到有一天,逐渐积累起来的矛盾集中爆发,令年轻领导难以招架,狼狈不堪。不久后,年轻领导就被高层调离到其他城市,资深领导再次成为项目负责人。

资深领导还是老样子,不紧不慢地做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民间有个说法:在海外生活多年的留德华要是回国发展,会步履维艰,原因是不够灵活,脑子都是方的。

我不认同这个说法。

首先我们要区分在德国有职场经验的和没有职场经验的留德华。

不少留德华以奔三十的“高龄”在德国大学毕业后,直接回国求职。他们的社会经验实际上跟国内二十岁出头的应届毕业生没有太大区别。环境却不会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而是他们的实际年龄。

在德国工作过几年再回国的留德华,会更快适应环境,对他们而言,只是换了个环境,而不是层面。

我个人建议,你们的孩子毕业后,如果有机会,哪怕想回国发展,也最好在德国工作几年后再回去。

不得不提的是,受到德国社会的影响,留德华中有原则和底线的人比较多。德国社会的诚信度的确高于中国社会,导致留德华的防范意识较弱。留德华在回国初期也许会显得有些笨拙和固执,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坚持原则和底线的人普遍会走得更远。

留德华中有没有精英

十年前,我参加过一位留德华活跃分子组织的“德国华人精英论坛”。几位已经就职的留德华与在座的留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活动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对“精英”二字始终持保留态度。

西方和中国在对“精英”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西方,精英代表一个特定阶层中的一小撮人。他们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能够在小圈子内决定一个领域、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在中国,精英指的是那些高大上人群,起码是看上去高大上的。

到了留德华这边,精英这个概念再次贬值。放到十年前,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正常工作的留德华就时常自称或被称为精英。放到现在,这个情况有所改善,拥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开好车住好房的留德华才有资格入选精英行列,尽管车可能是Leasing(租赁)的,房子的背后是要用几十年去偿还的贷款。

几周前,我被朋友莫名其妙地加进一个名为“DAX群”的微信群,群友们的名字后面都写有一眼看上去很厉害、搞不太清楚具体含义的职称。我恶作剧般地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了“社会闲杂人士”这个称号,自认为很有个性。

次发言,我都特别显眼,宛如米其林餐桌上放着的一张夹着薄脆的煎饼果子。

没过几天我就被群主踢出了群。

我的见识很有限,在我的认知中,你们的孩子也许会在德国生活得很舒服,但是他们不会成为德国社会的精英,今天不会,明天也不会。

上一代留德华奋斗的目标是在德国生存下去,我们这一代和接下来几代留德华奋斗的目标是慢慢成为德国社会中的主流。不知道多少代以后的留德华中或许会出现精英,这还得是在德国没有沦为穆斯林国家的大前提下。

德国不欢迎不给这个国家做贡献的人

你们的孩子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都不要在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盲目移民德国。

移民德国的途径大致如下:

1. 留学德国,毕业后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2.留学德国,毕业后开公司

3.与持有德国永居或国籍的人结婚

4. 投资移民—来德国开公司

5. 拥有蓝卡—高级人才引进

我在这里特别聊一下关于投资移民的话题,因为受害者真的太多了。

你们的孩子如果抱着开公司的心态来德国移民,也许会成功,不过需要魄力和毅力,要是抱着移民的心态来德国开公司,不敢说是死路一条,但前景一定堪忧。

德国是全世界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并没那么欢迎移民的国家。

换位思考,人家凭什么让你们的孩子来享受这份福利?肯定不是因为他颜值高,而是希望他为德国做贡献。

在德国申办公司的同时,申请人须向德国移民局递交一份Business Plan(商业计划书)。这份商业计划书相当于是申请人向德国政府递交的保证书,例如在未来的几年中,申请人会为德国社会提供多少个工作岗位。

我认识一位东北大哥。他也不知道被谁给忽悠了,递交给移民局的商业计划书上赫然写着,公司第一年提供两个工作岗位,第二年加到五个工作岗位,第三年加到十个工作岗位。移民局读完喜出望外,立刻批给他一年的法人签证。

我给大哥算出在德国给十个人发工资的大概成本后,大哥默默地抽了根烟,然后风轻云淡地说:“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还来德国干鸡毛啊?

第二年,大哥因为没有履行商业计划书的内容遭到拒签,黯然回国。不久前,他在微信上给我传来一张喝啤酒撸串的照片。照片上的他看上去很开心。

该留还是该回

德国生活的节奏很慢,压力相对较小。跟国内的同龄人比起来,留德华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要更加年轻。

你们的孩子在德国企业就职后,工资中的一部分会直接用来购买五大义务保险,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失业保险和事故保险,保证他们生病后,可以得到免费治疗,生活无法自理时,可以得到护理金,失业了不至于立刻就揭不开锅,发生了意外,还能继续有一定的保障。另外,你们的孩子有了下一代以后,德国政府会每个月发给他儿童金,提供免费教育。

这一切听起来都特别美好,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留德华选择回国呢?

德国是一个让人清醒到很难有梦想的国家。你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中国人,想在德国做出一番事业是非常艰难的。中国人在德国企业中爬到中层已是极限,核心管理层的大门对他们是紧闭着的。在德国创业想发财致富也很难,一方面,德国社会体制太健全,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另外一方面,德国的税务高到令人怀疑人生,让你们的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 — 高福利不是白来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机会会更多,起码看上去更多。与一眼可以看到头的生活相比,你们的孩子更想跟生活再赌一把。回去后,他们或许会后悔,但是如果不回去,他们也会后悔。

每年回北京,我都会生病。上次回国,一个同样回国探亲的上海哥们儿来北京找我玩。我们在大街上一人吃了一张煎饼,当晚我扁桃体发炎,他肠胃炎。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回北京,因为半夜在大街上遛弯不会担心安全问题,在任何场合都会感觉自己是人群中的一部分,很有归属感。妈妈做的菜再难吃,也是全宇宙中最香的。

其实,任何选择都是没有对错的。无论你们的孩子今后选择回到你们身边,还是选择万里之外,他们永远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都叫留德华。

最后,我祝愿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开开心心。

祝好

老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