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二)

 茶香飘万里 2020-01-06

一直有些许的江南情节,无论“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中的烟水飘渺,还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岁月悠悠,姑苏月落、十里秦淮、西湖残照……无不让人魂牵梦绕。不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江南水乡在远古时期却不是这般的风花雪月。在那个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年代,这片土地的先人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又是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呢?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望断天涯路

两万年前,在地理学的划分上属于晚更新世末期,在漫长的冰期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古人们为了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一些携带着O1亚型Y单倍群的古人沿着冰川期露出海平面的大陆架北上。我们现在很难准确判断最早进入东亚大陆的这些O1亚型人是同一群人还是不同的人群。笔者推测应该差不多是一个时期的不同人群。总之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些人沿途留下了一些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遗址,其中见著于考古文献的有“道县的玉蟾岩遗存”“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存”等。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玉蟾岩遗存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仙人洞遗存

11500年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结束,全新世来临了,气温逐渐升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明显开始改善。在这样一个温润气候的诱惑下,一群勇敢的古人继续北上,来到了钱塘江流域。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文化

在晚更新世末期,地球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海退现象,当时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平面要低出来150米到200米,现在的东海大陆架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表面是一层硬质的黄土层。这些黄土是在干冷气候下海退形成的沉积物,从现在浙江西部的丘陵地带一直向东部蔓延。所以远来的古人完全可以沿着裸露出来的大陆架向北方迁徙,这样可以很轻易绕过南岭一带冰雪覆盖的群山。而我们上面提到的这群人,就是这样来到了钱塘江流域,此时气候逐渐变暖,海平面开始上升,在12000年的时候,海平面已经上升到低于现在海平面60米左右,此时的长江河口和钱塘江河口的平原地带遍布沼泽,包括北部的太湖沿岸区域也是如此。所以这群远来的古人不得不停下了前进的脚步,选择离海岸线稍远的山谷盆地定居了下来。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或许这些人并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们勇敢的探索,这个地区会在10000年后的今天成为了富足安乐的鱼米之乡。而远赴天涯的他们及其后代,心中是否还保留着对遥远的南方故土的眷恋呢?那些传下来的记忆是否会在某个深夜从心底升起,化作那缕丝丝的怅然,我们也不得而知了。不过他们自然也不会知道,10000年后的今天,这片土地的继承者们还是发现了他们生存过的痕迹,通过对这些痕迹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勇敢的先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与环境斗争的情景终于逐步展现在我们眼前。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晚更新世海岸线

这些遗址在今天被考古学者们称作“上山文化”,很有意思的巧合,这些古人对远方的探索,不正象登山一样,充满着未知和神秘,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让人无所畏惧,无限风光在险峰呵。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山文化的绝对年代目前还有些模糊,在学界尚存在争议,本文支持其上限是11000年,下限为8500年这个时间段。他的分布范围主要在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和周边几个小的山谷盆地。有时候古人的智慧是远超我们想象的,“上山人”将他们的聚落居址选在位于盆地腹部支系河流旁边的台地上,这样可以避开主干河流那些频繁的洪水泛滥带来的伤害,由于河流不断地冲击,虽然造成了不少水土流失,但同样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加上这时候正是处在“全新世温暖期”的温润气候中,原始农业也因此开始萌芽。山地植被丰富,距离也不远,对于仍然以采集和打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古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优越的定居场所。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上图是上山文化的主要遗址分布区域,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盆地内几条主要河流衢江、武义江、东阳江两岸,北面是千里岗山脉金华山脉,这两座山脉可以阻挡北方来的寒风。南面是仙霞岭,东面是会稽山。山上繁茂的植被自然是古人良好的狩猎及采集场所,西边是常山港江山港,方便古人沿着河谷向内陆纵深迁徙。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盆地群示意

浦江盆地和墩头盆地位于金衢盆地的北部边缘,与金衢盆地连成一体。金衢盆地南边紧邻永康盆地和武义盆地。这几个盆地形成一个大的盆地群,有学者形容其为花瓣式盆地群。上山文化主要就分布在这个花瓣式盆地群区域。

据学者考察,金衢盆地10000年时候的地貌与现在基本类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河溪密布,整个盆地及周围群山植被丰富、土壤肥沃,直到今天这个地区的粮食产量也仅次于杭嘉湖平原。所以这里成为了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甚至已经有了人工开始栽培水稻的迹象,与长江中游的考古文化一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人”来到这里以后,很快就定居下来,并迅速向整个盆地及周边扩散,目前已经发现了十几处考古遗存。衢江由西向东贯穿整个金衢盆地,分别由常山港和江山港起源的两条支流在衢州汇合并向东流去。“上山人”将聚落安在衢江南侧的二级阶地上,距离主河道的距离在3-5公里。各个支流从南部山峰流出并向北汇入衢江。“上山人”将居址定在离这些支流更近的区域,背邻山地缓坡。按照学者对古地理的研究,这些遗址在10000年时候距离古海岸线达到270公里,比现在距离海岸线要远出来100公里左右,所以即便全新世海侵最高潮时期,侵入内陆的海水对这里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影响。但真的没有影响吗?我们后文再看。在衢江沿岸发现的上山文化遗址有五处,分别是青碓遗址、荷花山遗址、下库遗址、青阳山遗址、山下周遗址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衢江流域遗址分布

流经永康县的那条河被称作武义江,全长129公里。这里也是上山文化密集分布区,此处共发现文化遗址六处。主要都集中在永康县内,分别是大公山遗址、湖西遗址、庙山遗址、庵山遗址、长城里遗址、长田遗址、太婆山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特点与衢江沿岸遗址类似。主要是位于近支流远干流的台地及支流的河滩上,雨水丰富,日照充足。这个区域距离古海岸线稍微近些,不过也在200公里以上。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武义江遗址分布

东阳江区域有两处遗址,这里已经到了金衢盆地东部边缘,分别是义乌桥头遗址和东阳老鹰山遗址。遗址所处位置地貌特点与上面两条河区域的遗址类似。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东阳江遗址分布

其余四处遗址,上山遗址位于浦江盆地的浦江附近,在金渠盆地北侧的小盆地腹地。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遗址

小黄山遗址位于金衢盆地东北方曹娥江的河谷盆地。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小黄山遗址

仙居下汤遗址位于金衢盆地东南部的灵江小盆地中。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仙居下汤遗址

只有临海峙头山遗址离古海岸线最近,仅仅80公里左右,不过聪明的“上山人”将居址选在沿海的丘陵上,而不是河谷盆地,这样避免了随时被海水侵袭的危险。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临海峙头山遗址

上山文化所得材料有限,按照蒋乐平老师的分析,分成了三期,早期集中在东部偏北。主要包括上山遗址、庙山遗址、大公山遗址、太婆山遗址,也就是武义江和浦江这个区域。按照本文推测,上山人来的方向应该是东部大陆架形成的平原,所以“上山人”早期定居在金渠盆地的东部也很好理解。随着“上山人”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开始变多,“上山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点,不过主要区域还是在金衢盆地这个“聚宝盆”。在中期(9000年前),上山文化遗址开始变多,除了“上山遗址”继续沿用,小黄山遗址、荷花山遗址、青碓遗址、山下周遗址、湖西遗址、桥头遗址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由此可以看出来,“上下而求索”的“上山人”已经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整个金衢盆地,而小黄山遗址的出现应该能够看出“上山人”向东北部扩张的势头。

与所有的考古文化一样,晚期时候“上山文化”开始衰落,只有“湖西遗址”“长城里遗址”被发现。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文化晚期遗址分布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上山文化”开始衰败了呢?鉴于其他文化衰落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是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势力人群进入了钱塘江上游,对“上山人”造成了压迫。在上山文化晚期,出现了绳纹釜形器这样的明显来自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特征的器物,不过9000年前的古人各方面的确还是很原始的。那时候人群对资源的争夺是怎样一个形式,具体情形无法得知。

距今9000-65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处于快速堆积阶段,原来西部那些起伏不平的地面被海侵层填平,最厚的堆积层达到25-30米。宁绍平原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的。从考古文化上看,明显具有多个文化碰撞现象的跨湖桥文化在这里出现了,是钱塘江上游的“上山人”来到了这里吗?

人定兮胜天

上节我们讲到“上山人”受到来自长江中游文化势力的挤压,出现了向东迁徙的迹象。我们从考古上能看到什么呢?以出现在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为代表的跨湖桥文化在8000年左右出现在考古视野中。跨湖桥文化的出现不仅让宁绍平原地区考古文化从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向前延伸了1000多年,同时跨湖桥文化颇为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学界造成了不小的争议。甚至有学者认为他属于来无影去无踪的一支文化。不过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以及研究的深入,多数学者认为跨湖桥文化前接“上山文化”,后接“河姆渡文化”,形成了宁绍平原地区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跨湖桥文化的遗址除了杭州湾的跨湖桥遗址和下孙遗址外,其余确认的几处遗址都在永康境内,大多与上山文化遗址出现层叠现象,也就是下层是上山文化,上层是跨湖桥文化。从这点似乎可以看出来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几处遗址我们上节都有提到,就是上山遗址、小黄山遗址、桥头遗址、青碓遗址。还有就是荷花山遗址虽然没有直接叠压的关系,但出现了两种文化的器物遗存混合存在的现象。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跨湖桥遗址

我们一直认为,同一个考古文化并不一定是同一个族群所有,所以来自长江中游的彭头山人进入了钱塘江流域是完全合理的一种推断。随着长江中游文化势力的介入,上山文化转型成了跨湖桥文化,并同时向东扩张到宁绍平原西部的杭州湾地区。

不过这只是一种猜测,我们前文也做过交待,八九千年前的古人类族群之间的争夺我们无法得到清晰的认识,那么还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距今8400年前,地球出现了一次持续40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变得干冷,降温幅度竟然达到了8℃-10℃,比现在的气温要低10℃-14℃。平均气温在5℃-6℃这样。按照学者的结论,当有效温度低于11.43℃情况下,无论靠植物采集还是狩猎为生的人类是无法生存的。而这次气候的突变让在金衢盆地丘陵地带生活的“上山人”不得不做出向东迁徙寻找有更多食物来源的地区。所以原本兴盛的金衢盆地西部的上山文化遗存消失,东部几处遗址保留了下来,过剩的人群继续沿着浦江向东到达了杭州湾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晚更新世海岸线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杭州湾地区气候相对温暖一些,但从跨湖桥遗址以及下孙遗址考古来看,这群人所处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这里既包括海水到淡咸水再到淡水这样一个水资源的复杂情况,还包括开阔向阳的草地到树荫参差的林地这样的一个区域环境。如此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却为迁徙来此的人群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跨湖桥遗址发现了原始栽培稻,还出现了农业生产工具“骨耜”

“跨湖桥人”一边在湿地捉鸟摸鱼,一边去山林采摘坚果,不时还可以去森林边上抓些鹿回来打个牙祭。在气候转暖的时候再种点水稻。不过随着7500-7000年全新世最大海侵的来临,位于钱塘江、富春江、浦江交汇处的跨湖桥人群饱受江水倒灌之苦,为了适应水上的生活,跨湖桥人创造了独木舟,在江水泛滥形成的湖泊上面进行渔猎来维持生存。可惜跨湖桥人面对的是无情的大自然。随着7000年这个海侵高峰的到来,跨湖桥遗址最终被淹没在滔滔的海浪之中。跨湖桥人是否已经提前转移了,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部分人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幸存了下来。在跨湖桥遗址南部23公里处出现了“楼家桥遗址”,这个遗址测年在距今6500年左右。被划分进河姆渡文化,从楼家桥遗址文化内涵来看,是跨湖桥文化的继承者。西部荷花村遗址附近出现的三酒坛遗址也同样传承了跨湖桥文化的特征。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楼家桥遗址

按照蒋老师的分析,显然从考古上来看之后出现在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与跨湖桥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河姆渡文化之所以会偏离了跨湖桥文化发展的轨迹,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这个北方文化就是来自江淮东部的顺山集文化。我们这里还是先看下那个时期环境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距今7000多年前,杭州湾南岸的地貌是由浅海和泄湖构成,而北岸中部是陆地,到了海侵最高峰的7000左右的时候,杭州湾南岸被海水完全淹没,成了茫茫的一片汪洋。北岸海水直接向内陆侵入达到240公里。整个杭州湾北岸平原成了一个海湾。7000年以后,海水开始回落,杭州湾南北两岸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平原。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7000年时候海岸线-图片来自网络

这片新形成的沃土自然吸引了临近族群的目光,江淮东部的顺山集文化南下,与刚从海侵的噩梦中逐渐清醒过来的跨湖桥人在杭州湾南部宁绍平原东部融合出来了河姆渡文化,杭州湾北部的沃野上出现了马家浜文化。而太湖西侧诞生了骆驼墩文化。

与中华大地上其他地区一样,在这个时间段,一个文化上的分裂时期在太湖、宁绍地区也出现了。我们的视线也终于可以同时向太湖流域看过去了。太湖流域的文化势力在之后成为了这个地区文化的主导力量,一直到伟大的良渚文化一统江湖。长江下游地区终于迎来了最辉煌灿烂的时刻。这些我们后文再详述。

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远古时期发生了什么?详解长江下游古文化

结语:长江下游地区的先人在11500年后的全新世来到了这个地区,在中华大地上抢先创造了灿烂的上山文化。从文化内涵上看,在早期,无论从陶器的多样性及农业的发展时间,上山文化是领先于其他地区文化的。不过恶劣的环境,尤其是海侵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让长江下游的文化出现了短期断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两千年后长江下游文化再次崛起,重新站在了中华之巅,敬请期待下文详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