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最美衡阳之:天上岣嵝

 昵称45109175 2020-01-07

 

你好,岣嵝峰!

在《山海经》里听说过你,在韩愈的诗歌里吟咏过你,在徐霞客的游记里读过你,我再也无法拒绝拥抱你!

“天上岣嵝”实名岣嵝峰,位于今衡阳县东北部,在南岳七十二峰中,是最南端的一座高峰。国家授予她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17公里,总面积2067公顷。南岳七十二峰之岣嵝峰、嫘祖峰、白石峰等山峰亦在其中,最高峰海拔1106米。

《南岳志》记载:“岣嵝峰在衡阳县(古代衡阳县城在今衡阳市区)北五十二里。”那时,从县城出发,沿驿道北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在樟木寺分路,西行二十五里,便到达岣嵝峰下。我们自衡阳市驱车前往,经松木塘至李坳,左转李()()公路,在十一公里处右转,有水泥公路直上岣嵝峰。

天下真山水,岣嵝独绝伦。站在山下,抬头一望,山峰巍然入天。岣嵝峰地处湘中孤山地貌,耸立在丘岗之中,犹如一张巨大的围椅高置云天。白色大理石砌成岣嵝峰的山门,两侧的廊柱上镌刻着“翠峰拔古岳,云气接南天,一上名山舒眼望;玉牒奠王功,蚕裳留后德,重光胜境启来人”的楹联。该联高度概括了岣嵝峰的秀美景色和曾在此活动过的上古时代的螺祖和远古时代的大禹的功德。

踏上布满青苔的石阶,一种惬意,顿时袭来。走进用云雾做的门帘的时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凝聚多少知青情感道路的两旁,林深径幽,古木参天,枝干遒劲,萝藤交织,林间温暖湿润,环境奇特。尤其山风轻抚,浑身清爽异常。置身其中,感觉轻松舒畅,野趣盎然。山路越往上越陡,风景却越来越美,景点也越来越多。

岣嵝峰一峰突兀,东临湘江,西对九峰,北揽祝融,南靠雁城,可谓壮哉!登上岣嵝峰顶,最大的感受就是:雄伟!望日亭后方立有一石碑,题曰“天上岣嵝”,倒是蛮应景的。

【二】

岣嵝峰如一位古代大侠,古风古韵,快意江湖。

南岳古称“岣嵝山”,“岣嵝”一度是南岳衡山的代名词。上古时期就备受关注,《山海经》《史记》《古今图书集成》等典籍均有关于岣嵝峰的记述。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岣嵝峰本南岳之别名也”。晋代郭璞在为《山海经》所作的注文中说:“今衡山在衡阳湘南县,南岳也,俗谓之岣嵝山。”唐代韩愈诗曰:“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其中的岣嵝山也是指南岳衡山。岣嵝峰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殿,相传始建于西汉武帝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尔后历代相继改造,或为祠,或为坛,或为庙,或为宫,或为殿,后改殿为祠至唐。从唐至宋曰宫,南宋时改为禹坛,随后又改为殿,直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兵部尚书彭玉麟重修为庙,并为之作记,占地1000多平方米,殿宇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建筑面积900平方尺,殿高395寸。据传这两个都很有讲究,说是取禹王为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首,位居九五(指帝王)之尊,祭奠九州永垂千古之意。不幸毁于1944年的战火之中。1994年,衡阳县政府决定集资在原址新建,19956月光复原貌,额云“禹王殿”。较之过去更加宏伟壮观。

殿前立有一块禹王碑,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从衡州石鼓书院摹刻过去的。碑高2.1米,宽1.4米,厚0.1米,碑文77字,形似蝌蚪文,又似鸟篆体。于1935年建碑亭护碑,现已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传说中的“神禹碑”为“世间第一天书”,距今4200多年,母碑在衡山的云密峰上,最后现身于南宋嘉定年间,现已踪迹难觅。

“禹王碑”又称“岣嵝碑”,有关禹王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罗含的《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在《南岳记》中也有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相传唐代人在衡山发现有岣嵝碑,韩愈曾有诗咏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唐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也登衡岳寻觅岣嵝碑,赋诗《寄吕衡州》:“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环姿,秘纹螭虎形。”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冒着凛冽的寒风,与张栻、林用中等结伴而行,登上衡岳,寻找禹碑而未果。

南宋嘉定年间,何致发现禹王碑,他将碑文拓了下来,摹刻在岳麓山石上。何致刻石的边上有宋代匠人题记,传世的各种拓本均未收入。但是清代陈运溶的《湘城访古录》和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中收入了该题记:“嘉定壬申(1212年)秋,用七十二工。长沙匠何兴、李曾美、西川监工王兴勒字青诏。”明嘉靖九年(1530年),长沙太守潘镒在岳麓书院发现了宋代摹刻的禹王碑,他“剔土拓传”。因此,明季以来,昆明、成都、开封、绍兴等地皆有摹刻。因潘镒拓本共有77字,所以这批拓本也都为77字。其中较为知名的云南本(嘉靖甲午年1536年)、成都本、南京新泉书屋本(1535年)。浙江省图书馆藏有一本明代的原拓,该拓片字口清晰,拓工较精。

到了清代,凡与大禹传说有关的风景名胜之地又翻刻了一批禹王碑。毛会建刻于西安碑林;康熙癸丑(1673年),李藩刻于山东黄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侯建勋刻于兰州禹王庙。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这77个字符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或以为是夏代文字,或以为是蝌蚪文,或以为是甲骨文,或以为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更有人哀叹它是人类无法辨认的“天书”。其中著名的释文有明代杨慎、沈镒、郎瑛、杨时乔,这四家的释文均认为是大禹治水的经过。其中杨慎的释文为: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一作冈)弗辰!往求(一作术)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一作襄),劳馀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享。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无永奔。

岣嵝碑傲然矗立于禹王殿侧,俯瞰湘江北去。尽管它的字迹怪异玄秘,难以辨认,但是其结构工稳、章法规整,不失为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仔细品评鉴赏,可以从中体味诸多历史厚重感和启迪。

而且,峰上的禹泉、禹溪、禹床、禹穴、禹樟等附带着神奇故事的实物,已经构成一个大禹传说的组合。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大禹以前治水住过的洞也在那,还有关押神龟的地方也还在那。扑朔迷离的往事,构成丰富的历史文化,永远令人兴趣盎然,无限追思。

 

嫘祖,在岣嵝化作了山脉!

说起岣嵝峰的高光时刻,自然离不开上古时代的嫘祖。相传,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一行南巡来到岣嵝时,他看到这里山脉气势磅礴,山峰高耸入云,便认为是南岳主峰。于是,“登之以望云气”,大好山河尽收眼底,帝王的霸气和尊严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黄帝在岣嵝峰一带考察民情时,听闻当地人西陵氏之女,原名王凤,也叫王玉(后世称嫘祖),聪明能干,便迎娶之为正妃。相传嫘祖梳头龙头坪、浣纱李山河、沐浴西极,每一处遗址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嫘祖无疑是衡阳人们最优秀的女儿。《山海经》云:“黄帝之妻曰雷祖。”《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帝周游时,元妃嫘祖死于道。”《衡湘稽古》云:“雷祖从帝(黄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嵝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谓之先蚕冢,其峰下曰西陵路,盖西陵氏始蚕,后人祀之为先蚕也”。据南岳的史志推考:嫘祖和黄帝在炎帝神农等陪同下,多次登上祝融峰望云气,“封岳”,在金简峰受炎帝神农的易道之戒后,选择到今衡南县车江镇一带居住,效法炎帝神农教劝农桑。这里曾称为“衡山遂七十里的轩辕谷”。

“母仪天下”的嫘祖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除了相夫教子外,尤善蚕桑,和黄帝周游天下时,每至一处均亲自教授人们植桑养蚕、缫丝缝衣。她因为民无私奉献而过度的操劳,最后在南岳衡山不幸逝世。黄帝闻噩悲痛万分,封赠她为中华民族的人文母祖,是为雷()祖。综合考量后,黄帝将其安葬在家乡的岣嵝峰上,今墓址犹存,名“先蚕冢”。唐代著名韬略家、《***》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后来又被人们尊为祖神、行神、路神、西王母、西陵圣母、金母、王母娘娘、先蚕娘娘等。黄帝认为她是天母的化身,因此,敕令在皇宫及各大名山和洞天中,皆建王母观,以候其神。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黄帝内传》云:与西王母于宫中别营仙馆。又于华山、嵩山、王屋山、泰山、衡山、终南山及诸洞天皆造王母观。以候神也。”黄帝确实在南岳敕建了候嫘祖之神的古王母殿。远古传说黄帝最后是带领72位同道乘龙升天,成为道教的玉皇大帝,西陵氏就成为了道教的西王母(嫘祖)

为纪念万世嫘祖,人们将与岣嵝峰连体山冈的山峰称为“嫘祖峰”,清同治《衡阳县志》载:“嫘祖峰稍西,一峰亚之”。人们在岣嵝峰南侧为其建庙,曰“嫘祖殿”。可惜后毁于战火,嫘祖殿仅剩遗址供人凭吊。

黄帝为什么要将心爱的妻子葬在南岳衡山?甚至还留下他的妃子漠母为其守陵。我想,一是黄帝要安抚民众——把妻子都留在了这里,我是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的;二是黄帝要证明给天下人看——把妻子都留在了这里,这里及其以南的土地都是属于我的;三是黄帝在警示各部落首领——华夏从此就是一家了;四是黄帝在践行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魂归故里!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我更相信,嫘祖的魂魄更是化作了森林,化作了云雾,化成了雨水,化作了稻田,化作了道路,化作了对炎黄子孙世世代代的庇佑!

】 

我见青山多妩媚!

岣嵝峰的故事堆起来和山一样高。一路攀登,一路探秘,一路深挖,一路解读,沿着这条山之脊梁自下而上,自东至西慢慢捋下来,我们重新认识了岣嵝,不止于山,不止于庙,不止于人。许多老故事和众多新发现,让我惊喜振奋,青山不语,自有千古传奇。

神禹碑前,有一巨石曰“仙履石”,相传帝尧巡视四岳,至岣嵝峰,于峰腰拾一异履,穿上它正合适,却仅有一只无以成双,只得丢弃,乃化为巨石,后人称为“仙履石”。八大神仙至此,塑棋盘并常于此对弈。一次,铁拐李与友对弈,偶丢一子,愤而跺足,竟陷石数分,因铁拐李为跛脚,故脚印一深一浅,为“仙履石”作了最好的注解。虽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但据史载,自上古的神农、轩辕、嫘祖,远古的唐尧、虞舜、夏禹,到唐代的韩愈、刘禹锡,宋代的张轼、朱熹,明代的罗念庵、王夫之,清代的魏源、彭玉麟等,无不在岣嵝峰留下过深深的足迹,为后人留下了厚重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岣嵝峰在毫无保留向世人述说它的美好。山上古树名木众多,有原始次生森林1500余亩。森林覆盖率已达95%,林木蓄积量约7.8万立方米,有各种树种1000余种,其中珍稀树种20余种,有“南方植物基因库”美誉,是天然的“绿色氧巴”。登山古道旁有千年不倒的“望天树”,也叫擎天树,似一个个倒写的“人”字,寓意深远。禹王殿下方的一株金钱柳(俗称摇钱树),相传为大禹所植。这个“巨无霸”胸围3米余,树形优美,树体高大,每到夏秋挂果季节,一串串酷似铜钱的果子吊在树上。眼见它浑身是钱,可是谁也摇不下来。传说,只有诚心向佛且亟待救济的人,才能从树上摇下钱来。嫘祖殿右上方有一株锥栗,树龄在400年以上,胸径两抱有余,被列为全省同类树种之冠。几颗竹子从锥栗树心中挺拔而出,形成“胸有成竹”的奇观。此外还发现有不少的“活化石”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古水杉、古银杏、古娑罗树等。

岣嵝峰的美好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观上,它更是历史的见证,革命的故地,在衡阳现代革命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1926年,革命先烈戴今吾、肖觉先奉命从“三师”返回家乡神皇乡开展农民运动,不久便在岣嵝峰山脚下点燃革命烈火。他们在衡阳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神皇乡党支部,又与毛达湘(真名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一道在钟家花园办起了全县第一所区级“农民运动讲习所”,且神皇乡农民协会曾获得全省“模范农协”的光荣称号。

19275月,衡阳“沁日事变”后,中共湘南特委在岣嵝峰北麓庙溪周家祠堂召开扩大紧急会议。会后,戴今吾、肖觉先以高山密林的岣嵝峰为根据地,迅速拉起了一支两百余人枪的队伍,极大地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19271128日,反动当局利用叛徒制造“禹王殿”事件,逮捕并杀害了戴今吾等15名游击战士,使游击师蒙受了重大的损失。1928年初,衡北游击师与西乡工农革命军九师三团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师,由松柏村人屈淼澄任师长。接着先后两次袭击南岳镇“团防局”,给了反动派以应有的惩罚。后来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形势逆转,七师的战士有的光荣牺牲,有的被迫转移。肖觉先也因叛徒出卖,在岣嵝峰环洞口凤凰桥被捕,壮烈牺牲。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岣嵝峰的热土,也最终迎来神州大地的彻底解放。

青山有幸埋忠骨。上世纪五十年代,衡阳县人民政府将肖觉先生前所在的村命名为“觉先村”,并为肖觉先、戴今吾修建陵墓,让烈士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天空的蔚蓝,历史的黛青,人文的靓色,生态的绿色,生命底牌的红色将岣嵝峰装点得如此五彩斑斓!

作者简介廖和平,男,1971年生,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衡阳市大湘水文化编辑部总编辑。编纂出版有《衡阳一本通》系列、《天下南岳》丛书、《崛起的衡阳》三部曲和《衡阳文化大典》丛书等地方文化书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