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类方证 麻黄汤方证在《汤液经法》中叫小青龙汤。其煎服法也很重要不能忽略。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更宜致汗。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颇详:如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太阳病,以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为实证,则宜麻黄汤主之。 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积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致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迫于肺而发喘。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应,亦即或宜桂枝或麻黄的用药关键。又如第36条:“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这里的太阳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这里当注意: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膈,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再如第4 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是说: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方证,病虽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证仍在,此亦当与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巳微除,谓服麻黄汤后,上述为证即略减退。发烦目瞑,为病欲解而发作的暝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的剧者又必鼻衄,但病亦必随衄而解。这里的阳气指津液而言,其所以致衄者,即因为日久不得汗出,则郁集于体表的津液过多过重的缘故。这里当指出:阳气重之表证治用辛温的麻黄汤,这显然与《内经》的阳气的概念不同。古人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这是经方医学体系的特点,应注意。桂枝汤证自汗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无汗出刚阳气实于表。若久不得汗出则阳气愈实,因谓为重。瞑眩为服药有验的一种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已,而且所病亦必随之而愈,故《尚书》有“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说。病家医家均应识此,免得临时慌张乱投医药,反而误事。 以上是关于麻黄汤方证的部分论述,如结合其他条论述,可知麻黄汤的应用,以表实无汗为主,至于具体证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②太阳阳明台病,喘而胸满者。 ③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④太阳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由麻黄汤加减变化的方剂有30多个,其中用于表阳证者18个,其方证要点是: 麻黄加术汤方证,其方为麻黄汤加白术,其适应证为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者; 麻杏苡甘汤方证,其方为麻黄汤倍麻黄去桂枝加薏苡仁,其适应证为表阳证周身关节痛、发热身重或肿者; 麻杏甘石汤方证,其方为麻黄汤去桂枝汤加生石膏,其适应证为汗出而喘、订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越婢汤方证,其方为麻杏甘石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其适应证为外邪内热周身浮肿、脉浮、恶风者; 越婢加术汤方证,其方为越婢汤加白术,其适应证为越婢汤方证见小便不利、或湿痹痛者; 越婢加半夏汤方证,其方为越婢汤加半夏,其适应证为越婢汤证兼见咳逆上气、两目发胀或头痛者; 甘草麻黄汤方证,其方为麻黄汤去桂枝杏仁而增量麻黄,其适应证为浮肿表实无汗者; 葛根汤方证,其方为桂枝汤加葛根更加麻黄,其适应证为表阳证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葛根加半夏汤方证,其方为于葛根汤加半夏,其适应证为葛根汤证兼见呕逆或下利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其方为桂枝汤、麻黄汤各1/3合之,其适应证为表阳证发热恶寒、身痒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证,其方为桂枝汤二、麻黄汤一合之,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大青龙汤方证,其方为越婢汤与桂枝汤合方,其适应证为桂枝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 文蛤扬方证,萁方为麻杏甘石汤与越婢汤合方,其适应证为麻杏甘石汤证合并越婢汤证兼见口渴者; 小青龙汤方证,其方为去杏仁加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其适应证为外寒里饮而致咳喘者; 射干麻黄汤方证,其方小青龙汤方去桂枝、芍药、甘草、千姜,加射干、生姜、紫菀、冬花、大枣,其适应证为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其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大枣、生梓白皮、连翘、赤小豆,其适应证为表实无汗、或身痒、身目黄者; 三黄汤方证,其方为麻黄、黄芪、细辛、独活、黄芩其适应证为关节疼痛、无汗恶寒而烦热者。 牡蛎汤方证,其方为甘草麻黄汤加牡蛎、蜀漆,其适应证为疟疾寒多热少,无汗身痛者。
以上不厌其烦地列出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加减方证,是在说太阳病的常见方证是这些方证,也就是说这些方证的组合即是太阳病。这些方证的共同特点是治疗在表的阳性证,即表阳证,也即在《伤寒论 》称之为太阳病。从中可以领悟:由《汤液经法》发展为《伤寒论》“方以类聚”产生了六经辨证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