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0-01-07

最近,由张若昀、陈道明等主演的架空历史剧《庆余年》可谓是大火,剧中的人物、情节等都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监察院院长陈萍萍)

在该剧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叫监察院,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这个机构,那就是:恐怖。恐怖到人人谈之色变,恐怖到人人望而却步,连范闲这个浑身都是“外挂”的男主角,在第一季结尾中知道了监察院的手段后,都觉得毛骨悚然。

我们先来简单看一下监察院的架构和功能设置,首先是监察院长一人,院长下设八处,每一处各司其职,这八处分别是:

  • 一处:监察京中百官;

  • 二处:情报的分析和进策;

  • 三处:制造毒药、暗器等偏门武器;

  • 四处:京都以外的监察和情报工作;

  • 五处:黑骑军事武装;

  • 六处:暗杀及保护;

  • 七处:刑审囚敌;

  • 八处:文化舆论管理。

另外在八处之外,额外设立提司一职,应当是监察院长为了制衡八处所设置的职位,也是主角范闲最初在监察院的官职。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男主角范闲)

监察、情报、毒药、暗器、武装、暗杀、刑审……这监察院分明就是一个自带军事武装、兼具司法和文化部属性的特务机构,而院长陈萍萍显然就是个特务头子。

《庆余年》虽然是一部架空历史剧,但是艺术源于生活,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在构思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去参考客观的现实情况,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历史上能否找到像监察院这样的特务机构呢?

很多人想到了明朝的东厂、锦衣卫,这两个特殊组织确实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特务机构,也确实一如监察院那样令人闻风丧胆。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明朝的锦衣卫)

那么除了“厂卫”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过哪些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为什么会出现,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历代特务机构的设置

特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间谍,在《说文解字》中,“间”解释为可以透过月光的门缝(最早的“间”字里面是“月”),泛指缝隙,而“谍”解释为军中反间,有了缝隙就可以行使反间之计,故称“间谍”。

一、起源

在中国的历史上,间谍活动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

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左传》

夏王朝被后羿和寒浞取代后,少康曾向浇(后羿的儿子)的身边派出过一个叫女艾的间谍,终促成复国大业,史称“少康中兴”,这个“女艾”便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间谍。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女艾)

二、萌芽

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完善,间谍活动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军事和外交舞台上,与此同时,专门负责间谍活动的职官也应运而生。

西周时期曾经出现过“士师”一职:

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 ,……三曰邦谍,……——《周礼》

“邦”即国家,“汋”为斟酌之意,因此这个“士师”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国家斟酌情报并行反间之计,也就是间谍活动。

到了春秋战国的大混乱时期,随着各诸侯国的互相征伐,间谍活动也迎来了第一次高潮:

军中候(军中斥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候(斥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战国策·齐一》

可以看出,此时的间谍有了一个统一的称谓——候,这些间谍人员专门负责在军事和外交中收集情报或散播流言。除了上面的两个例子,还有我们熟知的长平之战,秦国正是使用了“斥候”散播流言,才使赵国换下了名将廉颇,改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主将。

先秦时期的间谍依旧还是以军事和外交为主要活动舞台,随着统一称谓的产生,此时的间谍活动已经开始呈专业化发展,间谍人员也有了正式的编制和明确的职责。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军中斥候)

三、发展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以及君主专制制度的确定,间谍活动开始被应用在政治斗争当中,比较典型的是魏武帝曹操设置的“校事”机构。

生性多疑的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控臣下们的言行,单独设立了秘密间谍性质的特务机构——校事府。校事府作为曹操的第三只眼睛,帮助曹操监察百官、获取情报,权势相当之大。

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诏;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三国志》

曹操极度信任下的校事府,在监察百官的时候已经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可以随时随地地对百官进行刑审甚至下狱,都不需要诏令和复审。再回到上文,《庆余年》中监察院一处行使的也正是这样的职责,想必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或多或少也参考了曹操的校事府吧。

秦汉魏晋时期的间谍活动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间谍活动的重心开始由军事斗争向政治斗争转移;第二个特点是间谍活动开始以组织的形式出现,以校事府为代表的间谍组织已经非常接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间谍机构。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曹操)

四、成熟

隋唐至宋辽时期,随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历史上的间谍活动迎来了一次全面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间谍机构开始出现。

首先要举的例子是唐朝的“察事”机构,察事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太监,名叫李辅国,这位太监极得宠信、位高权重,一度威逼皇帝、擅杀皇后。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便秘密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特务机构,即察事。

察事的特工们被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这些人帮助李辅国对朝廷官员进行侦查和控制,以达到巩固权势、剪除异己的目的。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太监李辅国)

宋朝时期,又出现了“皇城司”,最早是由宋太祖改“武德司”而得:

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皇城之外)之事,纤悉必知。——《玉壶清话》

宋太祖虽深居宫墙之内,但是外面的风吹草动却都能详细知晓,武德司功不可没,从这里看,正是《庆余年》中监察院四处的职责。

皇城司在编制上独立于任何机构之外,由皇帝亲信组成,直属皇帝管辖,所以职权很大。后来随着皇城司职权的不断膨胀,慢慢开始专司官情民事:

(南宋)察事之卒,布满京城,小涉讥议,即捕治,中以深文 。——《宋史》

可见,宋朝后期的皇城司已然是一个专业的特务机构了,甚至可以理解为是锦衣卫的前身,不管京中还是京外,官员百姓人人都谈之色变。

综上,隋唐至宋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间谍活动的成熟期,真正意义上的特务机构开始出现,活动重心也完全从军事外交转向了政治斗争,这种成熟的特务机构对历朝历代的政治格局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宋朝的皇城司)

五、巅峰至覆灭

接下来就是明清了,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巅峰,相对应的,中国的特务机构也迎来了其最辉煌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厂卫”了。

锦衣卫的设立者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驾驭底下的不法群臣,因此朱元璋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同时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

(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明史》

像明初著名的“ 胡蓝之狱” 、“ 郭恒案” 、“空印案” 等重案、要案,都有锦衣卫奉命参与其中。

到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则完全成为了朝廷的鹰犬,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锦衣卫更是极尽利用、极度纵容。

(明英宗)虑廷臣党比,欲知外事,倚锦衣官校为耳目。——《明史》

再来看东厂,如果说锦衣卫的存在只是让人闻风丧胆,那么,与之对立的东厂则是臭名昭著。东厂与锦衣卫的区别在于,锦衣卫至少还需经过司法机关的批准,而东厂则完全直属于皇帝,只对皇帝负责,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逮捕官员和百姓。

因为东厂的一把手大多由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担任,所以终明一朝,出现了很多大权独揽的太监,如富可敌国的刘瑾、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等,从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我们大概可以想象得到东厂的职权到底有多大。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东厂太监)

到了清朝,虽然吸取了一部分明朝灭亡的教训,但是对于特务机构这把致命的武器却也没有完全放手,也出现了诸如“銮仪卫”这种类似于锦衣卫的特殊机构。

总之,明清时期的特务机构切实地达到了巅峰,尤其是明朝的“厂卫”,甚至可以说是特务机构发展到巅峰之后的一种畸形异变。反腐、监察、刑审彻底变成了政斗、诬陷、屈打成招,这种畸形的机构最终变成了封建王朝的毒瘤,把封建王朝推向了灭亡。


以上,就是就是中国历代有关间谍的职官和机构设置基本情况说明。

历代特务机构的特点总结和原因概括

总体而言,从最初有记载的史上第一个女间谍“女艾”为开始,一直到明清以“厂卫”为标志的盛极而衰,中国的特务机构整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军事外交上的运用,是一种作战方式,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个方向则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一种治国手段。基于这两个方向,我们总结一下中国历代特务机构的两个特点及其原因。

其一,中国历代特务机构的发展方向整体上是由外而内的,转折点在秦汉之际。秦汉时期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国也完成了从分封到集权的改变,继而在皇帝之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系统,在这种模式下,上至三公九卿,下至一县之令,都直接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秦汉)

皇帝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千里眼、顺风耳,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体系,他一个人也管不过来,所以首先出现的是监察体系。但是问题又来了,监察官毕竟也属于官僚系统,如果监察官监守自盗怎么办?所以,皇帝需要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独立于官僚系统之外的监察机构,于是,特务这个之前专属于军事上的机构便被拉了过来。

所以,自秦汉以后,历代特务机构的发展线其实就是专制与集权的发展线,最终,这种政治性的特务机构也随着专制与集权的崩溃而彻底消失。

其二,历代特务机构的编制多以内臣和宦官为主,且职小而权大。上面说了,特务机构是完全属于最高统治者的,那么再选人方面当然要以自己人为主,在极其信任的前提下,再赋之以大权,才能最大化地提高效率,因此内臣和宦官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首选,这也是历史上出现诸多“阉党”的原因之一。

从《庆余年》中的监察院,来看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

(魏忠贤)

但是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信任上的漏洞,皇帝们又不会给这些特务们很高的官职,为的就是避免他们大权独揽,祸及朝政,李辅国、魏忠贤等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读史有感

介绍完中国历代的特务机构,再回到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看出,《庆余年》中的监察院其实并不是作者脑洞大开,虚拟出来的,在中国的实际历史上都能找到类似的“恐怖机构”的影子,诸如校事府、察事厅、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说不定会比艺术作品中的更残酷、更令人发指。

这些历史上的特务机构,归根结底还是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产物,它们就像是一把利刃,被统治者紧紧地握在了手上,可以随意地挥舞和杀伐,但同时,这把利刃是双刃的,用得好,确实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是如果用得不好,反而会伤了自己,就像《庆余年》小说中庆帝最后的结局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