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研说几句——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走红,社会各界对于“苏大强”们的关注持续提升,认知症病人的专业照护也成为养老服务聚焦的重点。然而,在调研中,章维发现,现有照护体系还面临发病率、诊断率不明确,患者“隐形”难以输送服务,社会支持和专业照护机构缺失等瓶颈。与认知症相关的城市养老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该怎么化解这道难题呢?来看看今天的手记→ 以大调研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幸福养老的精度和温度 长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章维 左二为长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章维。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既现实又紧迫,更事关长远发展。去年,长宁区民政局以大调研为契机,围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目标,出台了13个区级政策。 今年是深化试点的关键年,也是新政落地的实施年,作为区民政部门的负责人,我和业务科室的同志们一起广泛走访养老机构等设施、平台和社区老年人家庭50余次,开展专题研究20余次。 通过4个多月的调研走访,我真切地感受到调研走访是与基层群众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有效途径,是深化试点、对标一流、补齐短板的有力抓手,也是用眼发现问题,用心倾听诉求,用脚踏出经验的实践过程。
江苏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大城养老的痛点,是中心城区养老设施不足。在走访座谈的过程中,我发现,90%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原居养老,结合长宁区土地资源稀缺,养老服务设施较少、分布不均等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我们按照“让养老资源和配套围绕老年人转,让社区老年人够得着、用得上”的基本逻辑,以全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基础,优化“五圈合一”的“社区养老15分钟生活服务圈”。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助餐、助浴、日托、医疗等社区延伸服务方面,倡导“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整合闲置社会资源建设小型社区托养机构(惠老家园)。力争形成区域上“东、中、西均衡布局”、定位上“兜底需求与多样化需求并存”、投入上“民营资本与政府投入互补”的优质均衡发展格局。
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的走红,社会各界对于“苏大强”们的关注持续提升,认知症(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专业照护也成为养老服务聚焦的重点。然而,现有照护体系还面临发病率、诊断率不明确,患者“隐形”难以输送服务,社会支持和专业照护机构缺失等瓶颈。 为此,我们会同相关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在江苏、华阳、虹桥三个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街道的2.4万名老人开展认知症筛查,初步估算老年人认知症发病率在7%左右,为制定配套政策提供依据。 今年,我们将试点范围扩大至5个街道,在上海率先探索建立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标准和照护标准。同时,加强认知症专业照护机构(床位)建设。2019年预计新增认知症床位60余张,通过打造全链条服务模式,努力实现认知症领域医养深度融合。
长宁区颐养第一敬老院为老人准备的丰盛午餐,套餐里包括虾仁跑蛋、青椒肉丝、葱油冬瓜和红烧茄子,一份只要12元。 为精准把握服务需求,2018年,区民政局对全区3000名特殊和困难老年人进行了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需求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日常生活照料是老年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老年助餐服务是日常生活照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老年人们反应目前老年食堂较少,菜品比较单一,社会化优质供给不足。为此,今年,我和相关科室一起专题研究,会同区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提升长宁区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 针对需求侧,扩大助餐补贴对象覆盖面,在对低保、低收入老年人分别给予4元和2元的助餐补贴的基础上,对使用敬老卡就餐(送餐)的本区户籍老人给予每天1元的优待补贴。针对供给侧,对于符合条件的“长者餐桌”和移动式助餐服务的企业,给予6%的运营补贴,同时加大与美团合作,探索互联网为老助餐联盟,扩大老年助餐的市场化供给,满足个性化、高品质的助餐需求。
长宁区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揭牌。 在与社区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更多的老年人还是希望在自己的社区周边与熟悉的朋友一起生活。 今年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长宁抢抓全市首批养老服务“时间银行”试点区的先机,在天山、虹桥、北新泾三个街道开展试点,建立区、街镇二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服务网络,完善“以时间币为介质、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以志愿服务双向互动为纽带”的服务闭环,鼓励和支持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互助式服务。 目前,我们已经筛选首批个人用户1649人和服务基地11家,发布服务数416项。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市级试点工作,将专业护理、智能设备、适老化改造等软硬件服务集成配送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家中,将家庭养老床位逐步打造为机构和社区养老的有益补充,探索创新多样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幸福,是为人民服务的旨归;养老,是牵动千家万户的民生。大调研的走访令我感触颇深,老人们反映的往往是最实际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要多问问社区老年人最需要什么、最烦恼什么,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增强大调研的广度和深度。要以大调研为抓手,用细致的工作、精准的政策、管用的招数,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升长宁幸福养老事业的精度和温度。 综合自:长宁区 本文编辑:李小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