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理分配养老资源,长宁用大数据说话

 greatyao 2016-08-02

统计显示截至去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已达2.2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突破4000万。然而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日常照料人手紧张、专业人员缺乏的窘境。如何更好、更踏实地养老,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目前,居家养老正逐渐取代机构养老,成为不少老年人“钟情”的养老首选。但居家养老重点解决的又应该是什么?养老资源有限时,谁又该最先被照护?上海长宁区给出的答案是,解决高龄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


记者昨天从长宁区民政局了解到,今年初,长宁区会同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展开了对2000多名失能老人养老情况的调研。根据医疗照护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养老设施需求等方面的统计分析,梳理出了涉及“医康护养”的服务项目并形成研究报告,进一步清晰掌握了全区失能老人的基本数量、生活状况、存在的困难及服务需求。

这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长宁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31.5%,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长宁区民政局局长章维表示,注重整体协同、注重规划布局、注重以人为本,加大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是长宁“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中心。

目前,长宁区民政局同区发改委、卫计委、医保办、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长宁区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十三五”期间长宁区医养结合发展目标,同时修订完善了《长宁区养老机构给予政策扶持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相关政策则优先向本区老人、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等群体倾斜。

“整合养老机构资源是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章维介绍,长宁目前38家养老机构中,有内设医疗机构的达11家,其中9家已纳入医保联网三段结算,即费用的账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今年,长宁还将增设2家内设医院机构,老年人可在这些机构享受相当于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

一个现实是,长宁养老需求较为复杂,如何满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可能还需要探索“医养结合”向社区延伸。目前,长宁区民政局联手卫计委、天山中医院,在位于水城路的长宁区为老服务中心四楼开设了老年人医疗门诊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康复、护理保健等服务,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不少老年人在养老院居住后,由于身体原因需要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为此,长宁区先后在多家养老院与护理院、医院之间开展床位“双向流转”试点。在位于茅台路上的逸仙第二敬老院(文杰护理院)试点开设的99张老年护理床位,实现了护理院和养老院之间的相互转床;长宁区社会福利院与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建立了床位“双向流转”试点。如此一来,社区养老资源空置率大大降低。

长宁根据全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建设,制定了《长宁区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及实施细则(试行)》,明确由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使用市民政局开发的评估系统,评估工作按高龄居家护理流程评估或按照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平台进行试运转,主要应用于社区居家老年照护、机构老年照护等两大类四小类服务。其中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是一大亮点,目前长宁已培训了专业评估人员86人。

来源:上海观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