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今备受争议,计划7年之久的对撞机即将开建,杨振宁极力反对

 Zhanjh1936 2020-01-07

审核:小文

引言:中国虽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起步晚,但是在无数默默为祖国奉献的前辈们的努力下,中国在不断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高能物理领域方面,此计划已提出7年之久,至今仍备受争论,杨振宁等科学家提出反对。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曾在2012年提出了建造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但随后有多位科学家的大牛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就有著名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丁肇中等人。如今距离这个宏伟的项目已经过去了7年,但是关于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否适合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杨振宁等科学家指出了中国现阶段并不适合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建造超大型粒子对撞机,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准确的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计划研发的是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简称CEPC,是超大型粒子对撞机的一种。一般情况下,科学界很少有项目在筹备之前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一般人更不知道什么是CEPC,研发这种装置有什么作用,而且全国所有人口中会与这种装置打交道的人少之又少。而且该项目一旦启动了,需要的资金数量非常庞大,需要投入的人力也非常多。那为什么中科院还要“大费周章”搞这个计划呢?

主要目的就是进行微观领域的研究,例如探索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实际上人类很早就对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有所研究,例如我国古代先贤在《庄子》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一句颇有哲学意味和科学意味的话,其大意就是将每天都将一个棍子对半分,它能够永远地分下去。虽然这句话并没有指出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但是道出了物质可以无限再分的原理。

因此引出了一个问题,物质最小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各种方法进行探索。时至今日,在中学的物理教材中我们学到了物质基本组成单位是原子的知识点,但是原子又可以再分为夸克甚至更小的单位。近现代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组成单位时,主要是通过粒子对撞机来获取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粒子对撞机就像一把手术刀,不断地分割原子,将其内部切分为更小的单位。

已经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氢原子的半径在5.28*10^-9米左右,将它和一粒米粒相比就相当于一个排球和地球的比较。但是粒子对撞机依然能够让两颗原子发生对撞从而产生更小的组成单位,其主要原理就是为两颗对撞的粒子加速,是它们拥有足够发生对撞的动能。但是研发这样的装置并不简单,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因此目前世界上拥有大型粒子对撞机的国家并不多。

再者,高能物理学经过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了今天几乎已经触到天花板了。在所有人类学科中,物理学似乎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因此不少科学家认为即使中国研发出超大型粒子对撞机,也很难在高能物理领域有新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