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城李小学(1):会所与扫盲

 南山乔松 2020-01-08

沙城李小学(1):学前印象

/南山乔松

01

好多年了,村小学那房子已经不在了,每次经过那里,总会想起它以前的模样,和孩童时期在小学里渡过的难忘时光,仿佛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

对小学最的记忆,是WG期。经常看见大人们匆匆走进那间100多平方的大房子里集中。然后大家默不作声,老人们则在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那时,妇女是不要你参加会议的。

一片烟雾中,前边主席台那,站着几个人,很严肃。其中总有一个人在声嘶力竭地讲话,要讲很久。讲什么,我自然是不懂的。

然后,主席台旁边几个人接着讲,但时间短了不少。

这时,下面开始窃窃私语了。然后,主席台上的人点名要下面的人发表意见。通常他们没有什么意见。

最后,是一个个人挨个走到主席台那,在一张纸上按手印。不按,肯定不行。

长大以后知道这叫开会。小时候,觉得会真多,什么事都要开会。

开会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沙城李小学,我们称学校为学堂

有时,也有一些短会。讲话的人站着,大家也站着,时间不长就散了。

听父母说,WG时期,半天读书,半天干活。所以干脆好多人家就不让孩子上学了,因此,村里很多比我大的人就是这样辍的学。 

02

WG时期的印象是很模糊的,但是夜校扫盲的事,还是有些记忆的。

扫盲是我们国家做得比较好的一件事,无论是土匪招安来的姜大牙,还是泥腿子出生的李云龙…都受了扫盲识字的恩惠。

上级指令下来了,村里哪些哪些人,白天在生产队里上工,晚上去学堂里读书识字,参加扫盲

我的两个哥哥和三个姐姐都在其列。大哥实在读不进去,上夜校是懵圈的,所以他以各种借口逃避,甚至愿意以干活替代去识字。

要知道,那时体力劳动很多的,白天干一天活已经非常累了,晚上再干活,不是迫不得已,一般人不愿意。

二哥好像也没有去。可能他觉得扫盲识字班太简单了。

听父亲说,大哥二哥当年都只半工半读了一年识字班。大哥识的几个字都还了老师;但是二哥不一样,他坚持自学,能够顺利看小说,字也写得好。

三个姐姐倒是都参加了,但是学习效果一般。二姐三姐坐一桌,两人从干活时拼工,一直吵到夜校里,这还能有多少心思在学习上!

其实,村里所有参加扫盲的哥哥姐姐辈的人,读这个夜校都不怎么认真。毕竟这不是正式上学,老师也宽松。

所以,他们/她们抄天、讲笑、嬉闹成分多,或者聊大家很关心的生产队里工分的事。 

03

出于好奇,我们这些学龄前小朋友晚上就去看大人上夜校

大人们在学堂里学,我们就趴在窗户上看。看看老师没有反对,有些小朋友就直接爬上窗户,坐在窗台上看。

因为窗户毕竟少,孩子们就争起来。这争吵的声音影响上课了,于是老师就呵斥了。那时对老师多尊敬呀!老师一训斥,我们就乖乖逃了。

过了一会,继续来看。这次不坐窗台了,那样目标太大,改趴在窗户上,露出个小头看。

由于我们个头够不着窗户,于是你托我一会,我托你一会。这样太累了,于是就找石头来垫脚。终于可以静静地看了。

突然,哗啦一声,石头翻了,老师再次看过来,孩子们再次逃跑。

其实,只要不吵闹,老师不会来赶的。孩子的求知欲,没有哪个老师会打击!

课间休息时,我们终于可以进教室去了,看看黑板,看看姐姐们的书…对一切都比较好奇。

于是就在想:要是自己读书,会是什么样子? 

04

终于到自己读书了。

5那年,大我1岁的小朋友学前班了。这个学前班,我们称为识字班。这一下,少了很多一起玩的小朋友,有点失落

接着,更失落的事来了。

我们村里和我同年的小朋友只有一个:汪×根。这天,他说,他也要上学了。

啊?我们不是没有到上学年龄吗?他说:是的,但是家人跟老师说好了,提前上一年学。

啊!那我要上学!我急急忙忙地跑回家父亲

父亲是个遵守规则不怎么懂变通的固执的人,他说你年龄不够,明年再上。于是我就哭了。

当时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感觉很伤心,于是一个劲地大声哭。

父亲觉得不大对劲,于是就去跟兆庭老师商量。当时,李兆庭老师住滴滴婆家,与我家是邻居。平时父亲对老师特别尊重。

协商结果,可以。

我也可以上学了!心情特别开心,真像小学作文说的那样:顿感阳光明媚,鸟儿在欢快地唱歌。

这样,从5岁开始,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

05

小时候的我不知,长大后才知,父亲有个情节。

原来,爷爷是个文化人,远近闻名,解放前还自办私塾,村里很多老人都是他的学生。

但是,因为爷爷老年得子,60岁才有父亲,因此父亲并没有读什么书。据父亲自己说:他只上过三个月的私塾。

虽如此,父亲也自学了一些字,经常在家里的谷箩、谷簟、竹篮、桌凳等上面写上“公元某某年,李天赐制”字样。总体还算可以。

但父亲总是遗憾自己文化不高,欲重振家里文化。这个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上面。

但是不巧,希望破灭了一次。

听父亲说,大哥和二哥上了一年识字班后,要升一年级了,但是老师说大哥升不了,而大哥自己也表示:读书跟坐牢一样,不想读。二哥倒是读书的好材料。但为了平衡,父亲就让他们两人一起辍学了。

大哥是上坞领养来的。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辍学,不知内情(内情实际是大哥读书真不行,而他自己也不愿读)的人会认为:父亲偏向亲生的二哥而冷落领养的大哥,这样会产生诸多闲言碎语。

两个哥哥读书梦一同破碎。术业有专攻,三个姐姐也对读书没有多大兴趣。于是学文化的重担就落在我和妹妹肩上。

加上当时农村的家长几乎都重男轻女,于是父亲便把读书有出息的希望,一股脑全寄托在我身上。

其实不止父亲,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

而我读书会怎么样呢?请看下集。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