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涛:解读白砥书法

 余闲书屋 2020-01-08

白砥印信 2005年

解读白砥书法

邹 涛

原载2005年6月《美术报》

沙孟海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绍兴书法家多有好奇敏感之士,赵之谦、陶濬宣使用方笔写北碑,各有特色……再后,绍兴还有位李徐(后改姓名徐生翁),写‘孩儿体’很出名。”这段话从文字上看虽是就赵之谦《章安杂说》而言,但对沙先生关门弟子白砥来说,其实当时也有几分意思是针对他讲的。

千字文句 257cm×79cm×4 1997

张问陶·论诗 85cm×30cm 1996

白砥也是绍兴入,姓赵,说不定与赵之谦还有点亲戚关系。这倒无所谓。但白兄曾受徐生翁影响,这在他前些年的书风中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作为绍兴书家的白砥,倒确实也是位“好奇敏感之士”,这从其这些年的作品中也能明显看得出来。  

佛说 44cm×38cm 1989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语 24cm×37cm 1994

在我看来,敏感是一个优秀书法家的首要条件之一!书家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其一为师古而不为古囿,开陈出新者;其二为谨守师法而不逾矩者;其三则为不以古为法,独自创新者。第一和第三类,必定是好奇敏感之士,否则就不敢,也不能够自开风气,开辟新章。但凡好奇敏感,就一定会对历史,对自己的历史不满足,就会不断地否定自己,否定“历史”。纵观书史,历代大家皆为第一类(或也有第三类者,笔者不知)!学必有渊源,必有所本,那是基础,无所本则往往成为空中楼阁。虽能建成自我体系,却不能为人所接受,所理解。史上各类独创的书体有的是,还没成为小支流,就为历史长河所吞没。而法古不化者,虽在当时,或许也能成为一时名家,但终究在历史上不能有其位置,被历史所淘汰。这是定论,无需争议! 

不惑 68cm×136cm 2006

梁寅·西湖歌 138cm×34cm 1999

欧阳修·蝶恋花 56cm×21cm 2005

白砥具备有足够的资质,敏于史,不断师法古人,或明清流派,或魏晋碑刻,不拘一格,吸取养分,进以巩固已经相当结实的基础。他又敏于己,不断探寻自己的路,以开新风。正因为此,他才在当代年轻书家中崭露头角,成为佼佼者之一。

祖咏·终南望余雪 80cm×50cm 1993

今年春,白兄东来扶桑执教,离开国内喧嚣的氛围,几近隐居,因而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创作了一批作品。今日白兄出示20余件书画作品,欣赏之余,更得解白兄于沈曾植、马一浮、徐生翁、倪元璐等等之上,又多了一层诡秘,质朴而不失精妙。套用其师章祖安先生的话:“不懈地努力下去,他的成就不可限量。”  

2005年6月4日于名古屋戒斋

顾况·题灵山寺 131cm×51cm 19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