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7、女子行礼:本着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礼。但处于忍让的风度--女子行礼两手合拢放胸前,微屈膝,微低头即可;若拜礼,上身直,膝着地,拢手下垂,头微低,即可。 应用:5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场合。6用于雅坐时。1到4,应当作为汉服时的日常行礼,依据具体情况--对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体场合容许你表现礼节的程度……现在人缺少礼仪观念,不必过分要求,但拱手应当能做到。如果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又有人来,当注意问候时要根据身边人的情况,决定行礼的程度。 四、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五、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夏,五月,丙午,尊太公为太上皇。(家天下。) 初,匈奴畏秦,北徙十余年。及秦灭,匈奴复稍南渡河。 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è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冒顿乃作鸣镝(响箭),习(训练)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太离谱,可见其野蛮。)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亲情毫无顾忌,出场不凡,一大奇葩。权力之争足以毁灭亲情。) 东胡闻冒顿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此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居顷之,东胡又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柰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欲擒故纵。)东胡与匈奴中间,有弃地莫居(无人居住),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屯戍守望的哨所)。东胡使使谓冒顿:“此弃地,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出者斩!”遂袭击东胡。(冒顿,性格乖戾,危险人物,以为人不如地,亲不如地,善马、妻妾、父亲如草芥,问群臣又不听而自作主张,因人马与荒地于国的价值认同不同,即擅杀。)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冒顿遂灭东胡。(出手可灭国。) 既归,又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遂侵燕、代,悉复收蒙恬所夺匈奴故地与汉关故河南塞(原河套以南诸要塞)至朝那、肤施。是时,汉兵方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威服诸国。(穷兵黩武,四面出击。) 秋,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九月,以马邑降匈奴。匈奴冒顿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陽。(韩王信≠韩信。) 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帝益厌之。(打天下的有功军人在坐天下后,很放肆很野,不知变通礼仪。毛泽东曾说“ 游击队不可冒油,野战军不可撒野”,一些人还直呼“老毛”,可见古今毛病雷同。)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不全盘否定,对古代礼仪要扬弃,继承与发展。)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为之!”(大国朝廷,礼仪很重要。刘邦从简很难得。“文官”坐天下也是常理,鲁国是古代王土,积淀了很多治国礼仪。)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礼仪有阿谀奉承之嫌。)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去矣,无污我!”(儒生两类人最突出,耿直者和无骨者。前者未必鄙儒。)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zuì(制订整顿朝仪典章),野外习之。月余,言于上曰:“可试观矣。”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刘邦出生草民,对复杂礼仪不适应甚至害怕。)乃令群臣习肄。 七年(辛丑、前200)冬,十月,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贺。先平明(天亮之前),谒者治礼,以次引入殿门,陈东、西乡。卫官侠陛及罗立廷中(有的在殿下台阶两旁站立,有的排列在廷中),皆执兵,张旗帜。于是皇帝传警(传呼警戒),辇出房;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莫不振恐肃敬。(提高了威性,但脱离了群众,要有度。)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礼仪与纪律之间相通。礼仪就是规矩。) 初,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尊君、抑臣者存之。及通制礼,颇有所增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其书,后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司法机关);法家又复不传,民臣莫有言者焉。(具有神秘性,垄断性、专享性。但抑制臣下后来到了侮辱人格的地步,助长了中国的奴性。)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宴会仪式)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之言而称善,睹叔孙之仪而叹息;然所以不能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秕,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是以扬子讥之曰:“昔者鲁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孙通欲制君臣之仪,召先生于鲁,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足迹遍及)诸侯也非邪?’曰:‘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如委已而从人,虽有规矩、准绳,焉得而用之!’”善乎扬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恶肯毁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司马光认为礼仪是大事,上升到教化、准绳、纲纪的高度,影响个人、家庭、民族到国家,并非娱乐、贵贱、拍马之功,依世、谐俗、取宠之能,进而论及大儒。说得太好了。尊上抑下错,应尊上爱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