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纪五(2)---人情冷暖  

 zqbxi 2020-01-08
   此节,范睢、赵太后演绎人情冷暖,精彩纷呈。国情、友情、亲情,无非人情。这其中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抗拒和回避,既是做人的艰难风险,也是为人的丰富多彩。几千年不变的人情主题,说着无尽的故事,唱着感人的歌谣,不能不唏嘘泪下。愿世间充满爱,放弃恨,人生不过百年,请善自尊重,互相尊重,万事皆空,唯情永存。

        四十六年(壬辰、前269)秦中更(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三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中更与第十二级左更、第十四级右更,均以更卒之将为爵位名。其爵处左右庶长和大少上造之间,在商鞅改革前是职爵同体,是九卿中第二,地位显耀。)胡伤攻赵阏与,不拔。
         四十七年(癸巳、前268)秦王用范睢之谋,使五大夫(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九级。高于二十等爵中第五、六、七级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号为"大夫之尊")绾伐魏,拔怀。
         四十八年(甲午、前267)秦悼太子质于魏而卒。(太子也不容易,那时竟要做人质,流行人质的做法,近乎野蛮。
         四十九年(乙未、前266)秦拔魏邢丘(今河南温县东)。范睢日益亲,用事,因承间说王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孟尝君,不闻有王;闻秦有太后、穰侯(魏冉),不闻有王。夫擅(独掌)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芈戎,魏冉同父弟)、泾阳(嬴芾,秦宣太后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击断无讳,高陵(秦公子悝,秦宣太后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外交大权),决制于诸侯,剖符(出使。即"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封地陶邑),战败则结怨于百姓而祸归于社稷。臣又闻之,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封地)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悬之于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管赵,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饿死。今臣观四贵之用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也。夫三代(夏、商、周)之所以亡国者,君专授政于臣,纵酒弋猎;其所授者妒贤疾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自有秩以上至诸大吏,下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王以为然,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以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坐大,必有人嫉之,利益无论大小,独占,亦必有人嫉之。“鉴”未述“四贵”之罪,因范睢之言而废,觉得人心、世态、官场无常,一场无妄之灾就轰然降临。范睢之言也确令君主出一身冷汗,说服力、震撼力极强。作为君主,应防备,适度削弱,提前消解,不致积重难返,或滥杀或乱国或危身;作为臣子,要主动隐退,急流勇退,不要留恋权利和荣誉,不致“功高震主”,以全齐国齐家和齐身。后世教训数不胜数。
  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徒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曰:“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丝棉袍)赠之。遂为须贾御(为须贾驾车)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信息太不灵通。)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曰:“无范叔;乡者(刚才进去的)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曰:“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大设酒宴),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少一字)、豆于前而马食之(放一盘黑豆、碎草之类的喂马饲料让他吃),使归告魏王曰:“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冤冤相报。
  赵惠文王薨,子孝成王丹立;以平原君为相。
       五十年(丙申、前265)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出之陶。
  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虽其专恣骄贪足以贾祸(惹祸上身),亦未至尽如范睢之言。(果有诬陷。为争权夺利。)若睢者,亦非能为秦忠谋,直欲得穰侯之处,故扼其吭而夺之耳。遂使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要之,睢真倾危之士哉!(评价公正到位。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秦伐赵,取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求救于齐。齐人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可。齐师不出,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缓慢)之入。左师公徐趋而坐,自谢曰:“老臣病足,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食得毋衰乎?”曰:“恃粥耳。”太后不和之色稍解。(闲谈家常,消气。)左师公曰:“老臣贱息(儿子)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怜爱之,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宫,昧死以闻!”太后曰:“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现身说法。靠近正题。)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含情脉脉,儿女情长,千古感人。)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生动的人质故事。古代,国与国之间交往,以人为质,视为君王一大难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