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肺胀

 学中医书馆 2023-06-27 发布于山东

25.肺胀 

前言

本资料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摘录笔记归纳,共摘录了七十八个病症和全部辩证的对症方剂.

由朱永库老人编辑.整理.本人喜欢电脑网.酷爱中医.自学中医20多年,积累了很多中医资料.但

从不给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药方治疗。我今年75岁,45岁后从没去医院

看过病,没打过针,没住过院.有病自己用中药调理就好了。发表本资料目的是为了行善积德

,供有缘人共享。

1.痰浊壅肺证: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苏子降气汤、

苏子3克 橘皮3克 半夏3克 当归3克 前胡3克 厚朴3克 沉香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2片 肉桂1.5克(冲服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加减2:

1. 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2. 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3.痰多喘急,胸满 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三子养亲汤、

炒白芥子9克 炒苏子9克 炒莱菔子9克  

1.以食滞脘满为主,则重用莱菔子,酌加枳实、白术、神曲等以助化食行滞;

2.如以气滞气逆为主,则重用苏子,酌加厚朴、杏仁、沉香等以助行气降逆;

3.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4.痰多喘急,胸满 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5.痰多喘急,胸满 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肺脾气虚证:气虚、自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

六君子汤加黄芪、五味子等;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黄芪5克 五味子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2.风寒束肺(外寒内饮证):喘咳胸闷,痰多粘白泡沫;干呕;恶寒、发热、不渴、无汗、脉浮紧。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用药思路参考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加减 :

1.痰多者,加渐贝母、杏仁以化痰;

2.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

3.若有郁热,兼见烦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

4.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5.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若本症严重者,水气上逆,可见面浮目脱,可选

紫苏散;苏子 半夏 五味子 麻黄 细辛 紫菀 赤茯苓 黄芩 甘草 陈皮 桂心 葶苈子 桑白皮 生姜

   若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平卧,喉中如水鸡声,用

白前汤;白前 紫菀 半夏 大戟

   若咳逆上气,支满息欲绝,气结于胸中,选用

一合汤;芫花 桂心 干姜 生姜 细辛 菖蒲

 外寒内饮郁而化热证:烦燥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兼清郁热。

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9克(包)  白芍9克  桂枝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石膏9克  甘草9克

3.痰热郁肺证:咳嗽喘急,胸满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烦燥口渴、舌质红、溲黄、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痰热郁肺1(越婢加半夏汤):麻黄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5.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药物,加沙参、麦冬等滋养阴液。

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痰多粘,身热脉大者。(清宣肺气,解表化饮)

痰热郁肺2(桑白皮汤):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黄连5克 栀子5克 杏仁5克 川贝5克 半夏5克 炒苏子5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痰热壅肺,喘咳痰黄稠者。(清泄肺热,化痰降逆)

 痰热壅肺证:喘促气短,胸满咳嗽,痰黄或白,粘稠难咯,发热有汗,口干面赤,苔黄,脉浮滑数。清气化痰丸加减;

陈皮3克 杏仁3克 枳实3克 酒黄芩3克 胆南星4.5克 瓜蒌仁3克 茯苓3克 生姜3克 制半夏4.5克  

1.若肺热较盛,见有身热口渴者,可加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2.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等以清泻肺热;

3.若热结便秘,可加大黄、芒硝等以泻热通便。

加减2:

1. 咳嗽者,加枇杷叶肃肺止咳;痰多者,加葶苈子利肺化痰;

2. 痰臭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清热解毒;

3. 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4. 口渴者,加金银花、芦根清热生津;

5. 便秘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4.痰蒙神窍证:神志恍惚、烦燥、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舌暗红或淡紫。

涤痰汤;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如痰涎壅塞气道,痰鸣喘促不安,加用猴枣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鲜竹沥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数次)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苔黄舌红者,加黄连、天竺黄、竹沥,中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粒,日2-3次),以增强清心开窍之力。

5.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风。

6.热伤血络,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另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或菖蒲郁金汤加减石菖蒲 郁金 竹茹 竹沥 玉枢丹 山栀子 牡丹皮 连翘 灯芯草 木通 

加减2:

1.痰热较重者,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为;

2.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菖蒲郁金汤;

石菖蒲 郁金 竹茹 竹沥 玉枢丹 山栀子 牡丹皮 连翘 灯芯草 木通 ]

加减2:

1.痰热较重者,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为;

2.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热痰内闭重证可服至宝丹;寒痰内闭,气虚欲脱者改独参汤送服苏合香丸;寒痰内闭者,用三生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

5.肺肾气虚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胸闷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悸、汗出、形寒;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或有结代。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平喘固本汤);党参5克 五味子5克 冬虫夏草5克(研粉,焗服) 胡桃肉5克 坎脐5克 沉香5克 灵磁石5克 苏子5克 款冬花5克 法半夏5克 橘红5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1: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

肺肾两虚证(补肺汤)人参5克 黄芪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2: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若呼吸浅短,动则尤甚,声怯乏力,咳嗽痰少,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面浮肢肿,手足心热,心悸心慌,舌质黯红或舌红,少苔,脉沉细弱或细数。

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加减;人参6克(焗服) 蛤蚧6克 炙黄芪9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川芎4.5克 桃仁5克 贝母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加减:

1. 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

2. 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

4. 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临证参考:肺肾阴虚者,百合固金汤加减;肺肾气虚者,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肺肾气阴两虚甚者,生脉散合麦味地黄汤加减;肺脾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减。

百合固金汤加减;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 麦冬4.5克 百合4.5克

肺肾气虚者,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5克 黄芪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肺肾气阴两虚甚者,生脉散合麦味地黄汤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五味子7.5克 麦冬7.5克(去心)

肺脾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正虚喘脱证:气短息促,喉中痰声如鼾;心慌、汗出、四肢有关厥冷;面色晦滞,唇甲青紫,舌淡紫暗;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脉微欲绝或微弱细数,三五不调。

参附龙牡汤加减;人参6克 附子10克 

1.当用于休克、心衰而见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的阳气欲脱之证时,可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炙甘草等敛汗潜阳之品,以增强固脱之效。

2.若伴有烦燥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3.如阴阳两虚,舌红苔少,见有裂纹,或脉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收敛。

4.阳气虚极,气不摄血,咯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酌加三七、仙鹤草、花蕊石、茜草根等化痰止血。

5.喘促,气不得续:加服蛤蚧粉2克,以补气纳肾。

6 .阳虚水泛证:面浮,肢体尽肿,腹满;心悸,喘咳,咯痰清稀;脘腹痞胀,纳谷减少;怕冷,尿少;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五苓散、防已黄芪汤加减。 

阳虚水泛证(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1.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

2.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3.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

1:身肿,腹胀,咳逆,心悸,小便不利等症。(阳虚气不化水)

阳虚水泛证(防己黄芪汤);防已12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黄芪15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6.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

7.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8.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

2:水肿身重,恶风有汗,小便不利等。(气虚水湿内停)

 若浮肿心悸,气短倚息,尿少肢凉,唇绀舌紫苔腻,脉沉虚数或结代。金匮肾气丸(虚证)合真武汤(水肿)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或用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五加皮9克)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加减:

1. 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肿;

2. 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3.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若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心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五皮饮。

苓桂术甘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五苓散;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

五皮饮

陈皮5克 茯苓皮5克 姜皮5克 桑白皮5克 大腹皮5克  

1.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

2.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

3.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

4.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

5.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

6.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

7.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其他治法

  简验方。

  ①葶苈子粉3--6克,装胶囊,一日三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喘痰涌之症。

  ②万年青根12--15克,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1.中成药

(1)痰浊阻肺

①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用于咳喘、胸闷、痰多等。

②消咳喘(向阳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7~lO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2)痰热壅肺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厂):每次129,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壅盛之咳嗽痰多,喘促气急,胸闷口干。

(3)痰蒙神窍

①安宫牛黄丸(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1丸,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上扰,窍闭神昏之证。

②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20~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③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西无锡中药厂):1次2~4ml,1日1~2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次10~20ml或遵医嘱。

(4)肺虚

①蛤蚧定喘丸(桂中药牌,广西桂林中药厂):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阴虚咳喘。

②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lO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不足者。

2.单验方

(1)葶苈子粉3~6g,装胶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症。

(2)万年青根12一--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加生蜂蜜少许调服,每日3次,每次用药末3g。适用于肺肾气虚而肺胀者。

(4)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细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6)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3.针灸疗法 .

  (1)体针选定喘、大椎、膻中等穴。寒饮束肺者,配风门、列缺;痰浊壅盛者,配丰隆;痰热者,选尺泽、合谷;心悸胸闷者,选内关、间使、郗上;水肿尿少者,选水分、三阴交,复溜;痰浊内闭者,选人中、涌泉、太冲等穴。

(2)耳针选肺、大肠、枕区等穴。水肿者,加心、脾、肾、内分泌;痰蒙神窍者,选加脑干、皮质下、心等穴。

(3)灸法肺脾肾心虚证,可灸足三里穴15分钟,每日1次。亦可自我按摩肾俞、涌泉穴各15分钟,每日2次。

 肺 胀现代研究

肺胀主要包括西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其严重并发症,如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近年来,随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不断深入,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综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1.瘀血症机理研究:金维岳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其均值均高于正常,同时发现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中医分型有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2)。张伯礼对部分慢阻肺患者进行了体外血栓形成的检测和初步分析,结果慢阻肺者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高于健康人数倍,肺心病患者血栓最长,说明本病常伴有高凝血状态,血栓形成能力增强(天津中医,1988,<4>:23)。李树森对肺心病患者各部位的微循环(甲皱微循环、舌尖微循环、眼部微循环等)进行观察,发现整个病变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呈血瘀表现,其程度随病情加重而递增,而用活血化瘀治疗后有所好转(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273)。

2.生化指标的探讨:廖承济为了探讨肺心病肾阳虚证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情况,对患者尿17一羟和17一酮的排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肺心病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一羟和17一酮总排量显著下降(福建中医药,1983,<3):48)。张智奎针对慢阻肺血浆性激素的改变与虚证的关系,进行了人体、动物实验病理初步观察。结果观察组T均较对照组低,E。/T(雌二醇/血浆睾丸酮)值增高,尤以女性为著。动物实验无论雌雄均发现性腺和肾上腺皮质有显著的病理改变。尸检男女生殖腺和肾上腺皮质均呈萎缩及退化现象。估计阳虚和阴阳两虚是反应这种性激素变化的物质基础(天津中医,1988,(6>:19)。杜求诚测定肺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中药治疗后cAMP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至于恢复至正常水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3)。廖承济观察到肺心病患者随着病情加重,乙酰胆碱(Ache)愈高,血清多巴胺一p一羟化酶(SDflH)愈低,证明本病确实存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状态,并为大量临床治疗实践证实;肺心病早期,单胺氧化酶(SMAO)活力即开始上升,与X线胸片所见的肺纹理变化状况相一致,其严重者往往不为治疗所逆转。阴阳两虚型为本病最严重患者,呈现AchE、SMAO明显升高。本病肾阳虚患者甲状腺素(T3和T3/T4)水平较健康人及肺阴虚者显著降低(福建中医药,1985,(1):19)。

3.血气分析:王素英将106例肺心病患者分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阳虚型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结果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有轻度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但其pH值仍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此2型病人属于呼吸性酸中毒代偿期。阳虚型病人表现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血液pH值明显下降,提示此型病人处于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期,病情显著较前2型为重。由此说明,分型和血气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内蒙古中医药,1986,(3>:26)。

二、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黄大文将本病分为3型:痰热阻肺,用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鱼腥革、全瓜萎、当归、川芎;寒痰伤肺,用小青龙汤加川芎;阳虚水泛,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川芎、薏苡仁。共治本病85例,总有效率为88.2%(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6~17)。朱光宗等治疗本病101例,其中肺热痰瘀型53例,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鱼腥草、黄芩、银花、连翘、天竺黄、地骨皮、全瓜蒌、丹参、竹沥、桃仁、冬瓜仁、地龙);肺热痰瘀合心脾肾虚型22例,采用阴阳胜衰服药法,即上午阳盛服阴药,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下午阴盛服阳药,用益气温阳制水汤(制附子、桂枝、北五加皮、破故纸、红参、茯苓、泽泻、车前子、龙骨、牡蛎);肺热痰瘀合痰迷心窍型(肺脑)15例,方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安宫牛黄丸;元阳欲绝型11例,方用保元参附龙牡汤(制附子、黄芪、红参、龙骨、牡蛎、炙甘草),待四肢转温、汗出止,保元参附龙牡汤和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交替使用。病情较重者,配合西药对症处理。结果显效69例,好转37例,无效及死亡各9例,总有效率为85.4%(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197~198)。晁恩祥等将本病分为肺肾气虚外感型,其中偏寒者,选用小青龙汤加味;偏热者,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心脾肾阳虚水泛型,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痰浊蒙窍型,用涤痰汤加减;元阳欲绝型,用参附汤、四逆汤合生脉注射液;热瘀伤络型,用生脉饮合生地、大黄炭、大蓟、小蓟、三七、赤芍等。共治疗本病286例,总有效率为90%(天津中医,1985,(1):1~3)。

2.治法探讨大多以热痰、瘀、虚为肺胀治法的立论依据,其中又以血瘀为立法的基础。应用较多的治法有:清热化瘀、通下化瘀、涤痰化瘀、温阳化瘀、益气化瘀、滋阴化瘀等法。

(1)清热化瘀急性发作时,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已有的肺循环阻力,致使感染区血液供应不足,热和瘀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房山县第一医院将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合为一体,制成注射液(鱼腥草、败酱草、大蒜、卫矛、黄芩、丹参),治疗肺心病。结果总有效率及心肺功能改善皆高于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青霉素组)及清解组(五味消毒饮组),且无副作用(中医杂志,1982,(1):39~40)。周风林等用通活汤(鱼腥草、当归、赤芍、JIf芎、桃仁、杏仁、桔梗、鸡血藤、丹参)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总有效率为84.3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辽宁中医杂志,1992,<10):19~20)。

(2)通腑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肺气自降。周其林等采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对15例急性发作时辨证为肺脾肾气虚和肺脾肾气阴两虚,而又有腹胀、便秘的患者,用大黄、厚朴、枳实、土鳖虫、莪术、浙贝母等,服药后便通、胀减,相应膈运动幅度增大,肺泡通气量和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获得一定改善,炎症明显吸收(福建中医药,1981,<3):19~20)。

(3)祛痰化瘀 洪广祥认为,痰瘀阻肺是肺胀患者气道壅塞的重要病理基础。应用葶苈子、牡荆子、礞石、大黄、青陈皮、水蛭粉、卫矛、人参、熟附片、黄芪为基本方,治疗肺心病并心衰45例,治疗10天后,结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中国中医急症杂志,1993,(2):10~11)。王学东对寒痰阻肺者,温肺化痰,佐以活血;热痰犯肺者,清热化痰,佐以活血,收效显著(中国药学报,1986,<4>:19~20)。

(4)温阳活血肺心病心衰,与阳气虚衰及血脉瘀阻有关。曹兴亚应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鸡血藤、郁金、红花、丹参、附子、肉桂、干姜、泽泻、白术)方药治疗30例,同西药强心利尿作对照观察,在改善心、肺、肾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且无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0>:589)。马斌用温阳化瘀法(附子、人参、桃仁、红花、泽兰等)治疗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证属阳虚血瘀者,全部病例神志转清,血红蛋白、红细胞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5)益气活血屠伯言等应用调气活血方(黄芪、葶苈子、苏子、桔梗、杏仁、桃仁、赤芍、三七)治疗20例肺心病高粘度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1I苏中医,1985,(6):30)。汪再舫用益气强心汤(黄芪、党参、肉桂、红花、丹参、益母草、泽兰、泽泻、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总有效率为78%(江苏中医,1989,(12):5~6)。王琦等用益气活血化痰方(黄芪、黄精、当归、地龙、水蛭、皂角、海蛤壳等)治疗肺胀 70例,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30例,用宣肺化痰方(麻黄、杏仁、半夏、橘红、桔梗、白芥子、前胡等)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4,<6>:44)。黄大文等以益气活血汤治疗肺胀31例,用人参、五味子、胡桃肉、当归、柏子仁、五灵脂、川芎、黄芪、山药、蛤蚧、丹参、虎杖,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55%,治疗后较治疗前肺通气功能明显改善(P<o.05)(福建中医药,1993,<5):13)。徐小玉等以益气免疫冲剂(含红参须、茯苓、白术、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疗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总有效率为93.1%,免疫指标(CD。、CD 、CDs/CD4、Ig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或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81~83)。

(6)滋阴活血 马斌对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属血热瘀滞型者,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丹皮、赤芍、丹参、桃仁等)治疗,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3.专方专药

(1)安宫牛黄散杜怀棠等用本方治疗肺胀神昏(肺性脑病)109例,1日1.69,1日4次冲服,7日为1疗程。对照组31例,寒束伏饮、痰蒙心窍型用小青龙汤合真武汤

加减;痰热阻肺、热陷心包型用涤痰汤合清营汤加减;气阴衰竭喘脱者用生脉散加煅龙骨、煅牡蛎、黄精、山萸肉、炙甘草;气虚阳衰喘脱者用参附汤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五味子、黄精、干姜、炙甘草。西医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别显效60、6例,有效21、10例,无效28、15例。本组有效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P<o.05),对重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中国中医急症,1995,2(6>:244一--245)。

(2)菖蒲雾化剂 陶凯等用本方(含菖蒲、丹参、银花、黄芩等)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56例,总有效率为89.3%(中医杂志,1996,37(3>:161~164)。

(3)健壮I号吴银根等用本品(由大蒜素脱臭提炼有效成分、巴戟天与蛇床子流浸膏提取物,按2:2:1比例,装胶囊),每日4~6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脾肾阳虚

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8例,总有效率为80.8%(中医杂志,1995,36(12):731~732).

 肺 胀

  (定义}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迁延,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以喘咳上气,痰多,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烦躁等为特征, 日久则见面色晦

暗,唇甲紫绀,心慌动悸,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程缠绵,时轻时重,常因感受外邪而反复发作,以致病情日渐加重。

  (历史沿革]

  肺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胀论》说。。夫气之令人胀也,……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又说:“其于胀也, 必审其脉, 当泻则泻, 当补则补。”《灵枢.经脉篇》

说:“肺手太阴……,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对发病机理、症状特征和针刺治疗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进一步指出本病的主证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并列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剂治疗。此外,《痰饮咳嗽篇》中所述之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其表现与肺胀亦相类似。

  隋唐时期,医家对肺胀机理之认识逐步加深,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篇》明确指出,肺胀为。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并有。肺虚为微寒所伤。,。肺虚为邪热所客。等不同,提示临症应区别邪气的寒热属性。唐.王焘《外台秘要。肺胀上气方》记载“广济疗肺胀气急,咳嗽喘粗,卧眠不得,极重恐气欲脱,紫菀汤方”、“千金疗肺胀,咳嗽上气,咽燥脉浮,心下有水,麻黄汤方。”书中不但列出治法方药,而且阐述了肺胀的饮食宜忌,认为生葱,羊肉等均属禁忌之列。  

  宋及金元时期,有关肺胀记载颇多,其中,丹溪之说尤有建树。如《丹溪心法.咳嗽篇》说:“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疏旰以清痰”,提出肺胀病理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药物治疗,为肺胀运用活血化瘀治则开创了先例。

  朋清以来,有关肺胀论述亦详。明。虞抟《医学正传.咳嗽》说;“肺胀者,主收敛……用诃子为君”,强调了肺虚气不敛降的一面。李梃《医学入门。卷五。咳.喘》依肺胀病因不同,列出多种治疗方药,如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苏沉九宝饮、古百花膏、诃黎勒丸等,丰富了肺胀辨证施治的内容。李中梓《医宗必读。咳嗽》说:“肺胀嗽而上气,鼻扇抬肩,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无外邪而内虚之肺胀,宜诃子、海藻、香附、瓜萎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为末,蜜调噙之”,指出肺胀辨治,应区别有无外邪。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提出,肺胀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说明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张璐《张氏医通。肺痿》突出了肺胀病理性质的主要方面,他提出“盖肺胀实证居多”。秦景明撰。秦皇士补辑的《症因脉治》记述了肺胀各种脉象形态、主病及其预后的关系,如。喘证论”认为。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综观前代医籍,大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痰饮,喘咳等门。近年来,大多学者认为,肺胀与以上病证不尽相同,它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临床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故应专篇论述。 .

  [范围}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迁延转化而成,先后病理演变复杂多端,故当与咳嗽、喘证,痰饮等疾病互参,注意与心悸、水肿(喘肿)、喘脱等病证的联系。

  西医学之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与本病颇为相似,故可按本篇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每因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加剧。症因脉治.喘证论》谓;“肺胀之因,内有郁结, 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

  1.久病肺虚 如内伤久咳、支饮、喘哮、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内蕴,肺气郁阻,曰久气阴耗伤,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感受外邪 肺虚卫外不固,外邪六淫(包括微生物和气候、化学物质刺激等理化因子)反复乘袭,诱使病情发作,并呈进行性加重。

  二,病机

  (一)病变主要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

  1.病变首先在肺 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表,卫外。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首先犯肺。邪气壅肺,肺气宣降不利,或咳,或喘,或哮,或津液失于输化而成痰,久则肺虚,气阴耗伤,导致肺的主气功能失常,遂使六淫乘袭或他脏之邪干肺,而成肺胀。《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

  2。日久累及脾肾

  肺脾同病,脾为肺母,肺病日久,子耗母气,则脾运失健,导致肺脾两虚,脾虚不能散精上归于肺,肺病不能输布水精,则聚为痰浊。

  肺肾同病,足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能助肺纳气,若肺病日久,累及于肾,精气耗损,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可致气喘日益加重,吸入不易,呼吸浅短难续,动则更甚。

  3。后期病及于心 肺与心脉相通,同居上焦,肺朝百脉,肺气辅助心脏运行血脉。久咳久喘,肺病曰深,治节失职,心营不畅,而致喘悸不宁。心气、心阳虚衰,心脉瘀阻,则肺病及心。

  心阳根于命门真火,如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以出现喘脱危候。此外,病变还可涉及到旰。如在感受外邪急性发病阶段,可因痰热内郁,热极生风,或阴液耗损,虚风内动,出现抽搐震颤等症。

  (二)病理因素

  主要为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兼见同病。

  1.本芮的病理因素是痰。

  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化而成。 ’

  日久: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成为不易蠲除之“夙根。.

  痰从寒化则成饮。若复感风寒,则可形成外寒内饮之证。痰郁化热或感受风热,则可形成痰热证。痰浊壅塞气道,或肺虚吸清呼浊功能减弱,浊邪害清,则痰蒙神窍,可见烦躁、嗜睡、昏迷。

  2.阳虚阴盛,气不化津,则水饮内生。痰、饮,水、湿,同出一源,俱属津液停积而成,又每可互相转化。如痰从阴化,则为饮为水。

  水饮留于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

  痰湿困于中焦,纳减、呕恶、脘腹胀闷\.'便溏。

  水饮溢于肌肤:水肿尿少。

  水饮停于胸胁腹部:悬饮、臌胀。

  3.久病由气及血,可致血瘀。

  痰浊蕴肺,病久势深,肺气郁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循行,。心主”营运过劳,心阳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营血,心脉瘀阻,可见心悸,脉结代,唇舌爪甲紫绀,颈脉动心主血,肝藏血,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则瘀结胁下,痞块有形,胀痛拒按。

  肺脾气虚,气不摄血,或气虚瘀阻,或热甚动血,血不循经,则见咳血,吐血,便血。

  4.痰,瘀,水饮交错为患。

  痰、瘀、水饮可以相互影响和转化。痰浊久蕴,可以寒化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阻肺,肺气郁滞,治节失司,心脉不利,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一般而言,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瘀血、水饮交错为患。惟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又有主次之分。

  (三)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1。发作期偏于标实,以邪实为主(常与肺部所受之邪是否得以祛除有关) 外邪为风寒、风热,内邪有痰浊,痰热,痰饮,瘀血等。

  2.缓解期偏于本虚,以正虚为主(常与心肺功能的代偿程度有关) 早期多属气虚,部分可呈气阴两虚,由肺而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也有阴虚或阴阳两虚者。其中纯属阴虚者较少见。

  3。虚实错杂、互为因果 虚实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如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以蠲除。而阴虚者,外邪、痰浊易于化热。故虚实之间常互为因果,夹杂出现,邪留伤正,正虚受邪,每致愈发愈频。

  (四)预后与转归

  本病预后转归与体质,年龄、病程、治疗是否及时和生活调摄等密切有关。

  1.病程缠绵,难期根治 如病程尚短,正虚不甚,经过恰当治疗,注意生活调养。可使病情缓解或中止发展,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但一般来说,因本病多属积渐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呈进行性加重,多难期根治。

  2.邪实正虚者易生变端 因本病邪实正虚错杂,发病后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老年患者尤为如此。《证治汇补。水肿》谓;。若肺胀壅遏,不得卧眠,喘息鼻扇者,难治。。临症中如见昏迷、抽搐、出血、喘脱、脉微或散乱欲绝者,俱属危候.

  [类证鉴别]

  肺胀与哮证、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证,有其类似之处,其区别在于.

  哮;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独立病种,以喉中鸣息有声为临床特点。

  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临床特点。

  哮与喘病程有长有短,病情有虚有实。 ,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曰冬积渐而成的病证,临床表现除咳喘上气外,常伴有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有唇甲紫绀,心悸,浮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肺胀病程迁延日久,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总之,肺胀既是一个独立的病证,又与哮证、咳喘、痰饮等病证密切相关,临证宜掌握其异同,联系互参。

  (辨证论治]

  一,一般症状

  肺胀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闷,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病程缠绵,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而发作加重,并伴有寒热表证,危重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肢体浮肿,吐血,便血,谵妄,嗜睡,昏迷,抽搐,厥脱等。 .

  二、辨证要点

  (一)辨别虚实的主次 .

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但因外邪的控制与否,正气虚衰的程度不一,而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1。发作期偏实,缓解期偏虚。

  2。病程较短偏实,病程较长偏虚。 .

  (二)偏实者辨别病邪性质 .

  辨别是属风寒、风热,还是痰浊、水饮、痰热、血瘀。

  (三)偏虚者辨别病理性质与脏腑病位

  病理性质:早期多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晚期阳气衰微或阴阳两虚。

  病位;分辨肺、脾、肾、心病位主次所在,早期多在肺脾,晚期累及肾、心。

  三、治疗原则

  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正虚邪实者,标本兼顾。

  (一)治标

  根据病邪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凉血化瘀,谅血止血,开窍(凉开、温开)、熄风(清热熄风,养阴熄风)等法。  

  (二)治本

  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益气、养阴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急予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四、证治分类

  (一)痰浊壅肺证

  症状及分析;

  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一一痰浊内生,上逆干肺。

  短气、喘息,稍劳即著一一肺气虚弱,气因痰阻。

  怕风、易汗一一肺虚卫表不固。

  脘痞纳少、倦怠乏力一一脾气虚弱,运化失健。 、

  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一一肺脾气虚,痰浊内蕴。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1)方解

  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温化寒痰。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

  苏子、半夏,厚朴、前胡,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肉桂、当归,温养肾气,生姜。和中降逆,散寒化痰,甘草,调中。

   三子养亲汤:降气豁痰。主治喘咳息涌,痰多粘腻,胸闷.

  白芥子,温肺补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消食导滞。

  六君子汤。补气健睥,化痰和中。主治脾胃虚弱,兼挟痰湿,食少,短气,痞满,便溏,咳嗽痰多、色白。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苏子降气汤降气化痰平喘,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理气豁痰平喘,偏降,以痰浊涌盛,肺实喘满为宜,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偏补,以脾虚兼有痰湿者为宜,可作为症情稳定时的调治方。

  加减 、

  痰多喘急,胸满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张璐曾谓。肺胀喘满,当以葶苈为向导。(《张氏医通。肺痿.肺胀》)。

  肺脾气虚,自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可用六君子汤加黄芪、五味子等益气固表。  

  变证。外寒内饮证

  症状及分析。 

  喘咳胸闷,痰多粘白泡沫一一痰从寒化为饮,饮邪迫肺,肺气上逆。

  干呕一一饮邪犯胃。

  恶寒、发热、不渴、无汗、脉浮紧一一风寒束表。 ,

  治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1)方解 本方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之证。。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散寒化饮,温肺止咳,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

  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二)痰热郁肺证 .

  症状及分析.

  咳嗽喘急,胸满气粗一一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痰黄或白,粘稠难咯一一痰浊化热,痰热壅肺。

  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一一外感风热。

  烦躁口渴、舌质红、溲黄、便干一一热郁津伤。

 .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滑数一一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1)方解

  越婢加半夏汤:宣肺化饮,泄热平喘。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痰多粘白,身热脉浮大者。

  麻黄,解表,宣肺平喘,半夏、石膏,化饮清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桑白皮汤: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壅肺,喘咳痰黄质稠者。

  桑皮、黄芩、黄连,山栀,清泄肺热,象贝母、半夏、苏子、杏仁,化痰止咳平喘。

   两方皆能清泄肺热,但前方清宣肺气,解表化饮,适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后方清泄肺热,化痰降逆,适于痰热蕴肺。

  加减 .

  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阴伤而痰量巳少者,酌减苦寒药物,加入沙参、麦冬等滋养阴液。

  (三)痰蒙神窍证

  症状及分析:

  神志恍惚、烦躁、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一一痰迷心窍,蒙蔽神机

  肢体困动、抽搐一一肝风内动。

  咳逆喘促,咯痰不爽一一肺虚痰蕴。

  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一一痰浊内蕴之象。

  舌暗红或淡紫一一心血瘀阻之征。

  治法:芳香开窍,涤痰熄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1)方解

  涤痰汤:涤痰开窍,熄风止痉。用于痰蒙心窍,风痰内盛,神识昏蒙,嗜睡痰多,肢体困动者。

  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胆星、枳实、菖蒲、竹茹,涤痰开窍熄风,人参、生姜、大枣,益气和中。

  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行气化浊。用于痰浊内闭证,每次一粒,每日二次。

  至宝丹。开窍安神,清热解毒。用于痰热内闭证。每次一粒,每曰二次。

  涤痰汤为痰蒙神窍的基本方剂,若痰浊内闭证加用苏合香丸温开,若痰热内闭证加用至宝丹凉开。

  (2)加减

  如痰涎壅塞气道,痰鸣喘促不安,加用猴枣散(每次0.3--0.6克,日2-3次)、鲜竹沥水(每次30,v60毫升,一日数次)等,以豁痰利肺。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苔黄舌红者,加黄连、天竺黄、竹沥,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粒,FI 2--'3次),以增强清心开窍之力。

  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粉(0.3—0。6克,曰2—3次,有溲赤便秘者用紫雪丹,每次1.0一1.5克,日2—3次)以平肝熄风。

  血斑明显,唇甲紫绀,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通脉。

  热伤血络,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四)肺肾气虚证

  症状及分析: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一一肺肾两虚,不能主气、纳气。  

  胸闷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一一寒饮伏肺,肾虚水泛。

  心悸、汗出、形寒一一心肺气虚,阳不外达。

  舌淡或黯紫,脉沉细虚数或有结代一一肺失治节;气不帅血。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1)方解

  平喘固本汤。补肺纳肾,降气化痰。适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

  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坎脐,补益肺肾,沉香、灵磁石、苏子,款冬,法半夏、橘红,降气化痰,平喘止咳。

  补肺汤:补肺益气,化痰止咳。适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人参、黄芪,补益肺气,熟地、五味子,益肾敛肺,紫苑、桑白皮,化痰止咳。

两方皆可补益肺肾,化痰平喘。但平喘固本汤益肾纳气作用较强,适用于下虚为主者,补肺汤补肺益气,肺气虚弱者尤宜。

  o)加减

  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当温肺散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自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湿。

  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本方有活血化瘀,补肾纳气的作用。

变证:正虚喘脱证 .

  症状及分析。

  气短息促,喉中痰声如鼾一一肺气欲竭。

  心慌、汗出、四肢厥冷--心肾虚极,元阳欲绝。

  面色晦滞,唇甲青紫,舌淡紫暗一一气阳虚衰,血脉凝滞。 ,

  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一一心虚神昧。

  脉微欲绝或微弱细数,叁伍不调一一阳气式微,心脉不充。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

  (1)方解 本方回阳救逆,益气固脱。适用于心肾虚极,元阳欲绝证。人参、附子,益气回阳救逆,龙骨、牡蛎,固脱。

  (2)加减

  如阴阳两虚,舌红苔少,见有裂纹,或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收敛。

  阳气虚极,气不摄血,咯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酌加三七、仙鹤草、花蕊石、茜草根等化瘀止血。

  喘促,气不得续;加服蛤蚧粉2克,以补气纳肾。

  如面青躁烦,汗出肢冷;加服黑锡丹3克,以镇纳浮阳。

  (五)阳虚水泛证

症状及分析。

  面浮,肢体尽肿,腹满一一阳气虚乏,气不化水;水邪泛溢.

  心悸,喘咳,咯痰清稀一一水饮凌心射肺。、

  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一一脾阳虚衰,不能健运。

  怕冷,尿少一一寒水内盛。

  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一一阳虚血瘀水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五苓散、防己黄芪汤加减。

  (1)方解

  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用于身肿,腹胀,咳逆,心悸,小便不利等症。泽泻、茯苓、猪苓,渗湿利水,白木,健脾化湿,桂枝,通阳化气。

  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行气。用于水肿身重,恶风有汗,小便不利等。

  黄芪、白术,益气固表,健脾化湿,防己,祛湿行水,甘草,培土和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二方均为治疗水肿方剂,但五苓散用于阳虚气不化水,防己黄芪汤用于气虚水湿内停。

  (2)加减

  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或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据载万年青根甘苦寒、有毒,有强心利尿、解毒、止血等作用。万年青根、茎、叶和种子都含有强心甙万年青甙甲、乙、丙、丁,治疗心力衰竭具有洋地黄毒甙样作用,以肺心病合并全心衰疗效较好,但毒性较大,口服时易发生呕吐,灌肠者未发现副作用。用量。 3—9克煎汤,鲜者用30克(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学大辞典》万年青根条)。

  血瘀甚,紫绀明显,颈脉怒张,加泽兰、红花、丹参,北五加皮等化瘀行水。售

┏━━━━━┳━━━━━━━━━━━┳━━━━━━━━━━┳━━━━━━━━━━┳━━━━━━━━━━━┳━━━━━━━━━━━┓

┃ ┃ 痰浊壅肺证 ┃ 痰热郁肺证 ┃ 痰蒙神窍证 ┃ 肺肾气虚证 ┃ 阳虚水泛证 ┃

┃ ┣━━━━━━━━━━━╋━━━━━━━━━━╋━━━━━━━━━━╋━━━━━━━━━━━╋━━━━━━━━━━━┫

┃ 辩 ┃ ┃ ┃ ┃ ┃ ┃

┃ 证 ┃ 脾肺气虚 ┃ 正虚感邪 ┃ 痰迷心窍 ┃ 肺肾两虚 ┃ 脾肾阳虚 ┃

┃ ┃ 痰浊干肺 ┃ 痰热蕴肺 ┃ 肝风内动 ┃ 气失所主 ┃ 水邪泛滥 ┃

┣━━━━━╋━━━━━━━━━━━╋━━━━━━━━━━╋━━━━━━━━━━╋━━━━━━━━━━━╋━━━━━━━━━━━┫

┃ 特 ┃咳嗽痰多,色白 ┃咳嗽喘息气粗, ┃神志恍惚,谵妄、 ┃呼吸浅短,声低 ┃面浮、下肢肿, ┃

┃ ┃粘腻或呈泡沫, ┃痰黄或白,粘稠 ┃烦躁或嗜睡、昏 ┃气怯,心慌,喘 ┃甚则一身悉肿, ┃

┃ 点 ┃短气喘息,稍劳 ┃难咯,或身热微 ┃迷、瞤惕、抽搐   ┃息,甚则张口抬 ┃心悸,腹部胀满 ┃

┃ ┃即著 ┃恶寒. ┃ ┃肩,不能平卧 ┃有水 ┃

┣━━━━━╋━━━━━━━━━━━╋━━━━━━━━━━╋━━━━━━━━━━╋━━━━━━━━━━━╋━━━━━━━━━━━┫

┃    ┃ ┃ ┃ ┃ ┃ ┃

┃ 般 ┃ 恶风、易汗、乏 ┃ 胸满、口渴、溲 ┃ 咳逆喘促,咯痰 ┃ 胸闷咳嗽,痰白 ┃ 喘咳,咯痰清稀, ┃

┃ 症 ┃ 力、脘痞、纳少、 ┃ 黄、便干 ┃ 不爽 ┃ 如沫,咯吐不利, ┃ 脘痞纳差,怕冷, ┃

┃ 状 ┃ 面色不华 ┃ ┃ ┃ 形寒汗出 ┃ 尿少,面唇青紫 ┃

┣━━━━━╋━━━━━━━━━━━╋━━━━━━━━━━╋━━━━━━━━━━╋━━━━━━━━━━━╋━━━━━━━━━━━┫

┃ 葺 ┃舌质偏淡,苔薄 ┃舌苔薄黄或黄 ┃苔腻色白或淡 ┃舌淡或黯紫,脉 ┃苔白滑,舌胖质 ┃

┃ ┃腻或浊腻,脉小 ┃腻,舌边尖红, ┃黄,舌质暗红或 ┃沉细数无力、或 ┃暗,脉沉细 ┃

┃ 脉 ┃滑 ┃脉滑数 ┃淡紫,脉细滑数 ┃有结代 ┃ ┃

┣━━━━━╋━━━━━━━━━━━╋━━━━━━━━━━╋━━━━━━━━━━╋━━━━━━━━━━━╋━━━━━━━━━━━┫

┃ 治 ┃化痰降气 ┃清肺化痰 ┃芳香开窍 ┃补肺纳肾 、 ┃温肾健脾 ┃

┃ 法 ┃健脾益肺 ┃降逆平喘 ┃涤痰熄风 ┃降气平喘 ┃化饮利水 ┃

┣━━━━━╋━━━━━━━━━━━╋━━━━━━━━━━╋━━━━━━━━━━╋━━━━━━━━━━━╋━━━━━━━━━━━┫

┃ 主 ┃ 苏子降气汤、三 ┃ 越婢加半夏汤、 ┃ 涤痰汤、苏合香 ┃ 平喘固本汤、补 ┃ 五苓散、防己黄 ┃

┃ 方 ┃ 子养亲汤、六君 ┃ 桑白皮汤 ┃ 丸(或至宝丹) ┃ 肺汤 ┃ 芪汤 ┃

┃ ┃ 子汤 ┃ ┃ ┃ ┃ ┃

┗━━━━━┻━━━━━━━━━━━┻━━━━━━━━━━┻━━━━━━━━━━┻━━━━━━━━━━━┻━━━━━━━━━━━┛

  五、其他治法

  简验方。

  ①葶苈子粉3--6克,装胶囊,一日三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喘痰涌之症。

  ②万年青根12--15克,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预防护理)

  一、预防 .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重视治疗原发疾病,防止经常感冒、咳嗽,酿成慢性咳喘,是阻止形成本病的关键。既病之后,每逢发作时,应立即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二、护理

  1.加强护理,防止突变 由于本病重症易生变端,故护理上宜加小心,认真观察病情,如老年体弱,痰多涌盛者,宜经常轻拍患者胸背,促使排痰,或揉按天突、丰隆等穴,以豁痰利气。昏迷患者宜注意口腔清洁,勤翻身擦背,注意吸痰,防止窒息。

  2。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摄 肺胀患者饮食以清淡为宜,禁忌辛辣生冷及过于甜咸之品,有水肿者应注意休息,进低盐或无盐饮食,忌饮酒吸烟及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注意冷暖适宜,秋冬季节气候骤变时,尤需避免感受外邪。

  3.增强体质,扶正固本 肺胀缓解期,宜根据病情,选择气功、太极拳、体育运动等适当方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常服扶正固本药物,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病情发展。

  一、概念

  肺胀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迁延发展而成,临床以喘咳上气,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心慌为主证。病久可见面唇紫绀、身肿,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病因病机

  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致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性质属标实本虚,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

  在病程中且可形成痰、饮,瘀等病理产物。标本虚实常相兼夹或互为影响。病久因邪盛正虚,可发生痰迷心窍、气不摄血、正虚喘脱等危象。

  三、治疗原则

  发作期偏于邪实,以祛邪治标为主,缓解期偏于正虚,以扶正治本为主。

  四、临证要点

  (一)掌握各证型特点,注意兼夹转化关系

  临床根据证候特点,分为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等五个证型,各证之间可相互兼夹转化。临证时,既要掌握辨证常规,又要根据错杂表现灵活施治。其中,痰浊壅肺证多属肺胀早期,迁延不巳可转化为其他证型,痰热郁肺证病情多变,极易耗伤津液,痰蒙神窍证、肺肾气虚证、阳虚水泛证均较危重,如不及时控制则预后不良。

  (二)正虚感邪,每使病情恶化 、

  本病邪实正虚,外邪每易反复乘袭,诱使病情发作,并呈进行性加重。老年、久病体虚的后期患者,每因感邪使病情恶化,但因正气衰竭,无力抗邪,可见邪正交争之象不著,故应注意痰的色、质、量等变化,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判断。如近期内咳喘突然加剧,痰变黄变浓,舌质较红,虽无发热恶寒表证,亦要考虑有外邪的存在。

  [文献选录) .

  《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圣济总录。肺胀门》;。肺胀者,手太阴经是动病也,邪客于肺,肺先受之,其证气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肺胀也。内经谓肺胀者,虚而满,喘咳倚息,目如脱,其脉浮是也,紫苑汤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肺胀本为肺经气分之病,故宜以收敛为主,宜诃子青黛丸、清化丸。即夹痰、夹血者,亦不离乎气,不得专议血、专议痰也。。

  《医醇剩义。胀》。。寒气逆上,肺气壅塞……当温肺降气,以解寒邪,温肺桂枝汤主之。。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这次会议在总结1973年以来防治研究肺心病的经验基础上,本着中西医结合和疾病发展不同阶段情况,将肺心病分为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肺心病缓解期的主要矛盾为肺肾气虚,本虚邪微。急性发作期表现为本虚标实,病情多变,而气虚血瘀可贯穿于两期之始终。因此,缓解期应采取扶正固本为主的治则,急性发作期应采取急则治标,标本兼治的原则,而活血化瘀治法在两期可适当应用…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涎壅盛,甚则面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肺胀是由于慢性咳喘气逆,反复发作,以致肺脾肾心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敷布障碍而形成。因此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兼及它脏。现将其病因病机分述于下:

  一、病因

  1.肺系疾病日久,或迁延失治,肺气郁阻,气道滞塞不利,肺脾心肾俱损,而形成肺胀。

  2.过度吸烟、酗酒、纵欲、劳极、忧伤,加之反复感冒,损伤肺脾肾心,可诱发肺胀。

  3.年迈体弱,又加频繁的外感内伤,肺脾肾心受损,往往造成肺胀喘满。

  4.禀赋不足,肺脾肾心素虚而导致本病。

  二、病机

  1.发病 本病多由慢性肺系疾病积久而成,隐袭发病,病程较长,在其发病过程中,痰浊、水饮与血瘀起重要作用。若素有脾肾阳虚,脾阳虚则失于温化,肾阳虚则失于蒸化,水津停滞而生痰,痰从寒化而积成饮,水饮内停,复感风寒外袭,则寒饮相搏,上射迫肺,气滞于胸,肺失敛降而为肺胀;肺脾虚弱者,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水津停滞,痰浊内生,壅阻于肺,壅塞气道,亦为肺胀;若痰浊素盛,久则痰从热化,痰热相搏,郁遏肺气,清肃失司,肺气上逆。甚则痰气交阻,阳气闭塞,痰蒙神窍,或痰热内盛,热甚动风,则病情危殆。若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肺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痰浊、水饮、瘀血相互为患,常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2.病位在肺脾肾心,亦可及脑与肝。肺胀的病变首先在肺,肺主气司呼吸,化生宗气以贯心脉;又宣发和肃降,布散津气营养全身,通调水道以利三焦。若久病喘咳,肺失宣肃,气滞胸中,甚或痰饮水停,瘀血内阻,发为肺胀,痰饮内停则伤脾,肺失宣降则肾失摄纳,故继则影响脾肾,痰饮瘀血内阻后期又可及于心,甚则及脑,痰蒙神窍,或引动肝风。

  3.病性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之特点。本虚为肺脾肾心俱虚,标实为痰饮水停,气滞血瘀为患。偏虚者,当区别气虚、阳虚或阴虚,并应分辨肺脾肾心病变的主次;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水饮、痰浊、痰热、血瘀等的不同。一般感邪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多属气虚、气阴两虚,由肺而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但纯属阴虚者罕见。

  4.病势病势可由上及下,由肺及脾及肾。亦可由下及上,后期病及心脑。

  5.病机转化本病正虚与邪实互为因果。如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外邪,痰饮难蠲,兼有阴虚者,则外邪、痰浊易于热化;故虚实常夹杂出现。若反复外感、内伤,进一步耗伤正气,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恶化与缓解是病性发展的两端。一是季节性加重,或寒温失控,或情志因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寒饮束肺,或痰热壅肺,或心脾肾阳虚,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误治,甚至再受诱因的刺激,轻则在三证之间转化,重则转为痰浊内闭,严重时发生喘脱等危重证候。二是季节性缓解,或治疗及时得力,诸证由重转轻,由危转安,由发作转缓解。

肺胀病因病机见图1-5。

鬈黧蒜滋感冒]一荆晰。黼一鬈n胀

烟酒过度,劳欲过极,反复感冒l一损及肺脾肾心答卷篇靠一。、。。。1一肺胀

年迈多病或禀赋不足 J 迁延失治』反复发作

霸翥辞蠢]一危殆

图1-5肺胀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长期慢性咳喘的病史。

  2.以肿(胀)、喘、痰、咳、瘀为本病的证候特征,常因明显的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其中,肿(胀)是指胸中胀满,并见四肢颜面浮肿;喘是动则气短不续,吸少呼多,可闻及喘鸣音;痰为喘咳之时痰涎壅盛可闻痰喘;咳为长期反复发作咳嗽;瘀为唇舌紫绀,面色晦黯。

  3.有杵状指、唇甲紫绀及肺气肿的体征。

  4.X线透视摄片,可见肺容积增大,肺透亮度增强,肋骨平行间隙增宽,横膈活动度减弱,位置低平,心影缩小,常呈垂直性。心电图检查呈肺型P波、电轴右偏、直位心、顺钟向转位等。肺功能检查示残气量增多,最大通气量降低,第一秒钟间肺活量降低,气体分布不均。痰涂片或痰菌培养可见异常。血液检查示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或红细胞压积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继发感染者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鉴别诊断

  1、哮病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咳、痰均少,无肿、瘀,缓解后无胸中胀满,病有夙根。肺胀之咳喘虽经治疗缓解,其胸中胀满、气短,常可持续存在,因此不难区别。

  2.喘病喘病发作时有喘,无肿、瘀,缓解后胸中不胀满。但反复发作,可转为肺胀。

  3.肺痿反复发作的咳吐浊唾涎沫而气短,无肿、瘀。必要时结合x线摄片以鉴别。

  4.痰饮痰饮是肺脾肾功能失调引起的水饮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表现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痰饮);饮留胁下,咳唾引痛(悬饮);溢于四肢(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支饮)。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出现支饮证候,可以认为支饮是从病理角度命名,肺胀是根据病证特点为名,支饮可看作肺胀病的一个证候,可出现于该病的某一阶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肺胀是本虚标实之证,但有偏实与偏虚的不同。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虚者有气(阳)虚、阴阳两虚等不同,为肺脾肾心亏损所致;偏实者为水停痰凝,气滞血瘀为患,常因感邪而病甚。

  2.辨脏腑咳嗽喘息,胸闷胀满,气短怕风,稍劳即著,病位在肺;咳喘胸满,脘痞痰多,倦怠乏力,病位在脾;咳喘气短,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病位在肾;咳逆上气,心慌气短,唇舌紫绀,病位在心。

  3.辨痰饮气血咳逆上气,面浮肢肿,心悸尿少,属水饮;咳逆上气,痰涎壅盛,属痰浊;咳逆上气,胸中膨膨胀满,不能平卧,属气滞;咳逆上气,面色晦黯,唇舌紫绀,为瘀血。

  4.抓主证肿、喘、痰、咳、瘀为本病之主要证候。

  二、治疗原则

  肺胀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证,扶正祛邪为其治疗原则。在急性发作期,一般以标实为多,故以祛邪为主,根据水饮、痰浊、气滞、血瘀的不同,分别选用逐饮利水,宣肺化痰,利气降逆,调气行血等法,佐以扶正,或益气,或温阳。在缓解期,一般以正虚为多,故以扶正为主,根据气(阳)虚、阴阳两虚的不同,肺脾肾心脏腑虚损的差异,或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佐以祛邪、化痰、活血。对于本病的治疗,扶正祛邪尤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治病必求于本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追本求源,审因论治”。由于本病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病程缠绵,病情迁延,久病体衰,更易反复受邪,而临床表现多不一致,或轻或重,或表或里,或寒或热,但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慢性咳喘,冬受风寒湿之邪,痰涎壅盛,而夏令暑燥火使气道干燥,故肺胀多为冬季发作,夏令小康,采用冬病夏治常可达到预防性治疗效果。痰浊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有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等,应辨别其性质,采取“制源畅流”的方法,即针对病因治疗以减少痰液的来源,同时恢复肺的清肃功能,祛除既成之痰。

  2.顺其生机,因势利导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气血冲和,循行无间”。一旦罹病,生机受到破坏,医者要从整体入手,寻求并掌握脏腑、经络、气血各个系统之间的功能失调因素,或祛邪,或扶正,顺其生机,以复常度。肺以清肃为顺,壅阻为逆,肺经受病而咳喘痰壅,治宜宣肺祛痰,此即顺其肺之生机,反之皆为逆。“咳无止法”,若直接抑制咳嗽,反致咳嗽迁延不愈,成为肺胀之渐。“因势利导”是本病重要的治则之一,透邪则咳自止,豁痰则喘自平。

  三、分证论治

  1.寒饮束肺

  证候喘咳气短,咯痰量多稀白,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引动内伏寒饮,或寒饮招引风寒致病急作,风寒饮邪壅肺,肺失宣肃之职,故喘咳气短,咯痰量多稀白,胸膨胀满;风寒束表,卫表不和,故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风寒束表之象。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生白芍、干姜、细辛、清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平喘散寒;桂枝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有温阳化饮之意;生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内以温化水饮,外可辛散风寒;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燥湿化痰,蠲饮降浊;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辛开苦降、散收相配,以复肺之功能,又寓“病痰饮者,温药和之”以除痰饮。

  (2)加减痰多者,加浙贝母、杏仁以化痰;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若有郁热,兼见烦躁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3)临证参考本证严重者,水气上逆,可见面浮目脱,可选紫苏散;若咳逆上气,身体浮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平卧,喉中如水鸡声,用白前汤;若咳逆上气,支满息欲绝,气结于胸中,选一合汤。

  2.痰浊阻肺

  证候咳嗽胸满闷胀,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浊腻,脉小滑。

  证候分析脾虚肺虚,痰浊内生,上逆于肺,壅塞气道,气因痰阻,失于敛降,故短气胸满闷胀,喘咳上逆,不能平卧,痰多色白粘腻,或痰从寒化而呈泡沫状,稍劳即甚;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故怕风易汗;脾虚气弱,故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浊腻,脉小滑,为肺脾气虚,痰浊内盛之候。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苏子降气汤加减。药用苏子、陈皮、半夏、白芥子、当归、前胡、厚朴、茯苓、白术、党参、生姜、甘草。

  方中苏子为君,降气消痰,止咳平喘;臣以陈皮、半夏、白芥子燥湿化痰,降逆散结;佐以前胡、厚朴降气平喘,又佐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以养血行血,生姜以散寒宣肺;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全方标本兼顾,降气消痰以治标,健脾补肺又固本。

  (2)加减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3)临证参考本证常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化裁治疗。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粘腻为宜;六君子汤健脾燥湿化痰偏补,以脾虚兼有痰湿者为宜,可作病情稳定时之调治方。

  3.痰热壅肺

  证候喘促气短,胸满咳嗽,痰黄或白,粘稠难咯,发热有汗,口干面赤,苔黄,脉浮滑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内有痰湿,痰热相搏,壅遏肺气,故喘促气短,胸满咳嗽;痰热内蕴,则痰黄粘稠难咯;肺热耗精则El干;热壅上蒸则面赤;风热犯肺,卫表失疏,故发热有汗;苔黄,脉浮滑数为风热外袭,引动痰热之象。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清气化痰丸加减。药用胆南星、陈皮、黄芩、全瓜蒌、枳实、杏仁、法半夏、茯苓。

  方中胆南星为君,取其味苦性凉,清热化痰;臣以黄芩、瓜蒌清热化痰助君药清化之力,治痰当须理气,故又以枳实、陈皮下气消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杏仁宣肺下气,半夏燥湿化痰,既消已生之痰,又杜生痰之源。全方合用,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诸证自解。

  (2)加减咳嗽者,加枇杷叶肃肺止咳;痰多者,加葶苈子利肺化痰;痰臭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清热解毒;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口渴者,加金银花、芦根清热生津;便秘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3)临证参考本证亦可选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数;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痰黄,或粘白稠厚者。

  4.痰蒙神窍

  证候神志恍惚,烦躁,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或昏迷,肢体晌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

证候分析痰涎壅盛,浊邪逆窜,闭心蒙脑,则神志恍惚,烦躁,撮空理线,表情淡漠;肝风内动,则肢体瞤动,抽搐;肺虚痰蕴,则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均为痰浊内蕴之象。

  治法涤痰开闭,化痰醒脑。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菖蒲郁金汤加减。药用石菖蒲、郁金、竹茹、竹沥、玉枢丹、山栀、牡丹皮、连翘、灯芯草、木通。

  方中石菖蒲辛温芳香,祛痰秽以开窍宁神,郁金辛苦寒,凉血清心,行气开郁,共为君药,以开窍除痰醒脑;臣以竹茹、竹沥、玉枢丹助君药辟秽除痰,开窍醒脑;佐以栀子、牡丹皮、连翘泻热除烦,灯芯草、木通利尿泄浊。全方辛开苦降,开以治上,降以渗下,除痰秽而醒脑宁神。

  (2)加减痰热较重者,可加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通腑泻下。

  (3)临证参考热痰内闭重证可服至宝丹;寒痰内闭,气虚欲脱者改独参汤送服苏合香丸;寒痰内闭者,用三生饮或羚羊钩藤汤加减。

  5.肺肾气阴两虚

  证候呼吸浅短,动则尤甚,声怯乏力,咳嗽痰少,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面浮肢肿,手足心热,心悸心慌,舌质黯红或舌红,少苔,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此为缓解期证型。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伤及肾,气阴两伤,肾气衰惫,摄纳无权,则呼吸浅促,动则尤甚;肾主水,肾虚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可见面浮肢肿,上凌心肺则心悸一L-慌,张El抬肩,倚息不能平卧;气伤及阴,耗伤阴液则手足心热;舌脉均为气阴两虚之表现。

  治法益气养阴,补肺纳肾。

  方药运用

  (1)常用方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加减。药用人参、蛤蚧、炙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川芎、当归、桃仁、贝母。

  方中人参、炙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蛤蚧补肺纳肾;熟地、当归、川芎、桃仁养血补心活血;贝母化痰。全方重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血生化之源。

  (2)加减 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3)临证参考肺肾阴虚甚者,百合固金汤加减;肺肾气虚甚者,补肺汤合生脉散加减;肺肾气阴两虚甚者,生脉散合麦昧地黄汤加减;肺脾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加减。

  6.阳虚水泛

  证候浮肿心悸,气短倚息,尿少肢凉,唇绀舌紫苔腻,脉沉虚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劳倦七情伤及心脾肾,阳气衰微,水津代谢障碍,水饮上干外溢,致浮肿心悸,气短倚息,尿少肢冷;心阳不振,气血运行不畅,则唇绀舌紫,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补肾纳气。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金匮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肉桂、熟附子、茯苓、泽泻、牡丹皮、五加皮。 .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滋补肾水;臣以山茱萸、山药滋肝补脾,敛阴涩精,再配附子、肉桂温阳暖肾,以鼓舞肾气;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泽泻宣泻肾浊,牡丹皮清泻,五加皮温补肾阳而除寒湿。

  (2)加减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改茯苓皮以利水消肿;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3)临证参考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心阳虚者,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五皮饮。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痰浊阻肺

  ①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用于咳喘、胸闷、痰多等。

  ②消咳喘(向阳牌,哈尔滨中药二厂):每次7~lOml,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2)痰热壅肺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厂):每次129,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壅盛之咳嗽痰多,喘促气急,胸闷口干。

  (3)痰蒙神窍

  ①安宫牛黄丸(旭日牌、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1次1丸,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热上扰,窍闭神昏之证。

  ②清开灵注射液(地坛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20~3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③醒脑静注射液(锡药牌,江西无锡中药厂):1次2~4ml,1日1~2次,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每次10~20ml或遵医嘱。

  (4)肺虚

  ①蛤蚧定喘丸(桂中药牌,广西桂林中药厂):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阴虚咳喘。

  ②生脉饮(京花牌,北京中药厂):每次lOml,每日3次。适用于气阴不足者。

  2.单验方

  (1)葶苈子粉3~6g,装胶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症。

  (2)万年青根12一--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加生蜂蜜少许调服,每日3次,每次用药末3g。适用于肺肾气虚而肺胀者。

  (4)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细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6)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3.针灸疗法 .

  (1)体针选定喘、大椎、膻中等穴。寒饮束肺者,配风门、列缺;痰浊壅盛者,配丰隆;痰热者,选尺泽、合谷;心悸胸闷者,选内关、间使、郗上;水肿尿少者,选水分、三阴交,复溜;痰浊内闭者,选人中、涌泉、太冲等穴。

  (2)耳针选肺、大肠、枕区等穴。水肿者,加心、脾、肾、内分泌;痰蒙神窍者,选加脑干、皮质下、心等穴。

  (3)灸法肺脾肾心虚证,可灸足三里穴15分钟,每日1次。亦可自我按摩肾俞、涌泉穴各15分钟,每日2次。

  【转归与预后】

  本病属病情复杂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的转归与预后与体质、年龄、病程、环境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本病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愈发愈剧,多呈进行性加重,难于根治。若体质强、病情轻、环境好、摄生有方,发作时能及时控制喘咳,康复条件较好者,往往可使病情基本稳定,带病延年;反之,不能控制喘咳,因肺气壅遏,金令不降,不能安卧,鼻翼煽动,治疗就比较棘手,往往可使病情加重,预后较差。

  寒饮束肺、痰浊阻肺、痰热壅肺、痰蒙神窍、心脾肾阳虚诸证,治疗得力,脉现冲和滑利,病情缓解,转为肺脾肾虚证。寒饮束肺证、痰浊阻肺证治疗不及时,可郁而化热,转为痰热壅肺证,进一步发展可转为痰蒙神窍或心脾肾阳虚证。反之,痰热壅肺证,寒凉太过,复感风寒,亦可转为寒饮、痰浊之证。本病后期病情严重,可因气病及血,气不摄血,出现血痰或吐血便血,可因痰迷心窍,或肝风内动,出现谵妄、昏迷、震颤、抽搐;也可因阴阳衰败,出现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候。如能及时治疗,尚能使病情缓解,但反复多次发作,终将不能救治。

  【护理与调摄】

  一、生活调摄

  宜慎风寒,避免受外邪;戒烟酒,避免肺脾肾心再度损伤;节房事,以保精强肾;毋过劳,以益五脏;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煎炒、酸咸、甜腻及海腥发物。

  二、辨证调护

  1.预防感冒是护理本病的重要环节。病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安静舒适,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清洁口腔,预防上感,每天可用银花连翘煎液漱口两次;发现有流感征兆,用紫苏、贯众、大青叶煎汤,进行预防及治疗投药;病室可用艾叶、苍术、贯众香熏,每天熏6小时;患者作有关检查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

  2,深入病房密切观察病情,采取一看、二听、三检查:看神志、皮色、呼吸、痰色、眼、舌、头面、手、饮食、尿量;听咳痰声、喘息声;查脉象、血压、手心、呼吸频率与节律。其中要特别注意痰的量色质、神志变化、出汗情况、出血倾向。

  3.排除患者通气障碍,排痰是重要方法。采取咳、翻拍、吸、氧、雾5项措旋:咳是鼓励清醒患者咳痰;翻拍是指每2~3小时给昏迷患者翻身拍背一次,翻拍时先吸尽其口腔、鼻腔、咽喉部分泌物;吸是用鼻导管侧孔改直孔吸痰;氧是对危重病人多持续低流量(1~1.5给氧,对严重缺氧而无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合并肺水肿患者,高流量(4~6L/min)给氧;雾即用清热解毒化痰平喘的中药煎液,进行呼吸道雾化吸入。

  【预防与康复】

  1.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患者可根据体质、病情与爱好,选择呼吸方式、缩拢口呼气、健肺操、气功疗法等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以改善肺脏通气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

  2.积极防治肺部疾病。本病乃由咳喘、哮病日久发展而成,故预防和及时治疗咳、喘、哮等病证,是本病预防的关键。

  3.既病防变。本病最先肺系受累,反复感邪发作,日久必累及它脏,平时当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注意胸背部的保暖,不使娇脏受邪。本病患者在缓解期,亦应积极治疗,可采用冬病夏治、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温化寒饮等法。

  二、康复

  1.运动康复太极拳、步行、慢跑等抗寒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可根据体力及病情选择,运动量宜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可作呼吸肌放松训练:坐位,躯干稍前倾,双肘屈曲90。,肩部放松,双上臂及肩关节自前向后做环形运动10~20次,动作宜轻柔缓慢。

  2.药物康复宜培补肺脾肾心,活血化瘀,温化痰饮。肺气虚用补肺汤,脾气虚用补中益气汤,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气虚用肾气丸,心气虚用炙甘草汤,痰饮可选二陈汤、苓桂术甘汤,瘀血可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3.食疗康复

  (1)紫桃羹鲜紫河车1具,洗净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炖汤加调料食。具有补肾纳气之功。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补肺活血。

  (3)参苓白术散馍将5小袋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揉入250g发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馍食。可健脾益气。

  【医论提要】

  肺胀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而对肺胀证候较为具体的描述,则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其中有“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等记载。

  对肺胀病因的认识,以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喘证论》所论最为精当,他说:“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而历代对肺胀病机的认识,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纵观《金匮要略》之条文,肺胀之病机,当属素有水饮内蓄,因外感而触发一类;其二,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中指出,本病病机在于''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宜畅,故咳逆短气也”,并有''肺虚为微寒所伤”、“肺虚为邪热所客”之不同;其三,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中明确指出,''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此说多为后世所宗,影响颇大。自《内经》提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开始,x,f肺胀病性的认识,多认为是一种虚实相兼的复杂证候,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肺脏.肺虚实》却指出,肺实热可以引起肺胀,“右手寸口气13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日脉实热也。”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肺痿》也指出:“肺胀实证居多”。这种认识,可供临床参考。

  历代对肺胀一病的辨证论治,内容相当丰富。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指出,肺胀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将肺胀的辨证分为虚实两端,提纲挈领。在具体的分证治疗上,李氏的概括亦颇为全面,他总结说:“如痰夹瘀血碍气,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以清利其痰,用四物汤加桃仁、枳壳、陈皮、瓜蒌、竹沥。又风寒郁于肺中,不得发越,喘嗽胀闷者,宜发汗以祛邪,利肺以顺气。用麻黄越婢加半夏汤。有停水不化,肺气不得下降者,其症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苈、桔梗、桑皮、石膏。有肾虚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胀者,其症干咳烦冤,宜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其中,痰夹瘀血碍气而病,运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为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咳嗽》所开创。在具体的治疗方药上,《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皂荚丸、泽漆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为后世治疗肺胀奠定了基础;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咳喘》中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苏沉九宝饮、古百花膏、诃黎勒丸等,丰富了肺胀辨证论治的内容;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咳嗽》还指出,肺胀的辨证论治,应区别有无外邪,他说:“肺胀嗽而上气,鼻扇抬肩,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无外邪而内虚之肺胀,宜诃子、海藻、香附、瓜蒌仁、青黛、半夏、杏仁、姜汁为末,蜜调噙之。”

  民国以降之医家,对肺胀的治疗也有一些新的体会。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多属中医肺胀的范畴。肖俊逸认为本病起始于肺,继而累及于心,并与脾肾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心肺,或偏重于脾肾。但临床上以心肺气虚为多见,因此,生脉散和沙参是必用之剂。有人认为生脉散和沙参似有恋邪之弊,多不敢用,实践证明并非如此。肖氏认为,凡咳嗽稍久,不论有喘无喘,均可在辨证方中加用生脉散和沙参,其效果比不加者显著。治疗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以葶苈子末3~69,每日分3次食后服,效果良好。肺心病属于本虚标实,在临床实践中,固本之法须贯彻始终。

   对于本病的预后,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水肿》指出,“若肺胀壅遏,不得眠卧,喘息鼻煽者,难治”。明代秦景明撰、秦皇士补辑的《症因脉治·喘证论》从脉象分析,认为“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医案选粹】

案一

  黄敬修兄店内,有同事鲍宗海者。因感风寒,喘嗽多日。就彼地某姓老医看视,谓其证属内亏,药与地、归、参、术。予见方劝其勿服。宗海以为伊体素虚,老医见识不谬,潜服其药,是夜喘嗽益甚。次日复往加减,医谓前药尚轻更增黄芪、五味子。服后胸高气筑,莫能卧下,呷呀不休,闭闷欲绝。敬兄询知其故,嘱予拯治。予日:“前药吾原劝其勿服,伊之不信,况加酸敛,邪锢益坚,如何排解。”敬兄云:“渠与我同事多年,不忍见其死而不救。”揣摩至再,立方用麻黄、桂枝、细辛、半夏、甘草、生姜、杏仁、葶苈子,并语之日:“此乃风寒客肺,气阻痰凝,因而喘嗽。医不开解,反投敛补,以致闭者愈闭,壅者愈壅,酿成肺胀危证。《金匮》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予于方中除五味、白芍之酸收,加葶苈、杏仁之苦泻者,盖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如求眉燃,不容缓待也。”敬兄欣以为然,即令市药。煎服少顷,嗽出稠痰两盂,胸膈顿宽。再服复渣,又吐痰涎盏许,喘定,能卧。宗海始唔前药之误,泣求救援。予笑日:“无妨,枉自吃几13苦耳。”次服麻桂等味分量减轻,参入桔梗、橘红、茯苓、苏子,更为调和肺胃而痊。

  (选自《杏轩医案》)

案二

  班某某,女,50岁。高热四日,咳嗽喘息胸胁均痛,痰不易出,痰色如铁锈。经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嘱住院医治,患者不愿入院,要服中药治疗。初诊时体温39.6℃,两颧赤,呼吸急促,痰鸣漉漉,咳嗽频频。舌苔白,中间黄垢腻,脉滑数,沉取弱。辨证立法:风邪外束,内热炽盛。气逆喘满,是属肺胀。热迫血渗,痰如铁锈。气滞横逆,胸胁疼痛,急拟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葶苈大枣汤主治,表里双清,泻肺气之

胀满。

  处方:鲜苇根30克 炙前胡5克 葶苈子3克 大红枣5枚(去核用布包) 鲜茅根30克 炙白前5克 半夏曲6克 炙麻黄1.5克 炒杏仁6克 生石膏15克(打,先煎)  炙陈皮5克 冬瓜子(打)15克 旋覆花6克 代赭石12克(用布包)  炙苏子5克 苦桔梗5克 鲜杷叶12克 地骨皮6克 西洋参(另炖服)10克 鲜桑皮5克 炙甘草3克

  二诊:服二剂痰色变淡,胸胁疼痛减轻,体温38.4℃,咳喘如旧。

拟麻杏石甘汤、葶苈大枣汤、旋覆代赭汤、竹叶石膏汤、泻白散诸方化裁,另加局方至宝丹1丸。

  三诊:服药二剂,体温37.5℃,喘息大减,咳嗽畅快,痰易吐出,痰色正常,胁间仍痛,口渴思饮。

  处方:鲜杷叶10克肥知母(米炒)10克天花粉12克鲜桑白皮5克大红枣3枚(去核) 葶苈子2.1克(同布包) 鲜地骨皮6克旋覆花6克代赭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6克炙紫菀5克 生石膏(打,先煎)12克黛蛤散10克海浮

石10克(同布包) 炙白前5克冬瓜子(打)15克苦桔梗10克青橘叶5克炒杏仁6克淡竹叶6克焦远志6克(粳米百粒,同煎)

  四诊:前方服二剂,体温已恢复正常,咳轻喘定,痰已不多,胁痛亦减,但不思食,夜卧不安。病邪已退,胃气尚虚,胃不和则卧不安,调理肺胃,以作善后。

处方:川I贝母10克炒杏仁6克冬瓜子(打)12克青橘叶6克酒黄芩6克苦桔梗5克 生谷芽10克旋覆花6克海浮石10克(同布包) 半夏曲5克北秫米10克(同布包) 生麦芽10克 炙紫菀5克 广皮炭6克佩兰叶lo克炙白前5

克焦远志6克

  (选自《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案三

  李女,十月十五日诊:热经半月,无汗,咳喘,鼻扇,口渴,痰多,面浮足肿。脉濡数,苔白。风邪夹饮上袭,有肺胀之险。昨尚进新米,腹常作痛,兼有积也。净麻黄、杏仁、玉泉散、射干、枳实、郁金、甜葶苈、冬甜瓜子、生薏仁、通草、薄荷、桑皮、兜铃、茅芦根、枇杷叶。另西月石、生明矾、礞石、槟榔,研末,冲。服药得汗,吐韧痰碗许,气喘鼻扇大减;转清肺涤痰,愈。

(选自《周小农医案》)

  【现代研究】

  肺胀主要包括西医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及其严重并发症,如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近年来,随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本病的不断深入,无论在临床研究,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综述如下:

  一、基础研究

  1.瘀血症机理研究:金维岳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其均值均高于正常,同时发现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中医分型有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2)。张伯礼对部分慢阻肺患者进行了体外血栓形成的检测和初步分析,结果慢阻肺者体外血栓长度、湿重、干重高于健康人数倍,肺心病患者血栓最长,说明本病常伴有高凝血状态,血栓形成能力增强(天津中医,1988,<4>:23)。李树森对肺心病患者各部位的微循环(甲皱微循环、舌尖微循环、眼部微循环等)进行观察,发现整个病变过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呈血瘀表现,其程度随病情加重而递增,而用活血化瘀治疗后有所好转(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273)。

  2.生化指标的探讨:廖承济为了探讨肺心病肾阳虚证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情况,对患者尿17一羟和17一酮的排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肺心病肾阳虚者24小时尿17一羟和17一酮总排量显著下降(福建中医药,1983,<3):48)。张智奎针对慢阻肺血浆性激素的改变与虚证的关系,进行了人体、动物实验病理初步观察。结果观察组T均较对照组低,E。/T(雌二醇/血浆睾丸酮)值增高,尤以女性为著。动物实验无论雌雄均发现性腺和肾上腺皮质有显著的病理改变。尸检男女生殖腺和肾上腺皮质均呈萎缩及退化现象。估计阳虚和阴阳两虚是反应这种性激素变化的物质基础(天津中医,1988,(6>:19)。杜求诚测定肺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中药治疗后cAMP水平有不同程度降低,以至于恢复至正常水平(辽宁中医杂志,1994,21(8>:283)。廖承济观察到肺心病患者随着病情加重,乙酰胆碱(Ache)愈高,血清多巴胺一p一羟化酶(SDflH)愈低,证明本病确实存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状态,并为大量临床治疗实践证实;肺心病早期,单胺氧化酶(SMAO)活力即开始上升,与X线胸片所见的肺纹理变化状况相一致,其严重者往往不为治疗所逆转。阴阳两虚型为本病最严重患者,呈现AchE、SMAO明显升高。本病肾阳虚患者甲状腺素(T3和T3/T4)水平较健康人及肺阴虚者显著降低(福建中医药,1985,(1):19)。

  3.血气分析:王素英将106例肺心病患者分为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阳虚型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结果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有轻度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但其pH值仍在正常范围内,提示此2型病人属于呼吸性酸中毒代偿期。阳虚型病人表现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血液pH值明显下降,提示此型病人处于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偿期,病情显著较前2型为重。由此说明,分型和血气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内蒙古中医药,1986,(3>:26)。

  二、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黄大文将本病分为3型:痰热阻肺,用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加鱼腥革、全瓜萎、当归、川芎;寒痰伤肺,用小青龙汤加川芎;阳虚水泛,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川芎、薏苡仁。共治本病85例,总有效率为88.2%(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16~17)。朱光宗等治疗本病101例,其中肺热痰瘀型53例,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鱼腥草、黄芩、银花、连翘、天竺黄、地骨皮、全瓜蒌、丹参、竹沥、桃仁、冬瓜仁、地龙);肺热痰瘀合心脾肾虚型22例,采用阴阳胜衰服药法,即上午阳盛服阴药,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下午阴盛服阳药,用益气温阳制水汤(制附子、桂枝、北五加皮、破故纸、红参、茯苓、泽泻、车前子、龙骨、牡蛎);肺热痰瘀合痰迷心窍型(肺脑)15例,方用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加石菖蒲、郁金、远志、安宫牛黄丸;元阳欲绝型11例,方用保元参附龙牡汤(制附子、黄芪、红参、龙骨、牡蛎、炙甘草),待四肢转温、汗出止,保元参附龙牡汤和清热利肺化痰逐瘀汤交替使用。病情较重者,配合西药对症处理。结果显效69例,好转37例,无效及死亡各9例,总有效率为85.4%(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197~198)。晁恩祥等将本病分为肺肾气虚外感型,其中偏寒者,选用小青龙汤加味;偏热者,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心脾肾阳虚水泛型,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痰浊蒙窍型,用涤痰汤加减;元阳欲绝型,用参附汤、四逆汤合生脉注射液;热瘀伤络型,用生脉饮合生地、大黄炭、大蓟、小蓟、三七、赤芍等。共治疗本病286例,总有效率为90%(天津中医,1985,(1):1~3)。

  2.治法探讨大多以热痰、瘀、虚为肺胀治法的立论依据,其中又以血瘀为立法的基础。应用较多的治法有:清热化瘀、通下化瘀、涤痰化瘀、温阳化瘀、益气化瘀、滋阴化瘀等法。

  (1)清热化瘀急性发作时,呼吸道感染可加重已有的肺循环阻力,致使感染区血液供应不足,热和瘀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房山县第一医院将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合为一体,制成注射液(鱼腥草、败酱草、大蒜、卫矛、黄芩、丹参),治疗肺心病。结果总有效率及心肺功能改善皆高于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青霉素组)及清解组(五味消毒饮组),且无副作用(中医杂志,1982,(1):39~40)。周风林等用通活汤(鱼腥草、当归、赤芍、JIf芎、桃仁、杏仁、桔梗、鸡血藤、丹参)治疗肺心病呼吸衰竭,总有效率为84.3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辽宁中医杂志,1992,<10):19~20)。

  (2)通腑化瘀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肺气自降。周其林等采用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法,对15例急性发作时辨证为肺脾肾气虚和肺脾肾气阴两虚,而又有腹胀、便秘的患者,用大黄、厚朴、枳实、土鳖虫、莪术、浙贝母等,服药后便通、胀减,相应膈运动幅度增大,肺泡通气量和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获得一定改善,炎症明显吸收(福建中医药,1981,<3):19~20)。

  (3)祛痰化瘀 洪广祥认为,痰瘀阻肺是肺胀患者气道壅塞的重要病理基础。应用葶苈子、牡荆子、礞石、大黄、青陈皮、水蛭粉、卫矛、人参、熟附片、黄芪为基本方,治疗肺心病并心衰45例,治疗10天后,结果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中国中医急症杂志,1993,(2):10~11)。王学东对寒痰阻肺者,温肺化痰,佐以活血;热痰犯肺者,清热化痰,佐以活血,收效显著(中国药学报,1986,<4>:19~20)。

  (4)温阳活血肺心病心衰,与阳气虚衰及血脉瘀阻有关。曹兴亚应用活血化瘀,温阳利水(鸡血藤、郁金、红花、丹参、附子、肉桂、干姜、泽泻、白术)方药治疗30例,同西药强心利尿作对照观察,在改善心、肺、肾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且无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0>:589)。马斌用温阳化瘀法(附子、人参、桃仁、红花、泽兰等)治疗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证属阳虚血瘀者,全部病例神志转清,血红蛋白、红细胞恢复正常(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5)益气活血屠伯言等应用调气活血方(黄芪、葶苈子、苏子、桔梗、杏仁、桃仁、赤芍、三七)治疗20例肺心病高粘度综合征,总有效率为70%(1I苏中医,1985,(6):30)。汪再舫用益气强心汤(黄芪、党参、肉桂、红花、丹参、益母草、泽兰、泽泻、葶苈子等)治疗肺心病心衰,总有效率为78%(江苏中医,1989,(12):5~6)。王琦等用益气活血化痰方(黄芪、黄精、当归、地龙、水蛭、皂角、海蛤壳等)治疗肺胀 70例,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30例,用宣肺化痰方(麻黄、杏仁、半夏、橘红、桔梗、白芥子、前胡等)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4,<6>:44)。黄大文等以益气活血汤治疗肺胀31例,用人参、五味子、胡桃肉、当归、柏子仁、五灵脂、川芎、黄芪、山药、蛤蚧、丹参、虎杖,日1剂水煎服,20日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55%,治疗后较治疗前肺通气功能明显改善(P<o.05)(福建中医药,1993,<5):13)。徐小玉等以益气免疫冲剂(含红参须、茯苓、白术、刺五加、山茱萸等)治疗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病72例,总有效率为93.1%,免疫指标(CD。、CD 、CDs/CD4、IgM)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1或0.0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81~83)。

  (6)滋阴活血 马斌对肺心病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属血热瘀滞型者,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生地、玄参、麦冬、天花粉、丹皮、赤芍、丹参、桃仁等)治疗,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86,<11>:29~30)。

 3.专方专药

  (1)安宫牛黄散杜怀棠等用本方治疗肺胀神昏(肺性脑病)109例,1日1.69,1日4次冲服,7日为1疗程。对照组31例,寒束伏饮、痰蒙心窍型用小青龙汤合真武汤

加减;痰热阻肺、热陷心包型用涤痰汤合清营汤加减;气阴衰竭喘脱者用生脉散加煅龙骨、煅牡蛎、黄精、山萸肉、炙甘草;气虚阳衰喘脱者用参附汤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五味子、黄精、干姜、炙甘草。西医对症处理。结果两组分别显效60、6例,有效21、10例,无效28、15例。本组有效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P<o.05),对重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o.01)(中国中医急症,1995,2(6>:244一--245)。

  (2)菖蒲雾化剂 陶凯等用本方(含菖蒲、丹参、银花、黄芩等)治疗慢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56例,总有效率为89.3%(中医杂志,1996,37(3>:161~164)。

(3)健壮I号吴银根等用本品(由大蒜素脱臭提炼有效成分、巴戟天与蛇床子流浸膏提取物,按2:2:1比例,装胶囊),每日4~6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脾肾阳虚

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68例,总有效率为80.8%(中医杂志,1995,36(12):731~73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