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岁牺牲的少年英雄,课本上名字没了,学校里照片撤了,这为何?

 博采简纳 2020-01-08

据《论语·为政》记载:“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义勇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我们可能很少见到见义勇为这种事,但是却也可以听说过不少的事迹。

而有一个15岁因见义勇为而牺牲的少年英雄,课本上他的名字没了,学校里他的照片撤了,这是为何呢?

一个普通的孩子,却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据《赖宁的世界》中记载:这是一个瘦瘦的男孩子,看上去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大眼大耳厚嘴唇 ,戴一副茶色框儿的近视眼镜。他的头上顶着用茅草编结成的伪装帽儿,手里拖着一根长长的竹竿。

单单从外观上来看,赖宁跟别的小孩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的精神却是一般的小孩子所无法比拟的。

赖宁在1973年的10月20日,出生在四川雅安石棉县。从小学开始,赖宁就非常的富有正义感,他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地质学家,为此他努力的学习,并且还积极的帮助同学,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少先队小主席以及优秀的少先队员。

赖宁从小便拥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在10岁那年,他就曾致信石棉县人民政府,强烈的要求打击大渡河边非法捕捞的行为。

赖宁所在的石棉县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雅安市的最南端,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导致石棉山区成了火险区,在山上经常就会发生小型的火灾,为此林业部门也是严加管控。

赖宁曾3次上山灭火,都是后来林业部门写信给学校,老师们才知道学校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小英雄。在小学毕业之后,赖宁放弃了保送到城里中学的机会,留在了石棉中学。这是他不想离家太远,因为他妈妈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而爸爸又经常在外,因此他必须留下照顾家庭。

发现山林火灾,小英雄见义勇为不幸牺牲

1988年的3月13日,石棉县山区由于电线短路,而引发了山林火灾,火借着风势越来越大。而赖宁在写完作业之后,就跟妈妈打了一声招呼之后,就出去了,而他刚以下楼,就看到了冲天的火势。

发现了火情之后,赖宁不敢有半分的停留,立刻跑上山,挥动着树枝灭火,赖宁与他的两个小伙伴费尽了全身的力气,只为能够适当的延缓火势的发展。

不久后,消防员队伍也赶到了火灾现场,他们利用专业工具,对这场山火进行了扑救。眼看天色已晚,再加上赖宁他们还只是孩子,出于对他们安全的考虑,于是细心的消防员便通过消防车,将赖宁以及他的小伙伴们,送到了山下的安全区域。

然而,赖宁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大,他心急如焚,他不想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山火肆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无法做到袖手旁观。

于是,他与两名小伙伴,重新加入到了山火的扑救当中。经过他们与消防员队伍的努力,火势最终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被顺利的扑灭。然而,噩耗却突然传来,小赖宁在灭火过程中,不幸牺牲。

小英雄事迹广为传播,最终却从教科书中淡出

为了阻止山火的肆虐,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以及居民的财产,年仅15岁的小赖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最后不幸的牺牲在抢险第一线。

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因为他卓越的贡献,被国家授予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以及“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赖宁用他的行动,给大家树立了一种舍小我为大我的优秀榜样。随着他的事迹被众媒体报道出来,越来越多的人都被他的故事给深深地感动了,他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全国青少年们,所争相学习的先进榜样。

随后,赖宁的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中,他的照片,也被许多学校挂在了荣誉墙上,让同学们能够了解他的事迹,学习他的精神。

然而,在21世纪之后,赖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书本当中已经没有了赖宁,学校里赖宁的照片也被摘了下来。这是为何呢?

原来,“赖宁精神”引起了一些争议,因为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见义勇为太过于危险。人们确实应当学习赖宁,但也要理性客观的去对待这件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从小便保持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

但是也要告诉他们前提是要保护好自己,若是遇到类似的事件,很多人都会像赖宁一样当然好事,但是我们不愿再看到任何人的牺牲。

小结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确实需要加强自我的保护,遇险时,应当先学会向大人寻求帮助,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切忌盲目施救。

但是,赖宁的事迹也不应当被遗忘,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参考资料:《论语·为政》、《赖宁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