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VS浅层学习:浅层学习也有深度意义,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

 张福涛lu70kpm9 2020-01-08


教育不是用来跟风的,不是用来流行的,教育是源于生命的,它必须回到生命的本身。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ID:KTCR2018)
在“有点新”2019儿童深度学习论坛的第一天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晶波老师在“有点新·重新认识儿童的学习”板块,为我们带来了深度演讲《寻找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平衡》。

刘晶波老师在论坛的开场就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深刻的提醒:在了解和探索“深度学习”的同时,不要忘记,“浅层学习”也是人类必要的学习策略。
下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内容有所删减:

01
深度学习的提出
深度学习最早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提出来的。人工智能让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学习,甚至比人还厉害,它不仅要识别图片,还要识别图片背后的相关信息。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是要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可以去学习,并且超过人类。
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是这么看待深度学习的,但我想这一定不是深度学习的本源,因为它不来自于人,而是来自于模仿人的机器。
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1956年,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列出了几个阶段,分析人的学习心理是怎样发生的。

在50年代,他的研究就讨论了什么是浅层学习,什么是深层学习,这也是我目前在教育心理学当中找到的最早的和“深度学习”、“浅层学习”相关的概念。
1976 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尔约在《论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表层学习”和“深层学习”的概念,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
在阅读同样一篇陌生的文章时,表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 是在试图记住文章的事实表达并记忆。而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是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学术内涵,使已有的知识与特定教材的内容进行批判性互动,探寻知识的逻辑意义,使现有事实和所得出的结论建立联系。也就是说,不仅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我记下了什么,还要对应到我的认知体系当中,跟文章里面的信息相沟通、嫁接,剔除掉不符合认知取向的部分。另外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去探寻我所学的这一类知识的逻辑,并且与已经储备的知识建立起联系。
不管是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还是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我们都可以看到,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基于知识能力之上的,以学习者主动参与为前提,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过程。它的终极目标是要用现有的这些知识去迁移和认知,并在原有的能力的基础上,去实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02
浅层学习也有深度意义
我们再来看浅层学习,它是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浅表的层面,包括简单的提取,简单的记忆,并且是机械的记忆。这种机械记忆在我们从小到大的训练当中有很多,最简单的是去背诵某类东西,比如诗歌、乘法口诀表。这种背诵对个体生命当下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让发音系统感觉到这种琅琅上口的节奏的存在,我一直认为这是口腔系统、发声系统的肌肉游戏。
但是不要小瞧它,它很重要。当一个小孩在语言学习中花大量时间去背诵的时候,他能借助背诵来积累这些内容,它不是单纯作用于脑细胞的。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不仅是单纯的认知系统的学习,还是肌肉的学习。所以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小孩一旦掌握某一门外语或者方言后,他终身不能改变音调。所以不要小瞧浅层学习在机械记忆方面的巨大作用。
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确处于不同的层级,但这种层级的差别并不代表说,深度学习是对的,浅层学习是错的,因为浅层学习是人类最自然的学习策略。

我们再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理解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如果说在深度学习当中,一个人在不断地建构自己和外界知识,那他就是一个开疆拓土的国王,在建构他自己的认知王国和他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在他的世界当中,没有其他人比他更清楚要怎样去建构这个部分。他可能要走万里路,走过很多个村庄,才能去看他能够得到什么。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可以很开心地说——“这就是我的天下”。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像他一样,站在某一个高峰,获得对认知王国一览无余的感受。这是何等的威严,这种感受是人类特别需要的。但是没有人可以一直都是国王,也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国王。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是另外一类事物或人的臣民,并且是非常虔诚、归顺的。
当人们处于这样的臣服、归顺的状态时,不一定是真正忠诚于他的国王。不可否认,他在形式上一定是把自己都放下来的,但放下的不是他的身段、尊严,而是他的无知。对于谁的无知?就是对于在教育实践当中所要承担的使命的无知。
教育在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就被潜在地赋予了这样的使命,一是适应所属群体的生活,去了解他这个群体已经有的成就,二是推进群体生活的发展。
人们没有臣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君王,实际上人们臣服的是他自己的文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同时每一个人又必须都是他所归属的人类文化的臣民,如果不是,他在这个社会就难以立足。
所以也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就是牛顿说的“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家非常清楚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当一个人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领略到了无比壮美河山时,也一定看到了太多的东西,他想做的事别人已经先他而做,而且没有谁可以超出任何一个人去领先,因为所有的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这就是辩证法所说的“螺旋式的上升”。
就此而言,我们再给深度学习一次定位,它实际上是让一个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去追逐他可以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通过浅层学习可以获得间接经验,这两种经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种是可以缺乏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的题目是《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之间的平衡》。

03
我们要在幼教界的“风”中寻求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平衡
对于深度学习的实践,我担心幼儿园会走入一些误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一本绘本《风到哪里去》,我担心的就是“风起风消,风来风去”。

图片上的内容我们都不陌生,每一样课程,我们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花了很大的力气去引进、学习和练习,结果我们却像一棵风中的树,不得安宁。如果我们是树还好,就怕我们是草,在被风刮来刮去的过程当中,只是感觉到我在动着。说实话很多时候,我真的愿意逃离这种方式,我也不知道下一阵风会不会是“有意注意”,或者是“无意注意”?
我其实看到“深度学习”被关注是很欣喜的,因为这不再是原来单纯的课程看课程的时候,我们只是看课程的模块、架构、内容、评估这一系列的东西,并没有看孩子。深度学习是谁在学习?是孩子在学习。所以我欣喜于我们关注到孩子了,关注到孩子的学习了,也有可能会关注到孩子的社会心理需要,关注到教师的社会心理需要。
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这些词汇是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们最基本的的表达。如果是真刮这个风,我仍然会告诉大家,最重要的是平衡。因为“无意注意”跟“有意注意”相比,是同样重要的,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不是用来跟风的,不是用来流行的,教育是源于生命的,它必须回到生命的本身。

这是《风到哪里去》中的一幅画,我和我的孩子都非常喜欢。大家可以看到旁边飞起来的是蒲公英,蒲公英看似无根,总得着床,它的生命才得以继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