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中,我们总是倡导大家不要发脾气,做一个“好好先生”。 但是事实上,每一个不发脾气的人都是成全了他人,委屈了自己。长期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释放,全部都被压抑在心中,这导致他们很容易在以后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应该远离生活中那些从来不发脾气的人。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自己的感受就很容易被忽略,而且对别人付出得越多,期待也越多。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世故的社会中,我们都有被“情商”困惑的时候。从来不发脾气的人被周围的人评价为“情商高”。他们即使很疲惫了,依然会对身边的每个人笑脸相迎,在聚会中也总是热情地和大家打成一片。 为什么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呢?因为我们内心害怕被别人评价为“不合群”的人,害怕被人评价为“情商低”但是情商高从来就不意味着在社交场合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真正的情商高应该是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再考虑别人的感受。抑郁症对人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它不仅伤害大,还不易被察觉和理解。面对微笑抑郁症患者,周围人的第一个疑问就是:“怎么可能?他平常多爱笑呀。”其实,笑不一定代表着快乐愉悦,笑也可以是对愤怒的巨大克制。每一个不发脾气的人的笑容背后都藏着一个充满怒气,委屈无力的灵魂。 临床心理学家Rita Labeaune把微笑抑郁症形容为“在大众面前故意表现得很开心,其实内心却承受着抑郁的症状”。那些一直保持笑容的患者们看起来心情愉悦,但实际上每天都挣扎在低落的情绪中。Rita Labeaune还说,当人们用笑来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时,笑容变成了一种防御机制:笑容再也不是表达愉悦的方法,而是慢慢变成了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面具。微笑待人可以不让他人为自己担心,那些不发脾气的人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给别人添麻烦。 我们习惯用微笑来发射自己“一切都好”的信号时,其实我们的内心深处早已陷入深深的孤独与无助,我们很难接纳真实的自己,接受痛苦的情绪。请远离生活中那些,从来不发脾气的人,因为他们自己活的过于拧巴并且会忍不住地对身边的人好。可是别人很难理解他们那些细心的付出是需要得到一样的回馈的。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就不要轻易走进他们,了解的越多,你就会发现他们越多的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