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乡愁》推荐作品点评||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

 知之知然 2020-05-14

按:

女微群诗学活动,由陈荣华主任,在女一群发起,历时数月,为女子诗学,带了好头,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即将在其他群逐步推行。

本期主题:《舌尖上的乡愁》

本期特邀主持:方 霞   张连玉   胡凤琴

诗 部


主持人:张连玉
收稿小结
201993
今天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一群通过对绝句五十六法第一法的微课学习,各位才女们井然有序完成了主题为"舌尖上的乡愁"的诗词练笔作业。7.30一9.00收稿结束,共收41首。
在41首中有29首入围(红色表示,立意扣题,合律,入韵,语言流畅,没有硬伤。)我们推荐并建议都可全部上刊。
不足之处,
今天有2人复投。三人格式不对,有几位没按微课要求。请以后注意。
推评:张连玉(湖北)

推评1号

山东   钱爱云

舌尖上的乡愁—槐花饼
下放兖州槐树香,清新素雅换银装。
摘来琼玉煎咸饼,却望兖州是故乡。
 
简评:
韵律工稳,措辞优美。全诗一气贯通。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兖州与第一句兖州二字相复,加深情感表达。
本绝句立意清新,选材有别,扣题精准,对具有地方风味的槐花饼几十年不忘。写出了游子心中对第二故乡的怀念,一往深情。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小诗从一小小槐花饼引起对故乡的思念,说明故乡无处不在,点滴相似之处都可产生联想。但感觉承句词句有待斟酌,“银装”和“素雅”意重,而“换”字亦来的无由。结句亦表达的不准确,本就下放在兖州,为什么还“却望”呢?“却道”吧。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转接很漂亮。渗透着一种浓郁的乡思情怀。“摘来琼玉煎咸饼,却望兖州是故乡。”“琼玉”比喻槐花很贴切,写出了槐花的轻灵可爱。这可爱的槐花在“煎咸饼”其作用下安全自然地流淌出 “却望兖州是故乡”结句来。字里行间是一种深深地怀念。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这首小诗,语言流动鲜活,视角独特,构意别具巧思,非常符合老师讲的绝句56法之一。(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作者惜墨如金,每个字都紧扣主题。“下放兖州”与第四句“却望兖州”,遥相呼应!处处体现“舌尖”。一个“香”,一个“咸”,把当时作者“苦中作乐”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者语言灵动鲜活。写出了槐花的“味”香;“形”素雅;“色”银;并涵盖着槐花的“品”,清新,琼玉。区区28个字,在作者的精巧安排下,使得这首小诗意向唯美,诗思流畅,寄意幽深。
 

广东  王敏健
简评:
二个兖州,昔日和今日对应,槐花饼这一美味佳肴勾起青春往事,勾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当年下放之地也是第二故乡,是魂牵梦绕一生的地方。不足是写美味用笔较少,但是瑕不掩瑜。
我是74年的下乡知青,在兖州农村生活一年,没少吃了槐花,榆钱,地瓜,煎饼,一年后招工参加工作,如今想起历历在目。谢谢您对拙作的高评!诚谢啦!
 

山东   曹馨
简评:
这首绝句,前两句,“下放兖州槐树香,清新素雅换银装”,作者开门见山,把下乡时的地点和当地特产只接描述,后两句,“摘来琼玉煎咸饼,却望兖州是故乡”,把作品推向高潮,吃到槐花饼,不禁想起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短短四句,形象已立。托物寄情,令人感动,令人叫绝,是一首有独特魅力的好诗。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简评不当之处,恳请作者老师见谅。向您学习问好!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运用渔洋58法第一法,但有点变化
第一、二句相连;
起句“下放兖州槐树香,突击“香”
承接补充回答:“清新素雅换银装。”突击槐花的“色”
第三句与前一二句相连并递进;
第三句递进:“摘来琼玉煎咸饼,”突出“味美”
第四句与第一、二三句呼应极紧,四句却旋转而下,其中句尾用“却”字,起转折作用。
第四句有二字与第一句二字相复者,但意思不同,前者“兖州”是回忆最先下放的陌生地方,后者“兖州”是下放几年后有了感情把兖州作故乡了。
尾句平地卷起波澜,使诗意焕然一新。令诗中感情推至高潮,道出诗人下放在兖州几年后,对那里纯朴的乡亲们,对那里一山一水,都产生了难已割舍的情怀。此地虽不是生她之地,却也养育着她,也是她的故乡!结尾抒发感情,很具感染力,其散发出的光彩,照亮全篇。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小诗按56法第一法,第一句中兖州两字,在后第四句中重复。第四句开头采用“却”字。第一句就点明槐树花香,第二句写槐花形。两句连接紧密。第三句为第四句蓄势,言摘花做饼,第四句“却望”点明是回忆,扣住“乡愁”的主题。小诗耐读耐品。

 
 
推评: 张连玉(湖北)

推评2号

湖南   禹丽娟

臭豆腐
曾嫌其臭逐风扬,触目黑黄无靓妆。
异地忽逢三两片,却闻其臭胜天香。
 
简评
律韵工稳。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其臭与第一句其臭二字相复。
选材新颖,手法独到,起承句把臭豆腐之特点描写的细腻生动,恰到好处,转句醒目。结句与首句相呼应。阐述了民间美食对人们的诱惑,出彩出奇,回味悠长。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小诗诗意流畅。惟觉表达的不够完美的是首句。嫌其臭应避之才对,如果首句后三是表达如何避之,则整首诗,诗意更流畅。
 

河南   胡凤琴
简评:
这首小诗言简意赅,把臭豆腐的形态、色、味描写的一目了然,引人入胜。一二句描写过去看着臭豆腐黑的、黄的好象腐败变质似的,就没味口,更不喜欢,闻着奇臭扑鼻,特别是臭味逐风飞散、到处迷漫,更是嫌弃。三四句转的自然,在异地偶然品味了三两片臭豆腐,那奇臭之味早已随风飘远,只留下香气,咀嚼外焦里嫩,口感特爽,令人回味,胜似天香。
笔者通过这首诗突出″舌尖上的乡愁″主题,以地方特色小吃,全释了舌尖上的美味"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对家乡的味道融入了浓浓的情感。给人耳目一新,好诗耐品,余味悠长!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由写实自然转到写虚。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描绘事物给人留下想象。小诗正是这样令人回味。
 

湖南   萧凤菊
简评:
此诗起承转合自然明朗,作者深究冯振心先生之绝句第一法要领:第一二句铺陈有序,不即不离,”曾嫌其臭”且无”靓装”,通过视觉和味觉从色香味先抑后扬,欲擒故纵,引发读者的兴趣。众所周知,”臭豆腐”是中国传统小吃,外陋内秀,平中见奇,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令人欲罢不能。特别南方的长沙臭豆腐,鲜美味刻骨铭心。第三句”异地忽逢”紧扣本次主题”舌尖上的乡愁”,巧妙地转为身在异乡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句”却闻其臭胜天香”,利用对比法,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衬托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作者笔法不俗,注意了用词炼意,值得推荐。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这首诗写的幽默而又俏皮,并用对比的方法,一“臭”一“香”写出了“臭豆腐”的特点,闻着臭,吃着香。用词精炼而准确,尤其是,动词用的好“嫌”“扬”“触”“逢”“闻”,这些动词的运用,让这首小诗“立”了起来。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此篇巧妙地采用欲扬故抑手法:
首句抑:原来作者不喜爱家乡的美食:臭豆腐,嫌弃它臭气熏天;
承句继续抑:嫌弃它丑陋不堪的外形;
第三句转扬:“异地忽逢三两片”离开故乡到外地时间久了,就怀念家乡、怀念亲人,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所以在异地见到那曾经令她掩鼻而过的臭豆腐,又是什么样感受呢?此处留下悬念?
结尾却出其不意,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家乡的臭豆腐,让作者想起家乡和亲人,想起养育她的山山水水,无限怀旧,所以:“却闻其臭胜天香。 ”   
古人曰:欲扬先抑是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手,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种思想情感的目的。其中,“扬”是最终目的,“抑”只是一种手段,是为“扬”蓄势待发的。读后颇感有韵味!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绝句起笔点臭豆腐之味,突出“臭”字。第二句写其形。用“无靓装”拟人的手法写形好。第四句,再点“其臭”第一句中的两字。这臭豆腐的特点,突出很足!
只是“乡愁”这点在诗中意味不浓。仅个见。

 
 
推评: 张连玉(湖北)

推评3号

湖北   曾海雁

糖稀情
大麦糖稀别样甜,铁锅土灶火温严。
人非物绝家乡远,却念糖稀卷舌尖。
 
简评:
平仄合律,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糖稀与第一句糖稀二字相复。 
内容切题,选材精妙,起承句阐明糖稀的制作特点。转句枝巧闲熟。启承转合到位。叙写人事沧桑变化和对儿时的怀念。过目难忘。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小诗语言流畅,诗脉清晰。但觉承句有点淡化主题,如果承句对糖稀的美味之处再深化一下,而结句对糖稀的怀念则更有冲击力。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围绕“情”字来写!从“别样甜”和“火温严”中已深深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是诗人曾经历过的,读来已很是亲切。而“人非物绝家乡远,却念糖稀卷舌尖”则进一步将这种情感明朗化,人虽已不在这产糖稀的家乡,家乡人也不再熬这个糖稀,但远远的那个滋味永远留在记忆里。
 

安徽   项琳
简评:
这首绝句选材特别,以糖稀作为选材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作者手法老道,描写细腻,接地气,有生活,感动人。起句自然,承句有力,转句顺遂,合句精妙。尤其是“卷舌尖”三字活灵活现,形象生动,让人如临诗境,似嚼糖稀,味觉甜爽,久久沉迷诗意之中,不忍离开。佳作!学习、欣赏、摩拜中。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这首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家乡的味道;一个“远”字,道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却念糖稀卷舌尖”,写出了童趣,一个“卷”字生动形象,也落脚到题目“糖稀情”。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运用渔洋手法56法第一法
启承两句写过去前后紧紧相连:“大麦糖稀别样甜,铁锅土灶火温严”
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人非物绝家乡远”说如今已经没有糖稀美食了。意在宕开一笔过去与现在对比。
四句回答第三句出其意外:“却念糖稀卷舌尖。”句首并多用“却”字起再转作用!
第四句有二字与第二句相复者,重复“糖稀”两字”但是此“糖稀”非彼“糖稀”第一句是一个儿时“糖稀,”一个是此刻作者幻想的“糖稀”
第四句要和第一、二句呼应:“却念糖稀”此句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于是卷起舌尖在回忆它的甜蜜!想“糖稀”其实是想念家乡!一个卷舌尖,动作描写细腻传神!尾句很有童趣和情趣!也点题!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糖稀,很明显是孩子们的所爱。
一二句紧扣糖稀的制作过程,铁锅慢火的制出。第三句言现在已离开家乡,却还在回味。“卷舌尖”,让读者和诗人一起味那甜味。主题紧扣,“舌尖上的乡愁”跃然纸上。
 
 

推评: 张连玉(湖北)

推评4号

陕西   王玲泉

舌尖上的乡愁
咸阳扯面筋光软,臊子鲜香辣蕾喉。
纵有山肴和海错,却无扯面惹乡愁。
 
简评:
平仄合律,押韵。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扯面与第一句扯面二字相复。 
紧扣主题,将扯面叙述的清新自然,简练传神,委婉含蓄、充满诱惑,纵然山珍海味,却没有家乡的味道,细微处见深情。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诗意脉络清晰,但觉有的词语用的较生硬,缺乏美感。如“筋光软”“辣蕾喉”。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诗人发出的是一种心底的感叹。是啊,如今是有得吃,什么山珍海味、名珍贵肴都见过,也都尝过,但却还是忘不了家乡的那“扯面”的味儿。这景色舌尖上的乡愁!主题很贴切。
 

安徽   项琳
简评:
虽未吃过咸阳扯面,却从诗中感悟到了咸阳扯面的劲道、软滑、柔糯以及鲜香辛辣之美味。让人不觉间口生津液,味蕾大开,心心念念欲尝扯面。就这样一碗平平常常的扯面,虽赶不上山珍海味名贵,却比这山珍海味更能勾起游子离人的思乡情愫。因为这扯面是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记忆的味道,无与能比,无可替代。
作者笔力雄厚,驾轻就熟,开篇两句平铺直叙,却恰到好处的把扯面的质感、味道精准的描写了出来,三四句采用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牵惹乡愁扯面的神采和风味。小诗隽永,寓意深远。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我便闻到臊子香面的味道。扯面,是臊子面的做法;臊子面的特点“鲜香辣”;正是这些独特的做法和味道,堪比山肴和海错;才惹出了“乡愁”!这首诗写法独特,“纵有”和“却无”两句,急转直下,让读者在对比中,对臊子面产生极大兴趣。“乡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运用渔洋绝句56法 第1法:
首句交代家乡美食:
承句补充:一二句联系紧
转折处: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
第三句用的后退假设句“纵有山肴和海错”意在为结尾作铺垫;
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转折:结尾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却无扯面惹乡愁”而句首并多用“却”字,起转折作用!
第四句有二字“扯面”与第一句二字相复者,但意思不同。首句扯面:儿时吃的扯面筋光软,臊子鲜香辣蕾喉,尾句“扯面”是没看见扯面?于是让人多了怅然若失的乡愁!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这首诗也是很扣主题,扯面虽然没有吃过,但随着读者的臊子香味和那麻辣的描写,如在目前。生动形象。

 

推评: 张连玉(湖北)

推评5号

山东   张桂芹

家乡的榆树叶
儿时榆叶窝头饭,为度荒年饱肚肠。
今又偶尝乡味道,却望榆叶别充粮。
 
简评:
律韵工整,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榆叶与第一句榆叶二字相复。
以回忆为主线,今昔对比,却意有不同,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体化,形象鲜明生动。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诗意流畅,通过榆叶饭引起乡愁,更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不要忘记过去的饥荒年代,也不希望再有饥荒发生。诗小意大。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对比的写法很深刻的表达出两种心态!儿时能“饱肚肠”的榆树叶,今日“偶尝”清晰的体会出昔日生活的艰苦,也从侧面表达出今日生活的美好。有一气呵成之美。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榆叶的味道,大家都尝过,没有必要点出来;“度荒年”把我们的思路带到过去灾年;“今又”表示转折,“尝味道”和“饱肚肠”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字转得好,“别充粮”,作者希望,过去野菜度日,现在野味尝鲜!主题鲜明,传播正能量!
 
 
山东   钱爱云
简评:
这首小诗采用了回忆对比,紧扣主题,立意鲜明。开句“儿时榆叶窝头饭,为度荒年饱肚肠”作者回忆小时候,正赶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灾荒之年,国家困难时期,以野菜、树叶、粗粮,窝头充饥,来填饱肚子。接下来三、四句,“今又偶尝乡味道,却望榆叶别充粮。
”如今的菜篮子,米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我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对过去的粗茶淡饭,野菜树叶偶尔品尝,不再是主食,成了挥之不去舌尖上的乡愁。
纵观全诗,主题鲜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语言灵动,堪称佳作。希望作者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绝句56法第一法
首句先写过去,那三年自然灾害时候吃不饱,,承句紧承上补充“用榆叶充饥,一,二句相连。
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转折写现在:
“今又偶尝乡味道”意在对比。
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第四句转折“却望榆叶别充粮””句首并多用“却”字作转折,表面今天物质很丰富,同样吃榆叶是尝鲜换换胃口,同时也提醒下代人不忘过去!
第四句有二字与第一句相复字“榆叶”但是意思不同:通过两次吃榆叶,现在再吃“榆叶”尝鲜,目地通过吃“榆叶”是回忆儿时吃“榆叶”的苦,教育孩子们要加倍珍惜今天幸福甜蜜的生活,爱惜粮食,感恩党和政府!此篇立意不错!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跟着读者的描写,看到儿时的榆钱树曾是充饥的主粮,而今再尝榆钱叶,都只是偶尝的点缀。扣紧主题“舌尖上的乡愁”。突现如今生活的幸福和不缺吃食的满足。

 
 
推评: 张连玉(湖北)

推评6号

安徽   陈友云

舌尖上的乡愁
儿时鱼鳖满河塘,野味餐餐有得尝。
今日山村成示范,却无鱼鳖水中藏。
 
简评:
平仄合,韵律工,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第四句用一却字,并有鱼鳖与第一句鱼鳖二字相复。
起承转合到位。通过对家乡儿时的怀念,反映出现代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这样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更富有感染力。
推评!
 

安徽   盛薇含
简评:
小诗虽小,却反映了大问题,即环境污染。社会进步了,家乡的各方面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环境的污染也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鱼鳖在水中都无法生存了。
 

安徽   程源红
简评:
小诗行文流畅,转接自然。用真切而朴实的话语描绘出一种今夕变化。
 

湖南   萧凤菊
简评:
这首美绝掌握冯振先生绝句妙法之第一法精髓,运笔清新灵动,每一句诗语给人一幅画卷,作者通过鱼鳖说事,利用”儿时”和”今日”今夕对比法,反衬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表现了忧患意识,表达家国情怀。值得推赏。
 
 
山东   李九香
简评:
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就是环境污染!作者从舌尖上,看到大背景,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儿时鱼鳖满河塘,野味餐餐有得尝。”作者以欢快的笔调,叙述儿时荷塘的情景,和人们对野味的青睐。从中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清新;“今日山村成示范”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天的情景。“示范”具有讽刺意义!“却无鱼鳖水中藏”这一句,用“却”急转;“无”和前面的“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题,“舌尖的乡愁”。这首小诗构思奇巧,笔法娴熟,足见笔力!
 

山东   臧永华
简评:
此七绝紧扣主题,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句相复,而句首有用“却”字。符合【七言绝句】56法 第1法之特点。
字面通俗易懂,内容也非常的耐人寻味。
如果在符合作业要求的基础上再精炼典雅一点,那就更棒了。
 

湖北   邓国琴
简评:
运用渔阳绝句56法第一法
起句写过去鱼鳖满塘,第一、二句相连紧紧承上:有原生态野味吃!
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
转折写现在:虽然村里富了,
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四句转折结尾用“却”字以再转:却没有野味鱼鳖,因为都是人工喂养的!
第四句与第一句重复“鱼鳖”但是意义不同!前者是野生的“鱼鳖”,后面“鱼鳖”是人工繁殖养出来!意在提醒人们过度捕捞,造成一些食物链断了,生态不平衡;不要排放污水,也别乱开发填塘填湖填海,建高楼,让野生鱼鳖都绝灭了!此篇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政府重视,此篇立意不俗!
 

湖北   徐娅玲
简评:
这首诗很有现实意义。以前的儿时鱼鳖满塘,到如今的无鱼鳖。说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严重问题。最妙地是第三句,今日山村成了示范村,而却无鱼鳖,可见生态的破坏到了令人警惕的地步了。

词 部


主持人:方霞
小结:
上周六完成了一周词微课与评论!
共收词作35首。其本合格32首,推评5首。收到八人评论二十五篇。

词可达意、可融情,故能融动人心的就是好词!本期无论是小令还是评论,都很精彩。谢谢各位老师的辛勤奉献!
祝各位老师国庆快乐!再创佳绩!

推评五首小令:

1. 王维娜   吉林

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2. 方怡香   湖南

忆江南·乡味
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回味盼还乡。
 

3. 李九香   山东

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注:涎,这里是名词动用化,意思是“流涎”。
 

4. 庞岳旭   湖南

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注:刀豆花,家乡小吃。将嫩绿的刀豆摘下,经过切花,清洗,浸泡,糖腌,日晒,染色等多种工序,最后成了红亮甜蜜的刀豆花。原来全是手工制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了。

 

5. 王敏健   广东

忆江南·苏州酱汁肉
红米汁,焖煮肉酥香。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能不忆家乡?
 


点评人:程源红(安徽)
 
1.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简评:
描绘小根蒜的图景画面很有技巧。词人抓住特征运用拟人、比喻、联想等手法进行形象描摹,由远及近地娓娓到来,给人留下亲切印象。尤其“山野一丛丛”很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清新自然,乡思之感油然而生;乡思之情深沉浓郁。欣赏精彩好词。
 

2.忆江南·乡味
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回味盼还乡。
简评:
什么最能打动人?情感。词人一入题便是情意绵长。一句“潇湘好,美食最牵腸”把人带入遥远乡村的风味之中。接着一组漂亮的对句“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正是形色味的具体描绘。画面感极强。最后“回味盼还乡”情感宣泄的淋漓尽致。
 

3.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画面感极强!一“蘸”一“穿”是其制作过程,形象可观可感。接着便是一个肩扛糖葫芦的人,身后拥着一群馋涎欲滴的稚童这样一幅饶有生趣的画面。欣赏词人很会捕捉生活,选择人人都熟悉的“冰糖葫芦”入题。清新不雕琢显得淳朴自然又明白晓畅。乡思情感很浓。
 

4.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简评:
初读,以为写的是一种花。细读,感觉出作者的乡思深情。尤其是一段详情注解,让人感到这真得是一种传统小吃。首起“园中蔓,缀荚似刀弯”写出了其生长情况;接着“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是进一步写其长势和吃法吧?尾句“犹记幼时欢!”表达自己浓浓的记忆。情感由此而生。感谢作者让我们了解到有这么一种传统小吃。不知味道如何?
 

5.忆江南·苏州酱汁肉
红米汁,焖煮肉酥香。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能不忆家乡?
简评:
首起还未品尝,那“红米汁,焖煮肉酥香”便把人带入美美的佳肴氛围中,描绘生动而有情趣。接着 “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一组对仗跨度好大,上联“·····鲜啧啧”是味美;下联“·····路茫茫”是愁绪。可能作者正在怀念遥远的家乡吧。尾句“能不忆家乡?”正是表达了这种情感。
 

点评人:李九香(山东)

1.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简评:
这首词,语言平实,但内涵丰盈。结构精巧,突出主题。开首一句点题。“乡愁忆”,把读者一下子引入词中。“浅绿俏春风”写出了“小根蒜”颜色和特性;“小根蒜”一般在春天种植。下面的对仗句式,点出来“小根蒜”“形”和“味”;把“小根蒜”,像蒜又像葱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两个比喻,生动活泼,并让人回味无穷。最后一句“山野一丛丛。”进一步点明主题,与开头遥相呼应。
这首词,对仗工稳,比喻恰当,用词精准,实属佳作!
 

2.忆江南·乡味
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回味盼还乡。
简评:
这首词很有味道!首先题目起得好,“乡味”。正是这“乡味”,才让作者情牵梦绕。“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这一句,点明了家乡的所在地,“牵肠”一词,用的好,既能点明作者对家乡的情愫,又能引起下文。紧接着一句对偶,辣子桂鱼的“色”“味”“鲜”,不但给人视觉和味觉享受,还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带有浪漫的色彩!“回味盼还乡”最后一句点明主题!一缕情思油然而生!
 

3.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简评:
“刀豆花”我闻所未闻,但是,读罢这首词,我都垂涎欲滴了!是这首词的魅力感染了我。
作者先从刀豆的蔓和荚写起,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似刀弯”比喻恰当,把刀豆的“形”很自然地表露出来。接下来是精彩的对仗,把刀豆花描绘的色彩艳丽,制作精细,都呈现在读者面前。“露点”和“风酥”两个动词性的词组,表现其制作精美;“青藤”“红果”用色彩表现刀豆花的清新,鲜美;“彩线”“琼盘”衬托刀豆花的高贵。最后“犹记幼时欢”点题,表现作者的乡情!
这首词的亮点是对仗句,紧紧抓住刀豆花的特色,生动自然,活泼有趣!
 

4.忆江南·苏州酱汁肉
红米汁,焖煮肉酥香。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能不忆家乡?
简评:
这首词从“酱汁肉”制作写起,“红米汁,焖煮肉酥香”。“焖煮”写出“酱汁肉”制作方法;“酥香”也是“焖煮”的效果;接下来的对仗句,看似两不相干,但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作者在结构方面的巧妙之处,正式因为“酱汁肉”的“甘、咸、鲜”,才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倚栏吴郡路茫茫”“吴郡”现在的江苏,“路茫茫”,表达作者对家乡的向往!“能不忆家乡?”这句反诘句式,进一步强化主体,舌尖的乡愁。
这首词,结构巧妙,用词讲究,主题突出,很有味道!
 

点评人:钱爱云(山东)

1.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这首小令文笔娴熟,遣词凝练,回味无穷。让人又回到了童年时代,食品单一的困难时期,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吃到的。开句“冰糖蘸,竹子做签穿。”交代了冰糖葫芦的做法,将山楂洗干凈,用竹签串起来。蘸上冰糖汁,红彤亮泽的冰糖葫芦,酸里裹着甜的回忆,十分诱人。接下来,三,四句采取对仗的描写“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让我想起了那年月,满街糖葫芦的叫卖声,吸引不少孩童馋涎欲滴,也只能是眼巴巴的看看,囊中羞涩。童年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整篇构思灵动,对仗工稳,主题鲜明,蕴意俱佳,回味悠长。
 
 
点评人:王敏健(广东)

1.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该词的特点是以白描为主,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用语准确,比喻生动贴切。第一第二句是写形,八个字就在读者眼前出现冰糖葫芦的形象。七字句对仗工整,上联是写卖冰糖葫芦的人和动作,下联描写了一群孩子淌着口水跟在后面,好精彩的一个蒙太奇特写镜头!结句很自然的归到乡愁这个虚的概念。一首小令,将美味和乡愁有机融合在一起,虚中有实,实中融虚。
 

点评人:曹馨(山东)

1.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这首词,作者先声夺人,“冰糖蘸,竹子做签穿”。立意明确,白话入词,高度凝炼。“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一副巧对更是妙不可言。结句紧扣主题,语短意长,余味无穷,真的令人久久难忘。高赞!
 
 
点评人:盛薇含(安徽)

1.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简评:
不起眼的小根蒜,确是味不逊葱,甚至更有一种风味。确有忆起的可能。
 

2.忆江南·乡味
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回味盼还乡。
简评:
小词语言流畅,对仗工整。湖南的辣子的确是最引人注目的,而桂鱼也确鲜嫩可口,令人向往。
 

3.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取材很典型,冰糖葫芦的确是孩子们的最爱。但“童稚”的意思是“稚气;幼稚”和稚童并非是一个意思,所以“一群童稚口中涎”句有待商榷。
 

4.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简评:
特色的东西最让人难忘,尤其是现在很少见了的东西更令人怀念。
 

5.忆江南·苏州酱汁肉
红米汁,焖煮肉酥香。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能不忆家乡?
简评:
家乡这么好吃的东西怎能不想?
 
 
点评人:张连玉(湖北)

1.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简析;
本词生动形象"乡愁忆,浅绿俏春风。"作者点出野蔬生长地点与季节。通过对"形"与"味"的回忆。"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无论"汤""饼”。都会味鲜可口,让人难忘。作者说的是这不起眼的小根蒜,实际表达的是浓浓的思情怀。
 

3.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作者选材精巧,抓住了冰糖葫芦为题才,展現了儿时一群小伙伴随着冰糖葫芦的满街跑的场景。以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色调风趣柔和,画面感强。虽隔几十年,但犹如昨天。
 

4.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简析;
作者描写生动形象传神,比兴贴切,清新脱俗,朗朗上口,应用了一具体的修辞方法展示对家乡美味记忆与怀想。
 
 
点评人:邓国琴(绿绮)湖北

1.忆江南·小根蒜
乡愁忆,浅绿俏春风。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山野一丛丛。
简评:
此作语言明快简洁。意象美好!
首句点题:“乡愁”,一个“忆”字引领全篇,承句“绿俏春风”婉转用意象点明吃(小葱蒜)时令在春天,颜色浅绿;再两句对仗工整地写小根蒜外形和妙用:“抱叶连须形似蒜,煲汤卷饼味如葱”。最后照应开头以景语收尾,显得意味深长,易激起读者对儿时清贫,简单,快乐,美好生活的回忆!
 

2.忆江南·乡味
潇湘好,美食最牵腸。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回味盼还乡。
简评:
开篇“潇湘好”点明小吃所在的地方,并总地赞美;次句“美食最牵腸”回答首句。再后两句都是照应开头语分写:“辣子通红颜色正,桂鱼鲜嫩梦思长。”从乡味调料的颜色:红色,桂鱼质地口感,鲜、嫩,几方面夸乡味好。最后结尾再次照应开头,再次点主题发感慨:盼还乡。具有一定感染力!
 

3.忆江南·冰糖葫芦
冰糖蘸,竹子做签穿。数串葫芦肩上抗,一群童稚口中涎。难忘那些年。
简评:
冰糖葫芦是北方小吃,我是南方人,只在电影里看得多,今天诗人用白描手法简洁勾画出了葫芦串:冰糖熬制糖稀汁裹在青果外面,最后用竹签串起来,多串插在草垛子上。再勾画了卖葫芦串的小商贩扛在肩,走大街穿小巷大声吆喝着。最后重点突出地勾画出孩子们跟后面追赶着,流着口水。
寥寥几个字把嘴馋的孩子可爱的形象,生动再现出来,结尾话外音用旁白抒发情感:“难忘那些年”……小令似一幅白描画,又似一儿童微型动画片……看后易引起读者怀旧和共鸣。
 

4.忆江南·刀豆花
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风酥红果摆琼盘。犹记幼时欢!
简评:
(腌制前)描写新鲜的刀豆的形象和颜色很全面细致,如“园中蔓,缀荚似刀弯。露点青藤披彩线”突出青色的藤,彩色的细蔓,刀豆弯刀似的形状。
(糖腌制后)外形变成“风酥红果摆琼盘”突出红色。结尾把孩儿对这美食喜爱一言概阔出来了。 语言优美,意象美,如:风酥,琼盘,青藤,彩线,刀弯,缀荚。读小令,让读者想象出刀豆花真可谓赏心又悦目,设色又鲜明,字字玑珠且生香。
瑕疵处:蔓和弯撞韵了。红果的“果”表达不够准确。
 

5.忆江南·苏州酱汁肉
红米汁,焖煮肉酥香。入口甘咸鲜啧啧,倚栏吴郡路茫茫。能不忆家乡?
简评:
开头直接写美食酱肉汁的色:红色;味,甘咸;口感,酥软;鲜啧啧,以写声传神。有因就有果,再顺势再说美食将成年的吴君迷念得出门找不到北了,也就不奇怪了!虽然有些夸张,但这样通过描写个人心理活动来表达吴君对家乡的眷恋,总比空洞感口号生动具体些。特别以结尾由前面铺垫到此,表现吴君恋家乡美食,也想亲人,很自然地提升了主题!反问句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

曲 部


主持人:胡凤琴
散曲小结:
本期散曲曲课所录大部分作品很好,很难取舍,因数量限制,选择几位比较有特点的作品。为各位练曲的老师点赞!
个别对仗有些不工,但散曲也是建议性对仗,并非强制性对仗。所以选择特色突出作品推出。

点评人:李九香(山东) 


1、安徽   盛薇含

【仙侣·后庭花】霸王酥
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
评:
此曲语言灵动,比喻恰当,突出主题。开首两句对仗,点出了“霸王酥”的“形”和“味”。“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形象生动,直截了当赞美,但并不感到突兀,顺畅自然。“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写出了“霸王酥”的特色。“粉粉碎”是写“酥”;“捏”字用字准确,这一动词的运用,把“霸王酥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轻”作为“捏”的状语,说明“捏”的程度;只是“轻轻一捏”,更突出了“酥”。最后“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从作者的感受中,画龙点睛,突出了“舌尖上的乡愁”,也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缕缕情思。此曲,构思精巧,用词考究,修辞方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当选好曲。 


2、广东   王敏健

【仙吕·后庭花】太湖莼菜羹
珍鲜莼菜羹,滑香嫩叶清。汤色沧浪映,舌尖美味萦。太湖晴,眼前似见,莼鲈伴季鹰。
简评
此曲笔触清晰,想象丰富,紧扣主题。虽然没有尝过美味佳羹,从曲中似乎闻到的“羹”的“香”,尝到了其“鲜”,感到了其“滑”;“汤色沧浪映,舌尖美味萦。”这里,作者通过视觉和味觉,突出“舌尖上的乡愁”,这一主题;值得一提的是:前四句均为对仗,语言整齐而有力,彰显作者的笔力!最后作者的一幅画面,让读者眼前一亮,“莼鲈伴季鹰。”用典不露痕迹。《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后来被传为佳话,演变成"莼鲈之思"。作者的这一设计,巧妙地突出了“思乡”的主题。可谓神来一笔!


 3、湖北   徐娅玲

【仙吕·后庭花】面窝
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
简评:
此曲从看到“面窝”开始写起,然后有些气味道,“入口焦酥脆”写出了其特色。“早餐用棍搓”,一个“搓”,给人以新鲜感。也写出了“面窝”的与众不同;最后,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馋涎成河”不免让人感到太夸张,但一个“梦”字,就变得非常有趣,让人感到虚无缥缈,而“成河”也就顺理成章了!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技巧的能力非同一般! 


4、美国  许佩珍

【仙吕·后庭花】舌尖上的乡愁
佳节夜未销,异乡月已高,曾记儿时味,偏思去日糕。解千交,魂牵梦绕,唯将李杜邀。
简评:
作者从眼前的节日写起,自然引起“儿时味”,入题自然。“偏思去日糕”引出主角。我的理解“糕”是月饼, 这与“佳节”相匹配。但是应该注明,以免引起异议。“解千交,魂牵梦绕,唯将李杜邀。”这里的“解千交”,我理解为“解千愁”,作者在“魂牵梦绕”中,与李杜交流;大胆想象,让这首曲活了起来!建议:有些是地方语言,应该加以注明,以便理解!


 5、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这首曲写的活泼有趣,读罢此曲,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童年;过去儿童的食品非常贫乏,“爆米花”不但便宜,还能享受“爆花”的快乐。作者在选材上就占了先机。“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通过两种颜色的对比,给人以直观的印象。“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一个“惊”字,写出童趣,随着一声“惊天响”,孩子们手捂耳朵,笑着跑开,我们仿佛看到那种欢快的场面!“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珍珠”的比喻,十分贴切,白色的珍珠都进了口袋。甘甜的味道,点题--舌尖上的乡愁!此曲结构紧凑,流利顺畅,很有曲味! 


 6、湖北   张连玉

【仙吕·后庭花】苕的味道
清香爽口浓,绵甜品味宗。莫向村田忆。 常思盘碗丰。大湾东,偶闻喊卖,怎同故里风。
简评:
“烤地瓜”也是我们的济南的特产,并不陌生。此曲从味道写起,“清香爽口浓,绵甜品味宗。”“清香”“绵甜”用词准确,这是正宗的味道;紧接着是回忆,“莫向村田忆。常思盘碗丰。”体现出田园生活的清爽。“偶闻喊卖,怎同故里风”作者又把时空移到了今天,并用对比的方法,写出故乡的与众不同,巧妙地表达思乡的感情!此曲在结构虽然有时间转移,但仍然行如流水,自然顺畅,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点评人:张连玉(湖北)

 1、安徽 盛薇含

【仙侣·后庭花】霸王酥
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
简评:
选材合乎乡愁,意境扣题,语言流畅。对仗工稳。一听《霸王酥》,就想品尝。据说原名《蛤蟆酥》,一老翁将此酥献给项羽,项羽手捏即碎,连赞"脆酥!脆酥!"自此,蛤蟆酥易名"霸王酥"。传到各地。在加上在外表上形象比喻,形如令牌,清香超五月槐花。给人印象深刻。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作者回忆在家乡吃到的风味总牵着自已浓浓的思乡情怀。让人久久回味。 


2、广东  王敏健

【仙吕·后庭花】太湖莼菜
珍鲜莼菜羹,滑香嫩叶清。汤色沧浪映,舌尖美味萦。太湖晴,眼前似见,莼鲈伴季鹰。
简评:
选材特色,对仗工,将色香汤鲜作重点描述。充满诱惑。从1一2两句可读出。"汤色沧浪映,舌尖美味萦。句中″看出这碗鲜蔬,充满自然的本色。杭州的西湖和雷波县的马湖,湖北省利川市和重庆石柱县黄水镇等地生产的莼菜闻名于世。采其尚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是一种地方名菜,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就是指的这个菜,亦可作药用。这碗羹,对作者情深意真。"太湖晴,眼前似见,莼鲈伴季鹰"。常常浮现在眼前的美味佳肴,是不尽的对家乡的怀念与浓浓的乡愁。


3、湖北   徐娅玲

【仙吕·后庭花】面窝
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
简评:
语言流畅,一气呵成。面窝从回忆开始,入口焦酥脆,为什么这么好吃呢?将面窝的全部制作过程以曲的语言表达。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引用一种夸张手法。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美国   许佩珍

【仙吕·后庭花】舌尖上的乡愁
佳节夜未销,异乡月已高,曾记儿时味,偏思去日糕。解千交,魂牵梦绕,唯将李杜邀。
简评:
作者在异国他乡,每每望见圆月高高升起,思乡之情便尤然而生。故乡的特色羔点,是儿时的风味,是老家的特产。家乡是生养自已的地方,是魂牵梦饶的地方。是浓浓的乡愁。望月怀乡,见物思远。特别是祖国的传统美食传统文化,在心中萦饶而挥之不去的爱国怀。使这首曲有了根。


5、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本曲一出,当时就感到一惊,这个题材选的太好了。作者开门見山。言简意赅,道出爆米花的制作过程。"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特别引人注目。构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再看"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真是形象有趣,让人马上就想起儿时拿过装有糯米的盆,去排长长的隊,听到惊天一响时,巳早早以双手紧紧捂上耳朵,那种喜笑颜开时的情景。尤其看到满盆珍珠般米泡时的喜悦。致今难忘。一如作者描述。"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以有限的曲语。表达了几十年的相思之情。由于新科枝的发展,现很少見到路边有这种爆米花炸弹炉了。只能成为浓浓的相思。本曲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美曲接地气,有人气,让人回想久远,余味无穷。值得学习借鉴!

        


点评人:盛薇含(安徽)

 1、湖北   徐娅玲

【仙吕·后庭花】面窝
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
简评:
此曲语言流畅,通俗,描写细腻。结“馋见流梦河”和整首曲又点不谐调,因前面是说面窝作早餐,所以梦来的无来由。


2、美国   许佩珍

【仙吕·后庭花】舌尖上的乡愁
佳节夜未销,异乡月已高,曾记儿时味,偏思去日糕。解千交,魂牵梦绕,唯将李杜邀。
简评:
此曲语言流畅,通俗,对仗工整。但觉结“唯将李杜邀”来的有点突兀。


3、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此曲语言流畅,通俗,对仗工,曲脉顺畅。赞!   

        


点评人:徐娅玲(湖北)

 1、安徽   盛薇含

【仙侣·后庭花】霸王酥
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
简评:
这首曲紧扣主题“舌尖上的乡愁”,写出地方名点《霸王酥》的形、味之特点。结尾句以“总牵情满怀”抒回味之情。曲的一二句,写形与香,还能按此曲对仗的要领,一令牌和五月槐,形象画出形与味的特色。后两句“纷纷碎”对“慢慢来”通俗言明吃酥方法。另外作者掌握曲谱很熟练,平仄和韵,用字精当。


 2、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此曲前四句对仗工整。“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黑与红,反义词写出爆米花时的情景。最喜欢的是最后三句。爆出米花如“珍珠”,比喻太形象。“甘甜满口酥”。这句带给我们的回味无穷。也暗点主题“舌尖上的乡愁”。 


3、湖北   张连玉

【仙吕·后庭花】苕的味道
清香爽口浓,绵甜品味宗。莫向村田忆。 常思盘碗丰。大湾东,偶闻喊卖,怎同故里风。
简评:
作品一开头就写得让人垂涎:“清香爽口绵甜,”那烤红薯老远的香气扑面而来。后两句写红苕虽产自田间地头,却只能在餐桌上享用。两句反对,符合曲作要求。结尾,写现今听到的叫卖声,却再难找到故乡的味道了。紧扣主题而发。
对曲,我是初学者,很难点评到位,不到之处,请作者们多包涵。

        


点评人:程源红(安徽)

 1、安徽   盛薇含

【仙侣·后庭花】霸王酥
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
简评:
起句“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一组漂亮的对仗很少匠心独具。对仗是用比喻的形式,不仅融入视觉,还有嗅觉。接着写触觉“轻捏纷纷碎” ,使得画面感很强。“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乡思的情感倍出。小曲声情并茂,合韵合律,写的曲折生动,有很强的形象感,得确很美。


2、广东   王敏健

【仙吕·后庭花】太湖莼菜羹
珍鲜莼菜羹,滑香嫩叶清。汤色沧浪映,舌尖美味萦。太湖晴,眼前似见,莼鲈伴季鹰。
简评:
前四句注重对仗,形色味俱全的描绘,且在描绘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就像一首小五绝让人回味。读来也是朗朗爽口!后三句“太湖晴,眼前似见,莼鲈伴季鹰”进一步表达情感,似乎在怀念,在遐想,一种“乡愁”的滋味深深可见。


3、湖北   徐娅玲

【仙吕·后庭花】面窝
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
简评:
“情”字深浓。回忆美味,首屈一指的是那“面窝”。接着介绍其外形和做法及制作的过程,一种动感十足。“馋涎流梦河”让人回味。小曲合韵合律,面窝是一种小吃,其实那就是一种情感,一种乡愁。


4、美国   许佩珍

【仙吕·后庭花】舌尖上的乡愁
佳节夜未销,异乡月已高,曾记儿时味,偏思去日糕。解千交,魂牵梦绕,唯将李杜邀。
简评:
前两句写思乡,由思乡、由回味导入一种小吃“偏思去日糕”。一个“解千交”深沉含蓄,“魂牵梦绕”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唯将李杜邀”写的妙!小曲运用联想、许是相应的手法写的惟妙惟肖!合韵,但第二字“节”出应平。而“节”字数仄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入声作上声。


5、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很形象,似乎如在眼前。很流畅,读来朗朗爽口!前四句对仗灵动!倍感亲切!接着写这种小吃的影响力,“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乡愁”的滋味可触可摸。合韵,但“黑”处应是平声。中原音韵中只在“齐微”部里找到黑字,它是入声作上声,但按照曲谱此处应为平。有点不理解,这是这么回事?


6、湖北   张连玉

【仙吕·后庭花】苕的味道
清香爽口浓,绵甜品味宗。莫向村田忆。 常思盘碗丰。大湾东,偶闻喊卖,怎同故里风。
简评:
前四句朗朗上口,“苕”特点呼之欲出。一“浓”一“宗”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其实那是一种甜甜的回忆!“莫向村田忆。常思盘碗丰”把这种回忆引向曲折,引向深处。末三句“大湾东,偶闻喊卖,怎同故里风。”此情此景,记忆幽深,乡思的情感浓郁。

        


点评人:臧永华(山东)

 1、安徽   盛薇含

【仙侣·后庭花】霸王酥
形如一令牌,香超五月槐。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倚楼台,家山风味,总牵情满怀。
简评:
此曲紧扣主题,?写一家乡风味小吃《霸王酥》,用词形象,对仗工稳,雅俗共赏,“轻捏纷纷碎,当尝慢慢来”,品此句,真有要品尝此小吃的欲望,有一袭香酥入口来的感觉。扣题得味好曲也。

        


点评人:钱爱云(山东)

1、湖北   徐娅玲

【仙吕·后庭花】面窝
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豆先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
简评:
起句“闻香回忆多,米浆炸面窝,入口香酥脆,早餐用棍搓“。由“闻香”引发思绪,回忆家乡那舌尖上的特色小吃,用米浆炸制的面窝。“入口焦酥脆,早餐用棍搓”。香酥焦脆,那地道的口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人们早餐的首选。接下来,“豆浆磨,舌尖细味,馋涎流梦河”介绍了面窝的制作工艺,让人们对面窝有一种浓浓的情素,一种割舍不下的乡愁。本曲文笔传情,语言灵动,主题鲜明,真挚流畅,意境出新,结句回味悠长。
 

 2、河南   胡凤琴

【仙吕·后庭花】又见炸米花(新韵)
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
简评:
看到这个题目“又见炸米花”,很熟悉的场景和味道浮现在眼前,“黝黑炸弹炉,赤红火焰足。爆米惊天响,澎花馥郁殊"引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历历在目。“炸弹炉”,比喻贴切,突出主题。一碗米,炸一盆爆米花。那爆炸声,震耳欲聋。“数珍珠,儿时最爱,甘甜满口酥”。真的是香甜满口,小时候的记忆挥之不去,成了永远的乡愁,延续了几十年的工艺,这种炸弹炉几乎要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设备。此曲构思巧妙,语言灵动,对仗工稳,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回 放

叶嘉莹   陈文玲   胡   宁   张梅琴   王海娜   王婉丽

吴兰卿   甄秀荣   张晓虹   李蕴珠   王敏健   罗建平

马文斐   张   伦   董万英   胥春丽   许建荣   张素梅

郭顺敏   刘秀梅   王明侠   孙春艳   杨   冰   郭秀珍

卢玉莲   彭荔卡   程源红   崔   鲲   李向青   李春楼

刘蕴之   黄希彬   赵喜丽   李   桥   余   新   于   娟

董瑞霞   戴晓翠   李雪莹   于艳萍   刘卉娟   李致音

方   霞   金雅茹   马星慧   包美荣   王步琴   方移香

禹丽娟   王   勤   高景芳   李   红   李晓岚   丁丽萍

刘业玲   蒋军燕   苏小菊   汤宪华   宁淑珍   胡   宁

何晓雯   张秀娟   范安萍   乔建荣   萧凤菊   韩淑静

李   青   张瑞仙   段智慧   王明兰   王   静   范旭梅

郎   英   翁艳艳   王梦瑶   李艳芳   陈景丽   李小英

南惠萍   何   莉   唐   群   谢泽芹   刘琴琴   汤凤英

崔杏花   王小燕   李双霞   胡亦文   张小红   孙   洁

徐素芳   蒋淑玉   孔祥珍   徐于斌   马龙飞   许佩珍

王井珍   李红云   陈桂枝   马晓凤   单继芳   陈   芳

山桂荣   陈嫩英   刘筱倩   王   越   杨素习   杨国欣

朱秀琴   封明珍   杨秀兰   曹义兰   张建兰   史凤颖

李绍萍   吕素玲   田翠玲   张立辉   付顺兰   黄永欣

黄慧娴   黄爱玲   唐志丹   张国艳   刘   丽   袁永红

孙瑞青   张号全   卜俊珍   邱金茹   胡润辉   陈延云

韩彩娥   李燕碧   李书娟   赵梅红   马素整   张玉欣

王   华   崔振爽   韦秀孟   刘双林   李海平   王晓丽

贺乃梅   刘启燕   李   淼   王德珍   孙爱晶   张   柳

赵美萍   刘小云   韩海莲   康彩兰   赵红宇   杨静函

李宛琼   周亚新   程艳梅   史彦荣   任云霞   潘香香

白秀萍   宋玉娟   齐蕊霞   陶柏林   苏   燕   黄良妹

叶   萌   张   蕾   王   丽   佟云霞   敖雪峰   薛翠珍
饶帮梅   左群涛   孔繁宇   刘敬娟   王小木   邵禹婷
李素芬   王  英

回 放

湖北楚凤女子诗社《家与国》选刊专辑
陕西三秦女子诗社《家与国》选刊专辑
黑龙江明水女子《家与国》选刊专辑
大庆市杏坛诗社女诗人《家与国》选刊专辑
山东漱玉流觞女子诗社《家与国》选刊专辑
大庆女子诗社《家与国》选刊专辑
莲池女子诗社专辑
拾秋诗社女诗人专辑
湘潭青年女诗人专辑
湖北楚凤女子诗社专辑
通渭女子专辑
山西杏花诗社专辑
明水女子诗词专辑
黑龙江女工委专辑
大庆女子诗社专辑
安徽女子诗词选辑
郑州女子诗社《咏春》专辑
河南女子诗词春之韵专辑
千山八娇!经典组合

回 放

《家与国》国庆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一)
女一群暑期步韵唐诗习作选刊‖中华诗词学会女工会
《咏月》香林颁花暨女一群中秋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工会
征稿启事‖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海韵》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七夕节》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夏雨的日子》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夏之花》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端午节|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戏剧与诗|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母亲节特刊
大型咏春系列《春之暮》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大型咏春系列《春之情》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大型咏春系列《春之木叶》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雅韵精选(三)总第23期
大型咏春系列《春之声》香林颁花特辑‖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咏女人的花‖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香林与颁花)三八节特辑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三八妇女节特刊
中华诗词学会女工委雅韵精选(二)总第12期
上元节灯联 ‖ 香林(3)辑 ‖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特刊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向全国诗人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