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忠原名朱温由于在家排行老三,小名叫朱三。朱温出身教育世家,他的爷爷、父亲都是老师,本应该有个不错的家境和前途,却因父亲的英年早逝被打破。朱温的母亲王氏抚养他们兄弟三人,靠给县太爷家做佣人维持生计。由于,缺乏管束,朱温从小就混迹于街井之间,逐渐成了一名地痞流氓,经常出去赌博,让她的母亲操碎了心。然而,谁也想不到他会成为一代帝王。 朱全忠 早年跟着二哥朱存一起参加黄巢起义,朱温因屡立战功被黄巢重用,从一名士兵升到大队长,最后成了黄巢的左膀右臂。可惜的是他的哥哥朱存,已经战死沙场了,曾经同甘苦共患难的亲兄弟,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因此出人头地后的朱温一直不敢回家,就怕母亲问起二哥朱存。二哥朱存的死成了朱温心中无法治愈的伤痛。然而旧伤未愈,新伤又来。 青州之战,朱存之子朱友宁战死青州之战背景:唐天复元年,唐昭宗被李茂贞绑架到陕西凤翔就是今天的宝鸡,李茂贞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此时的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手里握着四镇兵权,怎么可能受李茂贞摆布呢,于是朱全忠率四镇之师来夺昭宗。这时李茂贞与宦官韩全诲矫诏,征天下兵入援凤翔,讨伐朱全忠。这时对唐王朝表示效忠的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和淮南节度使杨行密览诏。王师范派军攻击朱全忠的大后方,结果被地方民兵打的大败。收拾完李茂贞,朱温腾出手来教训青州的王师范。 青州之战过程:天复三年(903年)三月,宣武节度使朱温派侄子朱友宁率军在青州攻打平卢节度使王师范,王师范不支,向杨行密求援,杨行密便派王景仁率兵七千援救王师范。朱友宁是朱温死去的二哥朱存的儿子,朱温一直把朱友宁当亲生儿子来对待,对他也是非常的器重。《新五代史.卷十三.梁家人传第一》记载朱友宁曰: 朱友宁
然而,在哪个混乱的的时代,不幸总是围绕着你,绕都绕不开,朱友宁碰上了他的克星王景仁。史书记载:
朱友宁攻打王师范很卖力,王师范防守的也很吃力,防线接连被突破,此时的王景仁,一直在观望,经过好几天的持续战斗,他料定朱友宁的军队已经是精疲力竭了,于是“乃出战,大败之,遂斩友宁,以其首报行密”。就这样,年轻的朱友宁死在了老道的王景仁手中,还被斩下了头颅去邀功。 王景仁 当时,朱温正攻打郓州,听说朱友宁死了,他亲率大军二十万以加倍的速度赶到青州,他又想到了死去的二哥,心中充满了愤怒。如果王景仁落到朱温手里,千刀万剐估计都嫌少。王景仁确实是个久经沙场的老选手,面对朱温的二十万大军,表面示弱,心里却一点都不惧怕。史书记载:
朱温登高望远,看到王景仁如此动作,不由得一颗爱才之心胜过了仇恨。朱温叹气说:“我若能得此人为将,天下不难平啊!”王景仁虽然屡次战胜朱温,但毕竟兵力悬殊,七千人打二十万实在是太难了,最后还是兵力不支而撤退。青州之战王景仁逃回淮南,王师范献城投降,朱温胜出。 此役,朱温失去了一员爱将同时也是他的亲侄子, 他都无法面对死去的哥哥,然而他也有收获,发现了王景仁这样的帅才,尽管此人亲手杀了他的侄子朱友宁。 朱温招降王景仁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病逝,其子杨渥从宣州回来继位,派王景仁代替镇守宣州。王景仁心中很郁闷,跟随杨行密这么多年,经历了大小战斗无数,到最后功劳给一个毛小子坐享其成了。杨渥继位后,想要把自己宣州的东西要回来,王景仁却不给他,两人闹翻了,杨渥派兵攻打王景仁。 天祐三年(906年),王景仁率领手下心腹投奔吴越王钱镠,此时的钱缪表面上对朝廷还是毕恭毕敬的。钱镠向朝廷上表任命王景仁为宣州节度使。当时唐朝的实权在朱温手中,他对王景仁是又爱又恨,爱惜他的将帅之才,恨他杀了自己的侄子。此时,唐朝已经油尽灯枯了,微风一吹帝国大厦就会坍塌,在这人才急需的节点上,朱温放下仇恨以大局为重招揽王景仁到开封,并许诺要重用他。此时的王景仁空有一腔热血无处喷洒,没想到朱温竟有如此心胸,让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于是归顺了朱温。 朱温用人真是高明,王景仁自知有愧于朱温,肯定对他忠心耿耿。以不怒而治乱世,朱温为我们上了一课。 梁晋争霸的高潮——柏乡之战,后梁主帅王景仁柏乡之战,是梁晋争霸以来最关键的一战,经此一战,晋军威大振,使后梁在河北的势力退至魏博以南,后梁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如此重要的一战后梁的主帅竟然是投奔朱温不满四年的王景仁,如此看来朱温用人实在是不拘一格。虽然柏乡之战王景仁战败了,但并非他个人能力不足。《新五代史.王景仁传》记载:
朱温也是知道当时王景仁无法管辖韩勍、李思安两位悍将,也就是说参加柏乡之战的梁军,统帅部是不和谐的,那么军令就难以统一,也难以很好的指挥这支精锐的梁军,打败仗也是可以理解的。王景仁被罢官数月后就官复原职了。 朱温死后他的儿子末帝得立,他同样重用王景仁为淮南招讨使。怎奈后梁已是强弩之末,回天乏力。王景仁很无奈,兵败回京后不久,就病故了,被追赠为太尉。 朱温任用杀害亲侄子的王景仁是我万万也想不到的,王景仁确实有才,朱温对人才十分渴慕。他利用王景仁对他的愧疚,让其忠心于他,不得不说,朱温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学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