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沧州文化研究】王帽圈村走出的“大天官”王翱

 xianfengdui111 2020-01-10

    王帽圈村走出的“大天官”王翱

       作者:孙福军(原创)

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南部,伫立着一座千年的历史古村——王帽圈村,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600多年前,从这里走出一位在我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七朝六帝元老王翱。盛夏的一天,我专程来到位于该村东南不远处的王翱墓前拜谒,并探寻这段历史。

王翱,字九皋,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生于永平府滦州刘家庄(今河北省滦县刘各庄)一个普通农民之家。当时元末残余势力甚嚣尘上,疯狂反扑,为躲避战乱,其父不得不带着全家到处流徙,背井离乡。在王翱4岁那年,全家迁徙到沧州孟村的王帽圈村(当时属盐山县),从此,王翱全家在王帽圈村人的关心呵护下,躲避了战乱的纷争,安心生活下来。日子虽然清贫,但靠着全家勤苦劳作,节俭持家,日子勉强过得下去。王翱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岁即能熟读诗文。其父粗通文墨,虽然连年东躲西藏,躲避战乱,但闲暇时他也不忘教小王翱识字达理,等全家定居王帽圈后,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他还是送小王翱去读私塾。小王翱自知家庭困难,自幼就养成了节俭习惯,写字的纸写了小楷在练大字。后来,就让父亲用木板做成一个沙盘,他在地里挖来沙土装在沙盘里,蕨根树枝在沙盘上练字。

    在封建时代,地位卑贱的人要想登上仕途,科举考试是主径,小王翱深知这一点。他刻苦修学,积累知识,期待有一天能够参加科考,投取功名,为贫苦百姓办好事。功夫不负有心人,永乐十二年(1414年),王翱参加乡试中举。次年春天,王翱参加吏部在北京举行的会试以及殿试皆上第。此时,成祖朱棣正欲迁都北京,“思得北士用之。”故“大喜,特召赐食,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旋即任大理寺左寺正,王翱从此步入仕途,一直到成化三年(1467年)从吏部尚书上致仕。

   

王翱入仕后,先在翰林院当差。当时成祖朱棣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他派郑和六下西洋,联络友邦,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使经济得到复苏;五次亲征漠北,“改土归流”,废除世袭的土司、巩固了边疆安定;编纂《永乐大典》,资政继世,成为我国古代最齐全的类书;选贤任能,政治上也比较清明。王翱也由此任大理寺左寺正。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班师途中病逝榆木川。这是王翱侍奉的第一位皇帝。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改元洪熙。仁宗贤明有志,又有“蹇夏”(即蹇义、夏原吉的合称)、“三扬”(即杨士奇、杨荣、扬溥)辅佐,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只可惜体弱多病,仅仅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便病逝。这是王翱侍奉的第二位皇帝。

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年号宣德。宣宗在位时,既重用“蹇夏”和“三杨”等老臣,又注意发现擢用新秀。吏治清明,社会安定,人们常把他父亲的政绩和他联在一起。这是有明一朝最开明的一个时期,人们常以之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相媲美。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仁宣之治”。像王翱这样既有能力又廉洁为民的一批官员很快得以重用。宣德元年(1426年),王翱由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举荐,由大理寺左寺正升迁监察御史。御史一职,官正四品,虽不及七卿,但可代天子巡按地方、监军等,“以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王翱初任御史,恪尽职守,卓有成效。当时刚刚迁都北京,因城建需要,规定官吏犯罪不问轻重,允许向国家运送建筑用砖,可以赎罪恢复原职。王翱认为不妥,上书奏请:官吏凡贪赃犯罪者,只许运砖赎罪,不许恢复原职,以此惩戒贪黩。明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有力地打击了部分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和世族恶霸,使明朝吏治为之一清。王翱在诸御史中明名声大振,脱颖而出。

宣德二年(1427年),四川松藩一带人民因不满地方官吏的盘夺与欺压,多次爆发反抗。驻守成都的总兵陈怀骄纵不法,庇护地痞,侵夺民田,抢夺牛羊财物,使松潘一带各族百姓苦不堪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宣德五年(1430年),王翱奉旨巡按四川,他到任后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对松藩事之原委明察秋毫,据实上奏朝廷,并提出五条解民于倒悬的施政措施。其主旨是,为使松潘百姓适时耕种,所征松茂军粮于农闲时派官军转运,毋专累百姓。会川(今四川会理)银场每年运米八千石供应军队,往返劳费让有罪者纳粟自赎。同时松藩各州县遍设社学,广开教化,以提高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由于王翱处置得当,很快平息了“番人”叛乱,安定了民心,稳定了明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宣德十年,朱瞻基逝世。这是王翱辅佐的第三位皇帝。皇太子朱祁镇是宣宗的长子,那年他只有9岁。他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坐上了皇帝宝座,是为英宗。改元正统。这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王翱辅佐的第四位皇帝。

正统元年(1436年),王翱擢为右佥都御史。正统四年(1439年)冬天,四川松藩再次发生严重的民族冲突。松潘都指挥使赵谅与副使赵得贪脏枉法,掠夺执藏族国师商巴财物,并诬陷商巴企图叛乱,请求朝廷发兵讨伐。明英宗遂命王翱与都督李安率兵二万前往松藩征讨。王翱到松藩后,详查调查事情真相,了解少数民族百姓疾苦。原来商巴“作乱”完全是都指挥使赵谅诬陷,并上疏弹劾赵谅、赵得。最终,赵谅被诛,赵得被贬戍边,恢复国师商巴的地位,松藩动乱再次被平定。

王翱身负重任,两赴松藩,秉公执法,惩恶扬善,处置妥当,深得民心,为巩固边疆,稳定明王朝对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明朝的军制是世袭制,到正统年间,世袭制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明王朝为保证卫所军屯的兵员,用军事和法律手段强迫军户世代为军,并承担着数倍于一般农民的税赋和残酷的军役,同时世代受到卫所军官的奴役和压迫。另一方面,卫所校尉世代享有很高的特权,军官世代相袭,不劳而获,靠军屯军丁的租税养育他们的妻儿老小。明初卫所军官还是凭良好的军事素质不断升迁,但宣德以后,卫所军官的子孙不需习武练功,完全凭父辈官阶世代承袭。这种世袭官制,使军官的素质一代不如一代,其中多数人不读兵书,不操兵戈。偶遇战事,往往惊慌失措,不堪一击。而此时的北部边陲,蒙古族退入草原后,分裂为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和兀良哈两部因受到明成祖的大力打击,衰弱下去。而瓦刺部经过两代人的休养生息,战力恢复,经常袭扰边地,到明英宗时期,已经构成对明统治的威胁。而此时的边防驻军,军令久弛,军制混乱,军官腐败堕落,在蒙古军队袭来时一触即溃。

面对这种情况,正统七年(1442年)冬,王翱奉旨提督辽东军务。他到任后,首先整饬军伍,严肃军纪,对那些玩忽职守丧师失律者,斩无赦。有力地震慑了辽东将士。其次,训练将士,提高军队作战力。第三,加强防务,王翱亲自巡边,发动军民疏浚沟堑,修缮从山海关到开原的长城,五里设一堡,十里为一屯,设置烽火台,使烽燧相接,形成严密的防御系统。第四,遣还老弱军卒,招募新兵,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安抚老幼,鳏寡婚配,军民大悦。第五,针对边塞孤远,军饷匮乏的现状,缘俗立法,令犯罪者向官府输粮赎罪。“十几年间,得谷及牛羊数十万,边用以饶。”辽东局势大为改观。兀良哈屡次进犯,王翱与总兵曹义也多次出塞回击,皆获全胜。正统十二年(1447年)王翱因功进右都御史。接着,王翱又指挥诸将出塞破敌于广平山,这一仗之后,王翱以其业绩昭显,升至左都御史。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统率四路大军同时发动对明北部边境的全面进攻,东路由瓦刺部丞相脱脱不花和兀良哈率领进攻辽东;西路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攻大同。在东路,王翱正组织将士训练,见瓦刺军突然来袭,气势凶猛,及时组织将士转入城内,依托坚固的城防严密防守,与敌死战,保住了城防。而西线、中线在瓦刺军的猛烈进攻之下,全线溃败,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挟持下率军督战,在土木堡之役中全军覆灭,英宗成了瓦刺军的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整个大明在兴起时对边境四方留下的赫赫威名,一朝丧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王翱提督辽东军务的十年,奠定了王翱在明王朝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他因远离京都,也远离了朝廷中朋党倾轧争斗,避免了如于谦等人的杀身之祸。这十年间,在朝中掌权、正直敢言的“三杨”及欲诛王振的太皇太后先后去世。宦官王振有恃无恐,盗毁洪武时置于宫门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宦官开始专权、世袭。这才有了“土木之变”的惨败。当王翱回到京城时,已是朱祁钰在位的景泰年间了。这是王翱辅佐的第五位皇帝。

景泰元年,也就是“土木之变”一周年,英宗被瓦刺军放回中原,但此时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已经坐稳了江山,所以放回的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中。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禁卫军将领石亨、徐有贞等勾结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从南宫中迎出英宗还朝。而代宗朱祁钰则打入冷宫,一个月后病死,时年30岁。朱祁钰本来在城郊天寿山陵区为自己修了陵墓,朱祁镇下令将其毁掉,而葬在西山。明朝16代皇帝,除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葬于南京外,其余14帝均死于北京。但天寿山上却只有陵墓13座——即通常所说的“明十三陵”,那缺的一座便是西山朱祁钰的坟墓了。

   

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自辽东前线奉诏还朝。时年七月,加封太子太保。不久,广西地区发生民族纠纷,诱发瑶族人动乱。而浔梧总兵董兴、武毅互相推诿,无力安抚。主持朝政的兵部尚书于谦上奏天子,请求王翱任两广总督,赴两广督办军务。王翱到任后,仍坚持不轻易动武,而是认真调查走访,得知瑶族背叛,并非本意,实乃地方官欺压苛酷的结果。于是他整顿军政,严肃吏治,惩办贪官,安抚人民。王翱以杰出的政治才能,化解了又一场民族纠纷。第二年王翱再次被召回京,以年近七十岁的高龄,升任吏部尚书。

此时的明王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尤其是复辟后的明英宗仍不悔悟,听信谗言,大力提拔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那些拥立的大臣,这些人分据要职,骄纵恣甚,飞扬跋扈,最后还酿造了企图造反的“曹石之变”。而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则被冤杀,在北京保卫战中的功臣大多被贬谪。这一时期因王翱提督辽东和总督两广,躲过了这场灾难。他任吏部尚书后,竭尽全力保护那些廉直官吏免受排挤。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并嫉妒大学士李贤,常在英宗面前进谗言。英宗不辨真伪,错把李贤与徐有贞一起下狱,不久将李贤出狱,谪发为福建参政。王翱上奏英宗,言李贤可大用,于是李贤得以留京任吏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恢复原职。

石亨、曹吉祥排挤李贤未果,李贤反而受到皇帝重用,于是石、曹二人把保举李贤的王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去而后快,多次诬陷、抵毁王翱。王翱也以年迈为由,请求告老还乡,是李贤奏请皇上挽留朱王翱。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宦官曹吉祥、曹钦再次发动叛乱,欲杀掉李贤,逼皇上降诏。王翱奏请皇上历数李贤功劳,再次救李贤于危难之中。由此二人患难与共,共扶朝刚。朱祁镇后期,比年轻时明白了许多,每用人必问李贤、王翱。王翱、李贤两重臣刚正不阿,联手相助,荐举的年富、岳正、王弦、李秉等深孚众望,成为一代栋梁之材。而阴谋造反的石亨、曹吉祥等则被诛杀。

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在又作了七年皇帝后,于38岁的时候去世。16岁的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年号成化。这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王翱辅佐的第六位皇帝。从明永乐起,王翱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辅佐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六位皇帝,是明朝重要历史人物,史家认为就其政绩而论,“并不在宋朝包拯、明朝海瑞之下”。


明代宪宗年间著名学者崔铁在《洹词》卷五中,有一篇《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这篇古文早已被国家教育部列入了中学课文。当下正值中考季,随手翻阅历年的中考试题,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上有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的试题。全文如下: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②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③,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此文大意是:王翱有一女,嫁与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夫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女儿,经常去京郊接女儿回家省亲。每次临别,贾杰都固执的不让走,总要埋怨妻子说:“岳父是吏部尚书,亲掌官员升调大权,将我调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如振落叶,为什么他这这么吝啬呢。”女儿将此意告诉了母亲。一天晚上,王夫人“置酒跪白公”。王翱竟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离家到朝房住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最终也没有给女婿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一个太监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送给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说:“这珠可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郑和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拿出一半为你赠别,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太监已经死了,王翱找到太监的两个侄子。王翱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嘴里答应了,但是心里不信,认为王翱是假意客气。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五百两银子的买房契约,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翱任吏部尚书15年,掌管选人用人大权,可以说位高权重。他深知任用官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从不拿手中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一切请托,他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所以在其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他荐官以品德为先,往往彻夜挑灯详阅,唯恐不慎。每次选拔官员,如因皇帝召见,便交副职代理,他回来虽晚,也抽空认真审阅,唯恐选择不当。他奉行“论荐不使人知”的原则,向皇帝举荐人才或选拔官员皆出于公心,从不希望得到被荐拔者的报答。在任多年,所选官吏,很多都成为贤能名臣。

可以说,王翱一生清正自守,循礼守法,谨慎而独善其身,秉公任事而廉朴为官,他的事迹才历来为人称道,他的名声才能永垂青史!

   

成化初年,王翱已80岁高龄,自知年迈体弱,难以应朝顾政,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宪宗皇帝深知王翱治吏清廉,正直刚方,朝纲需要他辅佐,诚恳挽留,特许他雨雪天可以免朝。在王翱有病时,又多次派御医视疾,关心照顾。成化三年(1467年)七月,王翱病重,十一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皇帝闻噩震惊,特赠为光禄大夫太保,谥号忠肃,厚葬于老家王帽圈村。

带着这么多纷繁的遐思,我走近王翱墓拜谒。

王翱墓位于孟村回族自治县石桥乡王帽圈村东南500米处。在墓地南侧,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墓碑,上刻四行字,第一行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行是“王翱墓”三个阴刻隶书大字,底色是红色;第三行是“河北省人民政府1993年7月15日公布”;第四行是“孟村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6年10月重立”。碑的背面刻着王翱的生平简历。在碑的后方是王翱的墓地,墓地为粉墙所围。从南面进口处,也就是墓道的前端,立着三幢数米高的墓碑,墓碑用灰砖砌垒,顶部灰瓦凌沿造型,龟石底座。我仔细辨认,看到墓碑和底座应当还是当年的原物,其它都是新修的。墓碑上的文字因风吹雨淋,年久风化,基本上都已辨认不清,但通过这几幢墓碑助我一瞬间穿越有着近300年荣耀的大明王朝,看到了王翱为官一生,清廉耿直,除污吏,体民情,孝父母,为国家建立的赫赫之功。想当年出于皇上对王翱的褒奖和百姓对王翱的敬仰,王翱墓葬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0顷,建筑面积40亩,内砖墙围护,长宽各240米,略呈正方形。墙四周植松柏,正门座北向南,进门后中央为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石猴、石羊、石侍俑,然后是两柱高约两丈的望天候华表。华表过后为四石马,两卧两立,东西相向,石马过后即为高大石坊,坊后一字排列蛟龙座碑四幢,正中两碑略高于两侧两碑(正中碑尺寸长3.68米×宽0.94米×厚0.24米;两侧碑尺寸长2.27米×宽0.90米×厚0.24米),西侧一幢是吏部侍郎叶盛的祭文,东侧一幢为成化皇帝朱见琛祭文,正中一幢为礼部尚书姚夔撰写的王翱生平行状。另一幢因侧倒多年,文字向内而遭雨水荡击,内容不详。四幢碑均为白色大理石质料,碑文书法清秀,独具风格。距碑刻约60米之前方,设石供桌,长丈余,宽5尺,下有石鼓支撑,石桌后有一碑亭,亭内嵌有神道碑一幢,再北10余米为王翱墓,墓丘直径约8米,高约6米。王翱陵墓建国后定为河北省级文物。现在这些均已不见。“文革”中墓葬曾被造反派挖掘,上层墓室存空木棺,下层有几块青石板覆盖,石板下积水幽深,神秘莫测,当时造反派向下投了手榴弹,但未爆炸,后又用黄土将墓培起。当时还挖掘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知制诰同知经筵事国史总裁庐陵陈文撰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严郡姚夔书丹,资善大夫工部尚书广阳王篆盖,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谥忠肃王公墓志铭一幢,墓碑字迹清晰,全部是阴刻,全面记述了王翱一生的功绩。现这块墓碑藏于孟村县文物保管所。

拜谒王翱墓,遥想当年王翱历经七朝,辅佐六帝,无论居官高下,总是以国事为重,治吏清廉,正直方刚,爱民勤政,始终如一,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操守啊!(作者为沧州文化研究会理事 沧州市首批文化研究工程研究员 沧州军分区军志办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