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展】我与契丹的一次深情对视 :“大辽契丹”诞生记

 颐源书屋 2020-01-10


作者简介

 郑承燕,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与考古学研究。2014年出版专著《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2017年策展《大辽契丹——内蒙古辽代历史文化陈列》,获评“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引子

2018年5月1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内蒙古辽代历史文化陈列》从25个入围展览中脱颖而出,第一个出现在“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颁礼现场的大屏幕上,成为本届评选活动中最大的黑马。

颁奖现场

作为策展人,我和伙伴们相拥而泣……回望来路,展览的诞生,凝结着整个团队多少的辛劳与困惑,多少次争论与妥协,在梦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的抉择中,我们使出了洪荒之力,凝聚了精神,提振了士气,更创造了奇迹。

荣誉证书

是的,距离内蒙古博物院上一次获此殊荣,已是二十余年。一个人服务社会、抒发情怀、激扬青春的全部时间,也不过两个二十年。有幸见证内蒙古博物院发展里程碑式的重要历史时刻,有幸在职业生涯中参与这一作品的创作,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真的要感谢命运女神的眷顾。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我们与契丹这穿越千年不期对视,是我们对契丹历史的解读,更是我们从业情怀的真挚表达。

团队组建

对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作用并神秘消失的契丹民族,我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博士毕业论文就选择辽代契丹丧葬制度作为研究方向。

契丹辽文化上承李唐,下启金元,中交北宋,南北交融,兼通西域,呈现出“胡汉和谐建中华,兼容并蓄一枝花”的态势,奠定了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万风而归于一元”的文化基础。所谓“万国河山有燕赵,百年风气尚辽金”,大辽王朝的建立,为后来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有求学期间阅读的大量文献与考古资料,奠定了《大辽契丹》展览框架的基础,但是展览文字不仅内容上要力求精炼、准确、深入浅出,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而且要受格式、版面等诸多形式设计因素的限制,远比撰写一篇论文难得多。在逐渐揭开契丹面纱的同时,还要用文物讲好她的前世今生,这绝非一己之力就能够完成的。

工作中的策展团队

于是,我们开始陈列展览中最核心的环节——策展团队的组建。2017年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各级领导对于迎接大庆的改陈工作高度重视,在决定由我担纲大辽契丹的主创之外,由善于展览语言表达的杨国华、长于展览形式设计的白雷共同组成策展团队。

我们仨是同门,研究方向均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史,又是同龄人,简单寒喧后就开始了展览框架讨论工作。经过十三轮的补充、修改、完善、论证,最终敲定整个展览分为契丹肇兴、因俗而治、开放交融、崇释尚儒、事死如生、消亡之谜、女真崛起等7个板块,力争采用全方位、多角度、数字化的展示手段,讲好契丹人“从哪儿来”,“去了哪儿”的故事,让观众近距离真实地感受到契丹辽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柜清洁

为了将《大辽契丹》这一展览打造成内蒙古博物院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公众提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整个策展团队承担了包括展览构思、大纲撰写、文物甄选、修改完善、布展施工、讲解员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展览的有效实施,不仅要求策展团队善于捕捉文化信息,准确把握观众需求,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公关能力、灵活的协调能力和专业的科研能力。

展柜调试

学术支撑

当然,仅有我们仨各自所学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展览内容,必须有业界前辈依靠其学术素养对内容进行把关,院领导积极引进了学术顾问机制。《大辽契丹》展览由赤峰学院任爱君教授担任学术顾问,由内蒙古大学文学院的王冲博士担任文字审核。

任爱君  先生

学术顾问、赤峰学院教授  

田野考古工作本为专业性极强的实践科学,但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别样”解读,尤其是盗墓小说的盛行,曲解、臆断、信息误导在所难免。为了“以正视听”,《大辽契丹》力邀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项“‘七五’期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的辽墓考古发掘亲历者及陵寝制度研究、航空摄影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现身说法、历史回忆与学术梳理,揭开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讲述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呈现给观众一个清晰、科学、严谨的考古工作现场,不失为公众考古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

塔拉  先生

内蒙古博物院 研究馆员  

杨林  先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遥感考古中心 研究馆员  

董新林  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刘毅  先生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陈永志  先生

内蒙古博物院 研究馆员  

盖志勇  先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孙建华  女士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文博聚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物馆展览是一个用文物说话、让文物说话、为文物说话的艺术,文物是支撑整个展览的灵魂。

彩绘木棺

鎏金银冠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物考古事业蓬勃发展,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宝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吐尔基山辽墓、多伦小王力沟辽代贵妃墓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辽代文物,《大辽契丹》展览的展品即来源于上述辽代贵族墓葬。

黄金面具

灰陶菩萨头像

贴银花鸟纹漆盒

八角形三彩砚

这些文物遗有盛唐余绪,兼具西域风情,反映了契丹鼎盛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带给观众一场高 “颜值”的视觉盛宴。

高脚玻璃杯

白净盘口穿带瓶

胡人驯狮纹琥珀手握

琥珀璎珞

鸣镝

设计理念

在形式设计上,我们坚持“以物为主、突出文物”的原则,在确保展厅布局合理、展线明晰的基础之上,展厅色彩力求沉稳而不沉闷,大气而不琐碎,格调高雅不落俗套,用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独特氛围,对观众形成较大的吸引力,提升了展览的品质。

展线图

序厅

辽代墓室复原

辽代马具景观

在展览中,我们十分注重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强调展览理念的表达,让诲涩的历史清晰明朗。在博物馆日益社会化、全民化的今天,VR、3D技术运用于展览陈列中已屡见不鲜,减少景观与场景复原、传播与普及文化知识、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已成为策展共识。针对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心理需求、关注重点各异的观众群,如何在兼顾大众、以人为本的同时,将展览主题、历史原貌通过文物表达、传导给观众,是整个策展团队关注的重点、表达的难点。

比如关于契丹起源的传说,除“青牛白马”的传说广为人知外,余皆较为抽象,尤其是“三主传说”,甚至有荒诞怪异之嫌,但史书中又确有记载,如何让观众了解并接受?

“青牛白马”传说动画

再比如契丹皇帝特有的“四时捺钵”活动,如何让原本散见于文献记载中的史实变得更加鲜活、具体?策展团队经充分论证,仍采用传统的三维动画形式,但在人物设定、场景选择、故事推进方面,搜集了壁画、文献等实证材料,力求在无限接近历史事实的同时,做到画风简洁明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参观体验。

“四时捺钵”动画

再如散乐。中原汉唐的散乐融汇有古代乐舞、谐戏与歌舞,且用西凉之声,可以说是汉乐府之遗声。辽朝散乐是五代十国中原传进后才有的,在辽代社会十分流行。

“散乐图”动画

根据文献记载,辽代散乐的形式包括百戏、角觝、戏马、觱篥独奏、琵琶独弹、笙独弹、筝独弹、鼓、笛、筑演奏、歌曲演唱、曲破表演等,所用乐器有觱篥、箫、笛、笙、琵琶、五弦、箜篌、筝、方响、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鞚、拍板等十六种。

在宣化、内蒙古辽墓中绘有《散乐图》的壁画也多有出土。策展团队在综合现有壁画材料的基础之上,不仅让壁画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载歌载舞,而且配乐采用唐代《霓裳羽衣曲》,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者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唐宋时期,有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的话

再次回眸《大辽契丹》,展览从策划到实施,我们有太多的意想不到,太多难忘的瞬间:领导的信任,专家的分享,兄弟博物馆的支持,部门间的协作,外围的支援,处女座的国华,给力的莎科,细致的雷兄⋯⋯为了庆祝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感恩所有参与《大辽契丹》的文博人。

“从未说出我是你的尘埃,但你却是我的楼兰”我常开玩笑,这个展览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总觉得她是最美最聪明的,配得上世间一切誉美之辞。但我也深知,她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可能完美。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内蒙古博物院,走近她、关注她,助她茁壮成长!

照片提供:孔群  玛雅  杨国华

编辑:Team of J.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