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钩沉

 土翁 2020-01-10

3、送梁

我这里说的“送梁”需要先交待一下,在生产队那个时代,我们老家碓臼沟离坝上(沽源县)比较近,往北走经小京门村五里,再五里是富山村,再北五里就是坝根驼骆砦,据说任玉祯书记曾在这个村插过队。驼骆砦是青羊沟公社最北面的一个自然村,它北面的一座大山便是有名的驼骆砦坝,过了坝就是沽源县了,它也是黑河川人与坝上进行物资贸易和人际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驼骆砦坝有一条原始盘山土路。这条路走的人不是很多,坎坷、陡峭、弯多,又几乎没有人修,所以十分难走。过去赶牛车马车路过这里,常有翻车、奅(音炮)坡的事发生。因为路难走,生产队赶牛车往坝外运送物资就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需要派人护送,故称之为“送梁”。

一九七一年,我已经到赤城“五七”学校念师范班了,冬天放寒假时,我仍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就在那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送梁,而这次送梁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说是送梁,其实在当时那就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投机倒把”活动。

坝上沽源盖房缺木料,也缺木制的生产资料,如筐篓之类、磨地用的磨及荆巴之类,但坝上种莜麦,莜面不缺。因此,以木料之类去坝上换莜面,便是自古以来坝上坝下互通有无的正常交易。甚至那个时代许多大闺女都聘到坝外换了莜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生产队时期把这视为“投机倒把”,予以禁止。要进行这个交易,一要队长有胆量、有担当,二要冒风险。因为闹不好被抓住,物资全部没收,还要挨批。

那时县里在驼骆砦曾设了卡子,上面派一人常驻守卡。在那时间最长的人姓周,外号“周歪嘴”。这人属于税务部门,办事讲原则,特别坚决,现在说起来,他应该是我们党的好干部。但在老百姓眼里,他简直是十恶不赦的头号坏人,人们对他是又恨又怕。当然,他也不可能365天天天都蹲守在那里,所以人们还是有机可乘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山藏还算大,盖房用的檀子材料不缺,但以桦木为多,其余山杨、红桦、椴木等等,都可用作椽子。靠着这些每年抓住机会搞点“投机倒把”,聊补人们的粮食不足,调剂一下人们的生活,老百姓是拍手称快的。

打探清楚了,老周确实回家过年去了,队长便安排送梁。一共八挂牛车,八个人赶车,我是其中之一,也是年龄最小的。我们这次送的是磨,车装的满满的。半夜出发,老牛车,又是重载,吱吱哑哑,缓缓而行。走到驼骆砦坝已是下半晌了,因是冬天,路上背阴处背了雪,好天时化了又冻成冰,路不是平的,而是偏坡状,即是当今SUV恐也见了发怵吧。遇到这样的路段,我们就一挂车一挂车地往前护送,有拉牛驾车的,有帮辕子的,有推车轱辘的,小心翼翼,生怕出意外。

冬天的驼骆砦坝,冷是远近闻名的,人们常说的“大火盆”“二火盆”就在这里。过去这里冻死人的事也时有所闻。据传说,人到那时越冻得厉害越要脱衣裳,说是看见有个巨大的火盆,要前去烤火,那结局自然就是凄惨了。所谓“大火盆”“二火盆”其实就是两块大石头,人在遭受到超出生理极限的冷冻时,会失去知觉,产生幻觉,仅此而已。那两块巨石在日本人占领时说是被他们炸过,但至今遗迹仍存。

怕什么来什么,意外还是不期而至了。正当我们把一挂挂车送过安全地段时,有一挂在走到有冰的斜坡时,硬生生向下滑去,大家拼了命地推阻,而车和牛还是一尺尺一寸寸地地向路的边缘止不住地滑,要知道滑下去就是万丈深渊啊!有几个力气大的人用肩膀扛住车轱辘,我虽然力气小,但也跟着推车,那时所有人似乎忘了危险,那时那刻人们把牛和车以及车上的磨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这些人不是英雄,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在大家拼尽全力的推扛下,牛车终于挪出了险境,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翻过驼骆砦坝,路平坦多了。路过了“大火盆”“二火盆”,我们的送梁车队向坝上第一个村平头梁走去。平头梁村是我们的货物中转站,把磨卸了,我们便打道回府。回程是空车,因而也轻松多了,路上我们吃了自带的干粮。

因为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开学后有一次张明老师布置作文,我便以此为内容写了一篇作文,还“遭到”了张明老师的好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