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必看!那个年代的青年和当代青年的区别!

 闲云野鹤b8ooo1 2020-01-10
导语: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一起激情燃烧过的知青岁月!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部厚重璀璨的史诗

上山下乡、屯垦戍边、知青...这些已经逐渐陌生的名字,曾是共和国整整一个时代的烙印。无数年轻人用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脚下这片热土,为共和国的腾飞插上了一双坚实的翅膀。眨眼五十年,一切往事早已随着世事变迁悄然而逝。回望过去,组成那一曲波澜壮阔之乐章的音符——知青,也随之悄然、静谧、不为人知。

而我们要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知青精神:从小城青年到企业家

对于年轻的小城青年陈德康来说,他从未想到过十八岁那年踏上的火车,彻底的改变了往后的命运轨迹。

三天三夜的旅途,并没有让年轻的陈德康感到疲倦。他一直都觉得,能够前往内蒙参加屯垦戍边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但现实很快就给他当头泼下一盆冷水——从南向北的路途,让他亲眼看到窗外由繁华变为苍凉,由草长莺飞变为大漠戈壁。

目的地荒无人烟的景色还没能让这些参加兵团的年轻人们感到绝望,而最让他和他的战友们所不能接受的是,整个营地竟然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仅仅是用篱笆搭建出来的茅草屋。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一度让陈德康万分失落。

但年轻人乐观向上的天性很快就让陈德康从低落中走了出来,卫国戍边的光荣使命在心中牢牢占据了上风。他开始和战友们一同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阴山脚下,他们躬耕垄亩,修渠治水,改造山河。黄河边上,他们喊出“蓝天作帐地作床,黄沙拌饭可口香”的豪情誓言。

那段岁月是快乐的,是热血的,是难以忘却更不可替代的。也正是那个时候,艰苦的戎边环境让陈德康愈发磨炼的坚韧不拔、不知苦为何味。放眼望去,大漠、隔壁,苍凉而雄奇,也让陈德康的胸怀与格局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返乡之后的陈德康曾反复回味过这段知青生涯,最终提炼出“坚韧、坚强、坚持”这六字的知青精神。在创办浙江莎普爱思药业之后,陈德康更是将这六字融入到企业精神中,“以坚韧之心,坚强面对一切,坚持做到最好”成了莎普爱思药业最鲜明的旗帜和誓言。

在“三坚精神”的带领下,莎普爱思药业一路劈风斩浪,最终在A股主板上市。如今的莎普爱思药业,已经成为一家专注中老年健康的综合性制药企业。

在陈德康看来,知青二字所蕴含的,并非是简单的一段岁月,更是一座厚重且不朽的丰碑。

知青友谊:从“孩子”到战友

对于已经78岁的夏明老人来说,“知青”这个名字蕴含的更多

五十年前,年轻且意气风发的夏明接到了一纸调令,将他从北京卫戍区调往了内蒙,任内蒙兵团一师一团十一连连长。

初到内蒙的夏明连长虽然牢记着军人的使命,但仍然被营地恶劣的环境惊呆了。据他回忆,组建兵团的地方生活相当艰苦,只要刮起风,那基本就看不到天空了。除此之外,落后的物资供应也让他一度非常发愁——自己已经在部队得到了深刻的淬炼,可以无惧这些外部因素,但这些刚从城市里来的知青们呢?他们能够忍受的了吗?

一开始,意志坚强的夏明连长就不断用革命前辈的故事激励着这些年轻人,后来在师部的命令下,夏明连长开始带着这些年轻人用自己的双手、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改变着这片荒凉的土地。

大田排、蔬菜排、营建排、后勤排......知青们敢想敢干、勤劳争先的风貌也深深感染着夏明连长。当1976年夏明连长正式转业、离开内蒙兵团,那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在把这些知青们当做需要照顾的孩子,而是称之为,战友。这一段感情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

2019年7月20日,在莎普爱思药业大力支持的“匆匆五十载,浓浓战友情”

内蒙兵团50周年一师一团十一连战友联谊会的联谊会上,精神矍铄的夏明连长代表全连老战友们讲话。台下热烈的掌声久久未曾平息,那是一声声呼唤“老连长”的声音,是一句句久别未见的思念情谊。

知青情谊:从同艰共苦到相濡以沫

人世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这或许是很多知青都感同身受的一句话。但是对于当时的赵桂凤来说,知青的生涯虽然艰苦,但一些弥足珍贵的情感,却得以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萌芽,让这段岁月平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1969年,18岁的赵桂凤坐着兵团的专列,由浙江来到了内蒙。初出家门、第一次远行的赵桂凤还没能从新鲜和兴奋的劲头中走出来,就碰到了边疆苛刻的“过三关”。

所谓“过三关”,特指从南方过来的知青们面临的三大问题:气候反差过大、劳动强度过高和饮食习惯不同。特别是“南方米、北方面”的差异、以及物资不够吃不饱的现状,让赵桂凤碰到了自出门以来的最大困难。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赵桂凤认识了她的老伴儿——同样是知青、并任十一连炊事班班长的胡文毅。

在回忆起初次相识的画面时,赵桂凤会心的笑了“他当时特别贼,老是要跟我汇报工作。一来二去的交集多了,也就逐渐熟悉了。现在想想,他倒是很会打汇报工作的幌子。”

但说起来从相识到相知的心路历程时,赵桂凤明显沉默了很多。“那个时候我们正赶上西排会战,大冬天的要挖一个长长的水渠。我自小就有关节炎的毛病,见不得风和水,被折磨的特别痛苦。那时候他每天都会烧上一盆热水送到我帐篷里来让我烫脚,这一习惯啊,一直到了现在,保持了整整五十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战友情、师生情、爱情,这些朴素且真挚的情感是战友们相互鼓励、破除艰难的精神支柱,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它毫不褪色,反而因为岁月的沉淀显得更加醉人。因为,它们如同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那样,让人萌发出希望、令人憧憬着未来。

悠悠五十载,弹指一挥间。从红颜到白发、从芳华到暮年,当一切痕迹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薄,当一切记忆都伴着年轮的增长慢慢忘却,但唯独忘不了的,是当年那块土地上的阴山不语,黄河呜咽。

就像老战友陈德康所说的那样,“晚上总是梦到内蒙,梦到巴彦淖尔。留恋的并不是那个地方,而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那些陪在彼此身边的我们。”

亲爱的战友们,你们还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