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文字出自Alex Honnold著作《Alone on the Wall》的中文译本。 恐惧。 这是在先锋探索的攀爬中最原始的元素,或者实际上,在任何种类的探险中都是这样,甚至不攀岩的人在观看我无保护攀爬的镜头时,他们也能够认识到这一事实。这就是为什么从他们口中问出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你不害怕吗……?” 关于恐惧我思考过很多,对我来说,关键问题不是如何无所畏惧地攀爬——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当它侵入你的神经末端之时,要如何处理这种情绪。 在后来被赛德影业采访的时候,我在峡谷中的哥们尼克·马提诺断言说,“汉诺尔德和任何别的人都不在同一个级别上。就好像他感受不到恐惧或者任何别的人能感受到的正常情绪。他有这种能力,就那样封闭自己的大脑,然后去做那些有史以来最疯狂可怕的攀爬。” 谢了,尼克,但那并不是真的。我像旁人一样会感到恐惧。如果附近有条短吻鳄要把我吃掉,我会感到非常不安。事实上,目前为止,我在生命中有过的两次最糟糕的恐惧经历都不是在我无保护攀爬的时候——两次都是源于看起来很小的失误,导致了极严重的事故。如果说我从那两次搞砸了的经历中学到了任何事,那就是永远不要想当然,即使是对待一次野外的休闲郊游…… 该书处在美亚体育类书籍畅销榜首位 Alex Honnold的无保护攀登故事,对于大多数攀岩爱好者都耳熟能详。他去年与David Roberts合著出版了图书《Alone on the Wall》,该书在国外备受好评,豆瓣评分达到了9.0的高分。不仅岩友对Alex本人痴迷,普通人对于挑战极限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关注。但碍于语言原因,中国读者一直与此书无缘。 近日,这本书的中文译稿走进了笔者的视线。 本书中文版译者是来自北大山鹰社的乔菁和李赞,近日两位译者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乔菁与她的译稿 乔菁,出身北京大学英语翻译硕士,曾经是北大山鹰社社员,攀岩队、登山队队员,曾参与翻译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影片《峡谷攀升》《受虐狂欢Ⅱ》等亚历克斯·汉诺尔德参演的影片。
图片来自网络 李赞,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曾任北大山鹰社攀登队长。现为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技术主管,热爱攀岩、攀冰、登山运动,登顶雀儿山、各拉丹冬、慕士塔格等十多座高海拔山峰。 在采访乔菁的过程中,谈到了本书为什么会是两位译者联合的原因,她告诉笔者一段有趣的插曲: “我是受北大师兄高山之邀开始进行本书的翻译。翻译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在朋友圈说起此事。曾经也在北大攀岩队的李赞看到后立即给我发来一个word文档。我打开一看,是翻译完的本书。” 问及李赞为何没拿到版权却自己进行翻译,李赞的回答直爽至极:“我想让我的女朋友也看看这本书。”这样的爱情礼物羡煞旁人。 乔菁非常欣赏李赞的这种行为,于是此后乔菁便与李赞联手合作,重新对译文进行校对整合,使得此书在涉及到攀岩术语的专业性上又得到了加强。 校对稿是在废弃的纸张上双面打印 乔菁北大硕士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业余喜欢攀岩、攀冰,尤其是对野攀有着浓厚的兴趣。问及她是否有自己的攀登的目标或计划时,她坦然告诉笔者并没有特宏大的攀登目标,但是会一直爬下去,出于单纯地喜欢。 “ 能翻译到这本书,都是因为缘分。”乔菁在采访中谈道,能看出她在翻译过程中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热情。 最后,问到乔菁对于本书的感受时,她这样说: “如果你攀岩,这本书一定让你手心出汗;如果你不攀岩,那么这本书可以让你了解你需要知道的关于攀岩的一切。如果你认识Alex Honnold,那么你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你想问的一切问题的答案:“你不害怕吗?你不怕死吗?你这样爬你家人知道吗?”而如果你还不认识他,那么恭喜你,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中国山地文学的困境 在中国,相比成功学书籍,山地类图书受众范围小,往往很难给作者和出版商带来可观的盈利。山地文学在我国一直处于贫瘠的发展状态。无论原创还是译文的数量,与欧美差距较大。翻译过米克·福勒著作《如履薄冰》的译者黄际沄就曾笔者诉说过这本在国外屡获大奖的书籍在引进中国时的艰辛与困难。译者翻译图书所得到的收入也微乎其微,大多是依靠个人的热情和兴趣支撑下去。 此次策划本书出版的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刘洋先生告诉我们,他还是很看好此书的销量。 “我们一直在做各种文化类书籍的出版策划工作,经验比较丰富。所以考虑不只是从攀岩专业角度去推广,而是向更多的普通人推广一种生活方式。它对于不攀岩的普通人也充满了吸引力。我们的另一位策划人高山先生,也是因为在TED的演讲中看到了Alex的分享,被他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才开始着手进行本书版权的引进工作。所以,他的故事足够吸引普通人的关注。” 在问及此书何时上市时,刘先生告诉我们,目前初步预计会在2017年的5月左右。 原版所有配图会全部保留,呈献给中国读者。 专访李赞:关于solo,我会去尝试理解 另一位译者李赞,他自己的故事就够写一本书了。北大法律硕士毕业后实在无法忍受朝九晚五的工作,怀揣着对登山的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他的攀登中去。曾经作为北大山鹰社的攀登队长的他,多次完成技术型山峰的攀登。此后又凭借出色的能力进入国内著名的巅峰户外运动学校,担任培训工作和技术主管。 李赞长期在野外进行攀冰登山的活动,这次采访时他正在北京郊区的白河地区攀冰,所以通过电话进行了沟通。 《户外探险》:听说你自己翻译这本书,是为了给自己的女友看? 李赞:这是原因之一吧(笑),还有也是个人兴趣。另外一方面,其实现在中国的攀登水平并不高,我们需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去获得一些启示。我们只看到国外攀登水平高,但看不到人家攀登的文化、传统、训练这些东西是不行的。同时,Alex也算代表了人类极限的一个方面吧。 《户外探险》:你读完此书后的感受是什么? 李赞: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Alex进行solo这件事的动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大上。起因就是因为他找不到合适的保护员,但自己又很想去爬,所以才开始尝试solo的。 另外他在书中也谈及,他不只是有solo,在美国的优胜美地还有很多大岩壁的连攀,他为此自己也感到很骄傲。 《户外探险》:如何看待两位作者的合著? 李赞:这本书是由两名作者合著,在书中Alex写的部分就比较口语化,翻译起来也相对通俗易懂。另一位作者David因为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说起话来想对文邹邹的。我觉得两个作者联手撰写还是挺合适的。Alex自己不能吹嘘攀爬多厉害,他将一些细节和感受表达出来。然后David去阐述这件事情的背景资料,例如破了什么纪录、达到了什么程度。这样读者看起来也更加自然更加合理。 《户外探险》:你作为攀登着如何看待Alex的solo行为?你会去尝试吗? 李赞:首先,我自己试着去理解solo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他的这种solo行为。但是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对上千米高岩壁的solo行为,我不是特别理解。 但总体而言,当能力满足、又成为一种习惯的延续时,solo这种行为我是能够理解的。 我自己的话,也有可能会去尝试solo,去理解这种状态。 《户外探险》:如何看待作为大岩壁运动员的Alex通过2015年的Fitz Roy峰的连穿获得金冰镐奖的事情? 李赞:首先他们此次攀爬的这条路线比较特别。冰雪路段比较少,他们其实只带了一根冰锥。并且在出发前他们也做了准备,分析了前人失败的原因——攀爬速度过慢,过于依赖上升器导致绳索严重磨损……所以Alex和他的搭档Tommy Caldwell凭借出众的攀岩技巧,用更大胆地runningbelay方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连穿。 《户外探险》: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什么? 李赞:Alex去非洲加德寻找岩壁,但在进山的途中看到了很多非洲难民。巨大的生活反差的冲击,导致他最后走上公益道路。这件事对我影响最为深刻。 《户外探险》:有考虑未来继续翻译山地文学吗? 李赞:这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吧。希望这些书籍能带给人一些启发。 《户外探险》:用一句话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吧: 李赞:让我们一起看看Alex攀岩背后的故事吧,通过这本书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