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佳倩:沙僧——隐性的消极 |【小说新话】

 昵称37581541 2020-01-10
沙僧丨隐性的消极

提起《西游记》,我们脑海中总会立刻浮现出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僧是诚心向佛软弱爱哭的,悟空是勇于斗争桀骜不驯的,八戒是好吃懒做色欲熏心的,而沙僧,却是面目模糊的。我们似乎总是不能立刻概括出沙僧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在《西游记》中,明明也是作为主角之一,沙僧却好似隐形了一般,让人没有丝毫印象点,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

任何事情发生必有其必然因素,我觉得导致沙僧成为书中“小透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物戏份少,从人物出场来说,他最迟,是唐僧收下的最后一个徒弟,直到在流沙河这一回中才认师;从人物事迹来说,取经的这十四年,九九八十一难中,据统计,仨徒弟为保护唐僧取经,共杀死大小妖王近七十位,小妖不计其数。这个过程中,法力高强、打不过就及时搬救兵的悟空当然是降妖的主力,深谙及时补刀以及挑软柿子捏道理的猪八戒,在其中也抢了不少人头,怒刷了一波存在感,而沙僧,战果就比较惨烈了,《西游记》中明确记载沙僧除妖的,只有在真假孙悟空那一回中,他气急败坏的打死了假冒他的猴精;从人物分工来说,悟空负责降妖领路,八戒负责挑担、给悟空打下手,而沙僧则负责牵马以及在两位师兄上阵的时候看着师父和行李,可以说他负责的部分最为无趣。二是人物性格不显性,悟空敢作敢当,爱出风头,是最具有英雄特色的一个艺术形象,八戒好吃懒做,贪玩好色,总是犯错,是最有喜剧特色的一个人物形象,与他们相对的,沙僧情商很高,为人特别老道,但他不轻易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深谙明哲保身这一道理,从不会主动将矛盾引到自己身上,所以即便他哪哪都在,但自然而然的,大家就是会觉得看不见他。

因为沙僧在西游记中“隐形人”般的存在,一直以来,对于他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史上很少被人提及。而在这少数的分析他性格特征的文章中,基本无一例外的都认定沙僧他任劳任怨、刚毅木讷、勤恳踏实的苦行僧形象。比如刘世昀先生在《论<西游记>中的沙僧形象》这篇文章中,评价“沙僧与孙悟空、猪八戒相反, 是个性格内向的人物, 他行动拘谨, 不爱讲话 , 不爱出风头 , 不争强好胜,不喜欢表现自己,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对师父毕恭毕敬,对师兄言听计从”。他认为作者写沙僧“着重把他作为一个社会现实的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写, 写他胆小软弱, 老实顺从,安份认命,不伎不求;写他埋头苦干, 寡言少欲,不计功名,甘当配角;写他富有正义感,同情心,写他坚持不懈, 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甚至舍生取义。所有这些真实的社会人的品格都写得很实在, 夸张的成份较少”。大家似乎都认定,即便沙僧的性格中充斥着奴性的一面,但总体来说,他就是一个忠于职守,矢志不渝的普通人典范。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觉得不尽然。

我不否认沙僧在取经途中做出的贡献,立下的功劳,不否认他所展现出来的循规蹈矩,不争强好胜的一面,但至于说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这种大家所认为体现出他人物形象中积极一面的评价,我总觉得应该要打一个问号。在我看来,沙僧这个人物形象,总的来说,是伴有消极情绪在其中的,而他的这种消极,并不像猪八戒一样,总要发几句牢骚,偷懒打个盹,显性的外露的展现出来,他的消极是隐性的,在沙僧看似任劳任怨、逆来顺受、老实服从的表面下,其实是一个充满压抑的、消极怠工的灵魂。他和现代社会中“不要出彩,只求无错”,一直游离于表面的“职场万金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是职场上这一类人的缩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沙僧的形象。

首先,翻开原著,我们可以发现,在三个弟子中,他情商最高,对人情世故最为了解。在红孩儿将唐僧掳走后,孙悟空天真认为他与红孩儿的父亲当初有同窗之情,可以凭借这份交情救下师父,而沙僧却很清醒,碾碎了他这一幻想,他说“哥啊, 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明确指出人际关系都是需要维系的,否则在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唐僧落入无底洞时,孙悟空怒气填胸,扭头便不分青红皂白想打死八戒和他,这时候猪八戒只知道一昧躲避,而沙僧却聪明得多,先是跪下言“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这句话充分表明沙僧对不同人性格的把控,能够打到蛇的七寸。他知道对待什么样的人要说什么样的话,如果换成是天天喊着要回高老庄的八戒,他知道这样讲不会有丝毫作用,反而八戒还会顺手推舟,于是团队彻底解散,然而悟空却不是这样,孙悟空,是一个很爱面子、不愿受到他人质疑的人,这句质问的话一出来,大师兄一定会反驳。接下来行者立马就道“我打死你两个,我自去救他”。这时候沙僧笑了,我觉得这个笑带着果然如此的意味。于是沙僧再接再厉“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这样一番话下来,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成功的说服了孙悟空回心转意。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沙僧的情商口才其实都十分了得,大大超越了另外两个弟子,然而在大家的普遍印象中,却都觉得他内向木讷、不善言辞,说明他确实不怎么将自己伶俐的一面主动展现出来,也从侧面印证了他确实一直以来都在隐藏实力,韬光养晦。

第二,在三个弟子中,他最会迎合上级。这其实也和他所处的位置有关。作为唐僧的三弟子,他排名最末,虽说他的年纪可能是师徒四人中最大的,但是按照身份来说,他的地位最低,对待师父的态度也是最好的那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违抗过师父的命令,在三人跟随唐僧的十四年中,孙悟空不知被念了多少遍紧箍咒,猪八戒也经常遭受唐僧的责备,而反观沙僧,他却几乎从没有受到过唐僧的白眼和批评。而他对孙悟空态度的转变也表现出他能够审时度势,迅速找准自己定位,在不得罪唐僧和猪八戒的同时也投诚于孙悟空。汪注在《精明的沉默者:沙僧与皇权专制制度下的人性异化》这篇文章中提及,“驱孙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挫折 (没有孙悟空的取经团队不堪一击, 以致唐僧蒙冤待雪、数次被俘) 和此后唐僧对孙悟空的愈发信任及自身多次为孙所救的事实, 令沙僧深刻地认识到孙悟空作为头牌 (也是唯一的) 悍将的地位无法撼动,即便不对师父笑脸相迎、献媚逢迎,孙也能凭借其傲人的勇力居当之无愧的‘大师兄’之位”。考虑到孙悟空地位的不可动摇,沙僧选择立刻转变自己的态度,面对重归的孙悟空,沙僧说出了道歉及投诚的第一句话“哥哥,不必说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从这一次经历后,我们可以发现,沙僧对孙悟空的态度更加毕恭毕敬,对悟空的维护可以和师父相提并论。

第三,沙僧深谙明哲保身之理,很懂得如何将自己摘出去。在五庄观偷吃人参果一回中,猪八戒一直明着鼓动孙悟空去偷人参果,在悟空得手后,明知道人参果来历的沙僧也忍不住馋了,所以他不但没有及时阻止,反而暗暗的推波助澜,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哥哥,可与我些儿尝尝?”而在他们被镇元仙赶捉后,在唐僧抱怨被绑时,他又立即与唐僧处于同一战线,表明自己与他同样的处境,'师父,还有陪绑的在这里哩”。原著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多次产生矛盾,而沙僧将这些看在眼里,却总是选择冷眼旁观,保全自己为先,不蹚浑水。比如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中,猪八戒几次三番在师父面前挑唆孙悟空的不是,让孙悟空有口难辩,导致唐僧最后下定决心赶走悟空,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沙僧的表现是不置一词,作壁上观,从中我们也可窥见他的凉薄之处。

第四,沙僧功利心强。这一点可以从沙僧取经的目的谈起。在《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观音在劝沙僧加入取经团队时,给出承诺“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此时沙僧的答复是“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沙僧愿去取经的目的其实也不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的赎罪,他并不是因为打碎琉璃盏而深感愧疚,而是一直在为自己的前程谋划。至于在取经途中,孙悟空和猪八戒都多次有过散伙的想法,而沙僧却几乎从没有主动提出过要离去,乃至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和唐僧不分伯仲的虔诚取经人,我觉得这个判断有误。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对取经有多大的执念,沙僧坚持取经,是由他所处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孙悟空不取经可以回花果山继续做他的猴王,猪八戒不取经可以回高老庄继续当他的上门女婿,而沙僧不行,沙僧回流沙河之后需得继续经受飞剑穿刺之痛,显然不能回啊。所以,是现实逼迫他只有取经这一条路可走。沙僧本无意取经,那么他在取经途中的无作为,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我们说,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离不开他的经历。沙僧这种隐性的消极人格形成离不开他的身份背景。在被驱逐下界前,沙僧原任天庭的卷帘大将之职。虽然这个职位听起来霸气,但实际上,也就是玉皇大帝贴身的侍从。前文中人参果那一回中,沙僧说“小弟虽不曾吃,但旧时做卷帘大将,扶侍鸾舆赴蟠桃宴,尝见海外诸仙将此果与王母上寿。”可见沙僧所任的这个职位也不怎么高,确实只是听起来风光,而并没有什么实际地位。古语有言,伴君如伴虎,所以他谨小慎微,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虽然他最后还是犯错了,打碎了琉璃盏。然而,将他的错误与孙悟空大闹天空的壮举相比,其实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就算是与猪八戒酒后调戏仙子这种错误比起来,也是显得微不足道。可是沙僧受到的惩罚丝毫不比孙悟空与猪八戒轻。其实这是由他作为奴仆这一卑微的身份所决定的。他的身份决定了他若是不谨小慎微,不步步为营,不明哲保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沙僧的这种隐性的消极成就了他,也毁了他进一步的发展。在师徒四人最后完成取经这一大举时,在《西游记》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如来是这样评价他的,“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如来只肯定了沙僧牵马登山的功劳,封他为金身罗汉,而未成佛。金身罗汉其实是菩萨下面的一个阶位,罗汉虽然不受生死轮回,但是他的大慈悲心还没有发出来,他的慈悲心是有局限的。可见如来也认为,沙僧在取经路上所起到的功效并没有看起来这么多,所以他的收获比起孙悟空要差一级。然而论性价比,那绝对是沙僧收益最大,相比起孙悟空一路上披荆斩棘,猪八戒一路上饱受磨难,沙僧的取经之旅可谓最为轻松。花最小的劳动力获得事后还算是不错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沙僧的隐性消极确实是成就了他。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沙僧的发展也就到这里为止了,不会再有进一步的跨越,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确实被毁了。

总之,《西游记》中沙僧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隐性的消极或许能够给你带来短期的效益,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它会将人囿于小格局中,以后也难有大成就。



作者介绍

任佳倩,北京师范大学2015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在电子狗与程序媛间来回切换。

本文章由京师文会出品,转载需同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