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英德:雄姿英发的年少周郎——说周瑜(二) |【说三国】

 昵称37581541 2020-01-10
三、雄才大略的统帅:“胸藏纬地经天之术”

01

  赤壁大战第一主角  

在《三国志演义》小说中,周瑜不仅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辅臣,还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统帅。这种雄才大略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赤壁之战的前前后后,充分展现了周瑜过人的才华。可以说,赤壁之战的第一主角,当之无愧的是周瑜。

从正面看,大家知道,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抗击曹操,最终三分天下的关键战役。其实,虽然说是“孙、刘联军”,这时刘备早已被曹操打得仓皇逃窜,把残兵败将都搜罗到一起,顶多不过一两万人,没有多少实力可以抗击曹操了。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东吴的将士们在周瑜的运筹帷幄下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整体的战略决策,整体的战役部署,到整个战争的进展过程,都是周瑜一手操纵的。

虽然小说为了“拥刘”的需要,把诸葛亮写得似乎无所不知,但他只是“知”而已,他没有“行”,即他没去实际地做什么。他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草船借箭”,二是“借东风”。而整个战役的整体部署和出谋划策,都离不开周瑜。周瑜堪称孙、刘联军的名副其实的统帅。

从反面看,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的几次大战役,包括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等等,他都是主角,几乎战无不胜,所向无敌,一直占上风。但在赤壁之战中,一直打胜仗的曹操碰到了周瑜,就处处受制,处处被动,难以应付,最后大败亏输。

所以,真正在幕前操纵着赤壁之战的主角,非周瑜莫属。周瑜对赤壁之战敌我双方的整体形势的把握,甚至比诸葛亮还看得透彻。

诸葛亮看透的是,如果不联合孙吴这一方,单单靠刘备,是不可能打胜仗的。所以孙、刘联军是最重要的一个组合方式,是能够抗衡曹操的最重要的战略方针。诸葛亮看透的仅仅是这一点。他始终没有想清楚,究竟怎么打曹操才能有必胜的把握?他仅仅在兵力强弱上做文章,说曹操的军队“远来疲惫”,不习水战,新招降的荆州之兵也三心二意,所以虽然号称百万,实际上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没有多少战斗力(卷九《诸葛亮智激孙权》)。

周瑜却不一样,他侃侃而谈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精辟地指出曹操用兵犯了“四大忌”,即四个很大的忌讳。

第一个大忌就是腹背受敌。因为北方还没有完全平定,还有马超、韩遂等威胁着曹操的政权。咱们知道,后来徐庶就是以这点为借口,申请到西北去镇守的。曹操害怕大军南下以后,许昌空虚,西北的马超、韩遂等乘机东进,这样会导致腹背受敌。所以曹操不敢尽全力进攻江南。

第二点,周瑜跟诸葛亮一样,提出了曹军的强项是陆战,可以依靠骑兵,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到江南来,要靠舟船打水战,这是曹军的短项。所以,弃长用短,这是曹操用兵的第二大忌。

第三个大忌,曹操的大军南下,战线拉得很长,又是冬天,不能就地取粮,必须靠长途的运粮,所以苦于粮草不足,无法与东吴长期抗衡。

第四个大忌是水土不服。北方人到南方来,“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卷九《周瑜定计破曹操》,《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文字大略相同)。

这“四大忌”中最核心的一点,最要害的一点,就是“不习水战”。最后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之所以获胜,也是因为水战,要是陆战,胜算不大。长江上一把大火,使曹操损失惨重,孙、刘联军才能打胜这场战争。而周瑜后来设下一连串的计谋,也都是围绕着水战来设计的,这正是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这一弱项。

当然,不习水战也是可以训练的。曹操靠在江南收降的蔡瑁、张允这些人帮他训练水军。只要有充裕的时间,有那么一两个月、两三个月,他也许能训练出一批水军来。但是没有这个时间,因为曹操还有腹背受敌、粮草不足、水土不服这些“大忌”,所以不能持久作战,只能速战速决。既要速战,又不适宜水战,曹操不能不处在两难的境地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曹操一得到庞统献的“连环计”,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把船系连在一起,像个大平台一样,他的兵马驰骋江上,就可以“如履平地”了。可见他用的还是陆战的思维方式,这怎能不导致最终的失败呢?

周瑜所说的这“四大忌”,比诸葛亮理得清,看得明,后来战事的发展恰恰证明了周瑜的远见卓识。周瑜对敌方的劣势分析得这么透彻,这么清晰,所以他胸有成竹,知道怎么充分发挥我方的长处致敌方于死地。因此,赤壁大战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周瑜。

02

  借刀杀人  

当然,弱小的东吴军队要抗拒强大的曹操大军,这毕竟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抗,因此不得不更多地以智取胜。战争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一定是军事势力,很可能是智谋。

小说详细地描写了战前周瑜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尤其是“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更是周瑜自导自演的精彩戏剧,充分展现了周瑜的雄才大略。

“蒋干盗书”(卷九《周瑜三江战曹操》《群英会瑜智蒋干》)中周瑜成功地运用了“反间计”和“借刀杀人计”。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初一,曹操派使者前往东吴说降,周瑜怒杀使者。曹操恼怒之下,尽起水路大军进逼东吴,在三江口,被东吴水军杀得大败,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

这时,曹操责难水军头领蔡瑁、张允说:“东吴兵少,你如何反败?是汝等不用心耳!”蔡瑁解释说,这是因为北军不习水战,必须每天加强训练。

周瑜虽然胜了一仗,但他还是十分审慎。他当晚“登高观望”曹军,第二天又亲率楼船,暗窥曹营水寨。看了以后,周瑜对曹军“深得水军之妙”十分惊惧,由此激起他要除掉曹操水军头领蔡瑁、张允的想法。

蔡瑁、张允长期在荆州一带训练水军,有着很丰富的经验。曹操不习水战,这是他的要害,是他的“软肋”。现在有这么好的两个水军都督帮他训练,也许很短的时间真能训练出名堂来。所以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先除掉蔡瑁和张允。

这时曹操也正为战败而忧虑,并向部下寻问破敌之计。正好曹操帐下的幕宾蒋干主动请缨,说自己和周瑜是老同学,愿意前去说降周瑜。于是曹操就派蒋干过江作说客。

周瑜听说蒋干造访,自然明白他的来意,于是将计就计,设“群英会”。他大张筵席,让“文官武将,各穿锦绣之衣;帐下小将,尽披银铠,分两行而入”,奏军中得胜之乐,迎接蒋干。

酒喝到半醉时,周瑜携着蒋干,一起步出帐外,想先震慑震慑他。他问蒋干他的士兵怎么样?蒋干说:“虎狼之兵也。”周瑜又带蒋干看他堆积如山的粮草和各种各样的军器鞍马,得意地大笑说:“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矣!”

周瑜神气得不得了,“自起舞剑作歌”,唱道:“大丈夫处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业成。王业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将醉,吾将醉兮舞霜锋。”

这首歌唱得蒋干极其恐慌,几乎“寸心欲碎”。当天晚上,他俩同榻而卧,周瑜故意几次假做梦,吓唬蒋干,搞得他一晚上慌慌张张,难以入睡。

蒋干匆忙盗走了周瑜桌上一封“张允、蔡瑁谨封”的书信,熬到五更天,悄悄地潜回江北,将书信交给曹操。

曹操盛怒之下,不辨真假地处死了蔡瑁与张允。刚一杀,他就后悔不迭,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也看出曹操的性格,做事非常果断。曹操一生多疑,但是有的时候做事却非常果断,这是不是有矛盾呢?其实,正是他对蔡瑁和张允的怀疑,决定了他的果断。曹操在用蔡瑁和张允的时候,他手下的谋臣不放心,认为这两个人不能重用,因为他们既然能背叛刘表、刘琮,怎么能不再次背叛呢?曹操说:“吾岂不知人乎?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今权用之。成事之后,便当杀戮。”(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

可见曹操对这两个人一直是不放心的,不把他们看成是自己人,所以他做事能这么果断。而周瑜恰恰抓住曹操的这种心理特征,知道曹操对蔡瑁和张允不放心,心存疑虑,于是就利用他的这种心理,恰到好处地“借刀杀人”。

而且这一计策是需要抓住一个准确时机的,必须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曹操在还没有回过味来的时候就误杀了人。所以周瑜才会一晚上折腾蒋干,让他天刚亮就逃过江去。这时曹操也刚睡醒,迷迷糊糊的,很容易上当。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时机。

周瑜用“反间计”和“借刀杀人计”,除掉曹操得力的水军头领,这在整个赤壁大战中绝不是等闲之事。蔡瑁、张允不除,“火攻”之计再好,也不能收到败曹之功。周瑜为“火攻”去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事后也说:“江东无患矣。”又说:“吾闻知曹操换了毛玠、于禁,则这两个手内,好歹送了水军性命。”(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

周瑜的计策从根本上直接削弱了曹操的水军力量。曹操之所以一直迟迟不能下江南,这跟水军力量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一个读者看了“蒋干盗书”这段多姿多彩的描写,都会感叹:“此事非周郎莫属!”“群英会”成为后世京剧常演的精彩剧目。

03

  将计就计  

赤壁之战中周瑜用智的第二个故事,是“周瑜打黄盖”(卷十《黄盖献计破曹操》《阚泽密献诈降书》)。

诸葛亮用草船借箭之计,让曹操白白地损失了十五六万支箭,曹操心中非常气闷。这时谋士荀攸献“诈降计”,派被杀的蔡瑁的族弟蔡中、蔡和,到江东诈降。

周瑜见蔡中、蔡和“不带家小”,便断定他们是诈降。他正发愁,要用火攻的话,江面宽阔,怎么才能把火送到江对岸去烧曹操的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就计,也采用“诈降计”来对付曹操。

这时恰好东吴先锋黄盖毛遂自荐,愿意行“诈降计”、“苦肉计”。于是周瑜发布“三个月破敌”的军令,黄盖当众说要“弃甲倒戈,北面而降”,气得周瑜勃然大怒,下令将他“斩首示众”。大将甘宁为黄盖说情,也被周瑜喝左右将他乱棒打出。在众官苦苦告求之下,周瑜才同意改成行“脊杖”。

这时不能不真打,下狠心打,因为不真打会让人看出假来的。结果周瑜下令狠狠地打黄盖一百棍,打到五十棍,黄盖已经“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众官又苦苦求情,周瑜这才作罢。

这天晚上,黄盖托参军阚泽,前往曹营献“诈降书”。曹操心中怀疑,正好蔡中、蔡和来信,通报黄盖受刑的消息,这仍然使曹操将信将疑。

阚泽返回江东,造访甘宁,其间蔡中、蔡和刚好也到,阚泽与甘宁故意露出反意,使蔡氏兄弟相信他们真心向曹。蔡氏兄弟再次密报曹操,这才让曹操信以为真,愿意结纳黄盖前来投降。这样一来,周瑜的“火攻”就有了切实的着落。

与“诈降计”相关的是巧献连环计(卷十《庞统进献连环计》)。

曹操接到蔡中、蔡和的信,说甘宁愿降。但他还是多疑,仍然觉得此事“未可深信”。于是蒋干自告奋勇,愿再一次过江,打探情况。

见了蒋干,周瑜先是责备他盗走书信,后来又原谅了他,但表示不信任他,把他安排在西山庵中歇息。在这荒郊野岭的西山庵,蒋干结识了隐居山岩畔草屋之中的庞统,把他带回江北,引见给曹操。于是庞统针对曹军“不服水土,多生呕吐之疾,死者无数”的情况,献了“连环计”。

曹操接受了庞统之计,下令军匠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这才使最后黄盖带船来降时无法防备,被大火烧尽船只,惨败于赤壁。

“连环计”的直接设计者是庞统,但使得这一计策得以真正施行的还是周瑜。“连环计”的成功,使周瑜的“火攻”计策万无一失地落到了实处。

周瑜在曹操使用“诈降计”的时候,敢于针锋相对地也使用“诈降计”,并以“苦肉计”坐实了“诈降计”,这一连串将计就计的智谋,表现出他过人的胆略和智慧。对付多疑的曹操,周瑜居然能用一连串的妙计破其疑虑,这靠的岂不是过人的智慧?

我们知道后来决定赤壁之战的关键是“借东风”,东风对东吴的火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据我个人的看法,假设没有东风,还是吹西北风,黄盖投降曹操的船队,上面装满硫磺,见火就爆,本身就有很大的杀伤力了。这一只只装满硫磺的船驶到对岸,冲进曹操的船队中,而这个船队又是用连环大钉锁在一起的,根本逃不掉,即使这时吹的是西北风,风助火势,肯定也能烧毁曹操的船队,给曹操军队造成巨大的损伤。古代的船都是木头船,不像现在的铁甲船、水泥船,这木头船见火就着,至于吹的是东风还是西北风,不过是着火的势头有大有小的区别而已。

所以,即使没有“借东风”,周瑜也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能给曹操的军队一个巨大的杀伤力。只是不像有了东风,战果可以更辉煌一些,孙、刘联军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么看来,赤壁之战的胜利主要靠的是什么?不是靠东风,靠天意,而是靠人谋,靠周瑜设计,让黄盖的诈降,把装满硫磺的船送进曹操的军队里去,火烧曹军。周瑜无疑是“火烧赤壁”这场大戏的导演。

曹操是一个非常善疑的人,对付这么一个非常善疑的人,能让他一步一步地相信你,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前面“蒋干盗书”,周瑜利用天刚蒙蒙亮的时机,让曹操仓促之际相信了伪造的那封假信,误杀了蔡瑁和张允,这的确有点讨巧。但是,后面“黄盖诈降”的事,就经过很长时间,周瑜一次又一次地使计策,才终于让曹操能够释去内心的疑虑。

曹操觉得大势已定,有这么强大的军队,有着训练良好的水军,又有连环钉成的船队,还有黄盖、阚泽做内应,这江东岂不是唾手可得吗?能让多疑的曹操相信到这个地步,狂妄到这个地步,这就是周瑜的智慧。

整个赤壁大战的发起、准备及其进展,我们看到几乎都是周瑜在一手安排、精心导演的。从“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连环计”到“火烧赤壁”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环紧扣一环,安排得天衣无缝,充分展现出周瑜雄才大略、指挥若定的军事做派。他能够把握全局,驾驭全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