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说静坐 | 如茫茫在外有家,如倾盆雨下

 竹泉顷田 2020-01-10

林曦水墨作品局部
转眼是年底了,日子真的飞快。
2019的幸福主题,来到最后一个。这一次,来说说静坐。
静坐于古人,尤其是读书人而言,是日常里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了。“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说起来,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看重通过静坐,能够生出的定力与能量。
如今再提起静坐,大概是因为不甚了解,所以觉得隔阂,无从领会;或是归于宗教,心里有警惕。
但其实放眼望去,静坐,禅修,冥想,正念,坐忘……只是以不同的文化包裹着,以不同的名字呈现的共同法门。在世界上不同的角落,历史里不同的时间点,所有的智慧系统,不管是哲学的还是宗教的,从禅宗到瑜伽冥想,从基督教到伊斯兰教的静修传统,都可以找到一样的原理。
从乔布斯到约翰·列侬,从苏轼到王阳明,在茫茫的宇宙与时空里,不同领域、不同性情的人,都在静坐这件事情中,受益许多。
而今天想和你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将静坐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以及静坐给他们所带来的好。
也在最后分享了一些方便且可行的静坐小tips,希望对你有用??
我们曾经拍摄过一个关于静坐的视频
先在开头再次分享给你
在阅读后头的内容前,可以看一看??


从1973年开始,大卫·林奇每天早晨醒来,会先喝一杯咖啡,或者再抽根烟,然后,开始静坐。
到现在,静坐这件事情,已经在他的人生里,持续了四十六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欧美席卷起禅修冥想的风潮。大卫·林奇身在其中,第一次听说静坐的时候,其实是完全不感兴趣的。
这件事的起始,源于有一天,他看到了自己姐姐的脸。那段日子姐姐正在学习静坐,他说,从她的脸上看到某种变化——那是一张开始有了快乐质地的脸。

于是有了第一次的尝试。他后来在书里形容那次的感受,说体会到一种丰厚扎实的美,在其中,喜悦茂盛,直觉滋长,负面能量却消散。两周后,妻子好奇地问他,有点揶揄,“你的怒气,它跑哪里去了?”

大卫·林奇关于静坐的笔记

他说艺术的生活无法刻意造作,而是需要时间,让好事自然发生。而在他的生命里,是因着常年的静坐,让那些好事不成为乍现的灵光,而是一直经久地,持续滋长。
在四十多年里,无论是一部电影,一幅画,还有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与细微末节,都受益于静坐这件事。大卫·林奇形容那些激发他创作的灵光与创意,是深海里硕大而美丽的鱼。而静坐让他潜入深海,在那里看到,鱼群如水草丰茂,斑斓有力。
想与你分享大卫·林奇在他关于静坐心得的《钓大鱼》中的一些句子,因为来自亲身践行的人的感受,所以切实,也让人有触动:

那年。乔布斯前往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开始学习禅修和东方哲学。后来,静坐成为了乔布斯每日必行的一件事,贯彻终身。
多年之后,乔布斯坐在自己位于帕罗奥图的花园中,回想起印度之旅对他的深远影响:
有记者曾经问乔布斯,苹果是怎样通过市场调研做出非凡的产品的呢?
乔布斯回答,苹果不做市场调研,只是依照直觉做取舍,那个对的产品,就在那里。
这就是直觉的力量。直觉所能抵达的那一处,并非逻辑思考的推演同样能够去往的地方。一种洞见本质,直抵人心的力量,大概不是我们所说的聪明,而是智慧的照见。

静坐深深地影响着乔布斯的产品设计,回看乔布斯的一生,在许多关键的节点,许多困难的解决,许多决策的做出,是依靠这样的直觉,才有了存在的可能。

乔布斯在家中,屋里被清得空当,他常在这里静坐

大多数长年静坐的人,都会说到这样一种直觉。
经由静坐生出的直觉,可以借中国传统哲学里的“戒定慧”来解释。如果将“戒定慧”里的“慧“,比喻成发光的蜡烛,那么我们需要为它做一个罩子,也就是“戒”,经由日常里日复一日的习练,形成可以称作“戒”的自律原则,生出“定”。有了定力,不再八面来风的时候,智慧的光芒才能长久照亮。
《大学》里,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样的句子。
止,定,静,安。
在静定与心安之中,才能真正看到问题的答案与本质。朱熹说得很透彻:“盖心下热闹,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静,方看得出。”
1968 年,披头士在印度。那年他们离开美国,离开致幻剂,开始学习静坐。
几个为突然到来的巨大成功感到茫然的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平静。尤其是列侬,“我在一个房间里冥想了五天,我写了一百多首歌,我进入了一种极佳的状态,一些惊人的体验纷至沓来。”

列侬说,通过静坐,能量如倾盆雨下。而这样的能量,过去只能在事事顺心的时候,才能找到它。

披头士在印度
确实如此。过去人常说,每逢大事有静气。
而我们常常是反过来的:在事事顺心的时候还有能量去应对,但遇到大事,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就陷入慌乱与焦灼,能量与静气,也都消散了。
所以宋人才会说,“心于未遇事时,须是静,及临事方用,便有气力”
真正的静,是一种因为有能量所带来的真正的放松,非常敏锐清澈。而这样静定的能力,和我们平时需要锻炼身体一样,也需要在日常里长久地练习。
通过未遇事时的静坐与习练,学会在动静之间找到平衡:静时安定实,动时能量充沛。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况,无论处于哪种状态,都有能量与定力,能一一应对。
如同列侬说的,倾盆雨下,没有断绝。

中国的传统里,不论儒释道,都不厌其烦地,强调静坐这件事。文人更是将它作为日常功课,每日不辍。从苏轼到王阳明,无不如此。与你分享一些,来自他们对静坐的体会与想法:

林曦水墨 局部

林曦水墨 局部

很喜欢朱熹对静坐的一个比喻,他说,静坐其实是给自己的心,一个着落处:

静坐其实并没有玄妙,不过是好好对待自己的心,让它有着落,可安放。

就像人哪怕远行茫茫在外,知道世界上有一个角落,可以安顿,就觉得踏实。
我们的心也需要这样的所在
所以,剥离开附着包裹其上的种种文化蕴涵、宗教意味,静坐只是一种手段,无论东西方,诸家的静修,其实都是法门和途径。
它的本质,是帮助我们,将心从纷扰洪流中,收摄回来,在静定的土壤里,长出真正的能量。
最终指向的,是因智慧洞见而带来的生命品质的提升,还有那个光明澄澈的自己 ??

林曦水墨 局部
?  用一个舒服的姿势坐下,可以盘腿,如果时间久了脚腕酸疼,也可以坐在椅子上
?  放松,轻轻闭上眼睛
?  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观察气息进入身体、离开身体的全程,呼吸轻细而长(想象闻一朵花时,呼吸的那种状态)
?  可以数息,从“呼”开始数起,一呼一吸为一,途中若有念头打断,就重新凝聚注意力,回到一
?  这样从一到十的观察,对于呼吸的专注,可以带来巨大的宁静

是的,在最初,静坐就是这么简单??

从今天起,试着每天静坐十五分钟吧

林曦水墨 局部


最后分享两则以往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