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暄桐笔记丨那样广大的空

 叶子图书馆 2022-09-13 发布于四川

这篇文章转载自我们的小伙伴“暄桐”公众号

也欢迎你去常去那里耍😉

☁️

图片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二月的时候,小林老师分享过她用小楷抄写的一段《坛经》,这段话,时时读来,都有触动: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唐代的禅宗六世祖惠能大师,曾在菩提树下如此开示众人。一千多年之后的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字中,感受一种打动心灵的平和与美。
语言如同指月之指,如果它能够指引我们抬头看向月亮,而非手指本身,那么就像庄子所说的,虽然,请尝言之。

我们试着,来谈论一下它吧。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惠能率先破除了我们心中,对于空性概念的执着。

空不是空无所有。

由于被常识局囿,常常一提起空,我们就立刻站在了“有”的对立面,认为空,仿佛“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一切尽失的结果。

如果一味追求不着一念,阻断思维,也不去感受,带着所谓的一颗“空心”去静坐,那么只会落入虚妄,这样的空性,便也没有价值和意义了。

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就是我们每有所遇,可以有所感,有所悟,能生忿忿,也生欣喜的心灵。不仅不应舍离,更值得恒常护念。

要饱含深情地,去看见,去听见。

作为有情众生来到这个世界,心灵是我们体察万物,在观照中有所习得的唯一通路,如果关闭了它,便是退回到草木金石,无情的万物中去了。

空并不是否定所得。古人说,空以为用。就像空杯与广厦,因为留出了空间与余地,才能有所容纳。我们的心也是如此,也需常常归零清空,回到最初来到这世间,觉得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都具备圆满无限可能的那一念。

图片

林曦水墨作品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所以,空不是没有,而是有很大的空间,恰好能够容纳很多。

就像虚空的“虚”,最早的意思,是大山。因为“仰之弥高”,后来才慢慢生出“高”的意涵。所以虚空,不是虚无缥缈,茫茫一片,而是因为站在大山的高度,能看得见真正的无限。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如果站得够高,便可以看到,我们目之所见自然宇宙的一切现象,天上的星辰,脚下的大地,流水与草木,都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和合相聚而生的,没有一刻,不在流转变动着。

既然在天地间运转的万物,并没有哪一样是固定不变的,那么所谓的善与恶,对与错,以及所有对立的概念,都只是我们强加的分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好与坏。

当我们说一切皆空,其实不是消极的叹叹,而是在说,万事万物的流变里,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当我们有满心愿望,也有足够能量的时候,便能够从历历山海皆在的那个“空”中,让隐藏其中的可能性,慢慢显现。

图片

林曦水墨作品局部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如果我们的心灵能够不去横加判断,不取不舍,不令自心染着,而是回到不加分别的一念,消除一切界限,意识到转化的可能,这样的状态,便是空。

惠能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万法无常,生灭不已,迁流不息,本性的空,可以吐纳万境,也就容纳一切的可能。

如果用广阔而明澈的心灵去照见,便会看到,“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觉悟的可能,也遍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本心之中。处处是禅机,一如处处是生机。

所以,在与万千际遇照面时,不需要去对抗,抑或不忘,因为就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的心灵,本就澄明如镜,如果你觉得沾惹上了尘埃,只要去想象,或是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刻: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来具足的菩提心。无论我们曾经怎样如何,都未曾令它有过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

只需要放松下来,慢慢地,去贴近它。

图片

林曦水墨作品

☁️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坛经·般若品第二》


图片

愿你清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