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古的三苗国

 zqbxi 2020-01-10

       关于三苗国的来历有许多版本,所有版本都离不开蚩尤部落:或是他独自建立,后加入其他部落,或是他与其他部落一起建立。三苗国应是带有国家雏形的部落联盟。例如何光岳先生《南蛮源流史》(第31页)说:“三苗,指的是三支苗族,即神农氏炎帝之后,姜姓的苗和蚩尤……他们共同组成了三苗部落联盟”。为了与史书记载一致,本文中仍称其“三苗国”,“三苗部落联盟聚居中心”也就称为“三苗国都”。

        三苗国中“姜姓的苗”是指饕餮(tāo tiè)氏部落,《舜典》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饕餮氏本是缙云氏之子,属炎帝部落,后融合到黄帝部落。据《世本》云:“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在缙云之官”。 据《南蛮源流史?饕餮氏的来源与饕餮图像的运用和传播》中介绍:尧舜时期,华夏部落联盟发生矛盾,西羌系尧帝将部落联盟首领位让给东夷系舜帝。饕餮氏联合丹朱、共工、鲧等西羌系诸族,起兵反对。在战争失败后,“四族”被舜帝当作“四凶族”,驱逐出中原地区,其中饕餮氏的一部分南迁到了湖南。“舜帝把饕餮氏赶到西南方去,加入了三苗的部落联盟,而三苗的部落首领蚩尤,也是姜姓同族”。

        三苗国成立后,他们把黄材——蚩尤部落聚居中心当国都。

        史书上记载三苗国在长沙建国都。《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三苗国都建在长沙近边的黄材与史书相吻合——宁乡黄材属长沙。又据《后汉书·西羌传》载:“西羌之氏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宁乡黄材距南岳仅一百五十多公里。况且,在长沙及南岳周边至今没另发现三苗国都城遗址,炭河里是湖南目前发现的唯一确认的古方国城址。

现在宁乡还流传一句古话“黄材姜难呷”,说是黄材姜姓人特别多。而三苗国三支部落首领均姓 “姜”,那是不是由此可以大胆推测:黄材是三个部落首领联合办公的地方,他们均带着家属在此居住,后来他们留下了一大批姜氏后人在黄材呢?!

       三苗国是 “姜”姓统治国,三支主要部落首领均姓“姜”,而“姜姓:从羊,从女”。所以,他们铸造以羊为图饰的四羊方尊和以女人为图饰(有的专家认为)的人面纹方鼎等礼器,祭天拜地敬祖宗。

       三苗国选择黄材作国都可能基于下列原因:

       三苗国三支部落中,蚩尤部落是原住民,他们把黄材作部落聚居中心已有几百年,三苗国成立时的黄材应该已有一定的规模。同时,《南蛮源流史》说:蚩尤(部落首领)是三苗国(部落联盟)首领。

       当时的三苗国与华夏集团经常爆发战争,总体是处于守势。而黄材是一个盆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

       黄材当时地处滔滔的沩水河畔,巍巍的大沩山下,可退可进。退:后靠蚩尤部落的大本营——资水流域·雪峰山区。进:通过沩水河,很快就进入湘水,到达洞庭湖,便于指挥与中原的战争。


       三苗国是尧舜禹时期唯一能与华厦集团分庭抗礼的的势力集团,长期受华厦集团的打压,范围随着变化。

       三苗国在尧舜禹时期,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间的辽阔地域内,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以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

       《名义考》云:“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杨也”。

        《韩非子》云:“三苗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有彭蠡之水。”

        华夏集团对三苗国进行讨伐,尤其是禹伐三苗,使其范围在夏代逐渐向南退缩,向西发展。到了商代,三苗国势力可能退守到与商王朝以长江为界。

       现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商代古城遗址,是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的商王朝在南方的军事重镇。

      《战国策魏策》吴起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三苗国在商代开始神秘消失了,因为后来人们在长江以南,尤其是湖南宁乡炭河里及江西清江县吴城周边,发现了许多商代青铜器,认为青铜器是商人铸造,商势力应取代了三苗国。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夏时期全图》中标有“三苗”,《商时期全图》中则不见“三苗”之踪迹了,并将 “宁乡”和 “清江”标注其上。

三苗国在商代就不存在了吗?存在!根据《康熙?宁乡县志》记载,宁乡在商周时期就属三苗国,《周礼·职方·正南》曰:“(宁乡)去衡山三百里,旧志曰三苗之国”。试想:如果宁乡商周青铜器是三苗人铸造的,三苗国在商周时期就当然存在!至于江西吴城遗址,只能证明那里也曾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并不能证明三苗国不存在了。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发现了许多商代青铜器,但事实上那是古蜀国铸造的。

冶金史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大冶铜中心。第一是北方的中条山冶铜中心。第二是以湖北大冶,包括江西瑞昌在内的荆州冶铜中心,第三是以南陵大工山、铜陵的凤凰山为中心的扬州冶铜中心,这三大冶铜中心,北方的这个铜比较贫乏。主要的产铜区还是在长江以南,其中荆州冶铜中心就在三苗古国范围内。考古发掘表明:荆州冶铜中心从商代开始开采,扬州冶铜中心到西周时期才开采。史学家深入研究有些青铜器上铭刻的金文时发现,商周王朝频繁进攻南方。他们推测,商周王朝的首要目的很可能就是为了掠夺南方的铜材。如果商代势力在商代就越过了长江,那么就不存在进攻南方之说。如果进攻南方之说成立,那么进攻对象只有就是三苗国,那时楚国尚未诞生。专家分析:商周王朝通过战争掠夺三苗国的铜材,可能是用大船通过长江,经运漕河驶入巢湖,抵达淮夷区,最后流入中原大地。

商代末期(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祝融之后、芈姓季连之苗裔鬻熊至周,事西伯昌(周文王)。鬻熊子熊丽始封于雎山之间”(楚国历史)——楚国诞生了。随着楚国不断强大,其势力范围不继扩大,迫使一部分生活在扬水流域的扬越人和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三苗人逆长江过洞庭湖沿湘江向三苗国都——黄材周边迁徙,引起了湖南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迁入——扬越人入湖南。大量扬越人在黄材附近的长沙安家居住,从那时起,长沙变成了“扬越之地”。

《史记·楚世家》记:在周夷王时,王室衰微,诸侯交相攻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熊渠所伐之扬粤即扬越,在长江中游。“杨越”之名得自扬水,扬水在江汉平原中部,连接长江和汉水。楚人把在扬水流域最早接触的越人称之为扬越人。

约公元前10世纪末至前9世纪中,楚国控制了汉水下游及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三苗国范围大大缩小了。不过,1996—1997年对望城高沙脊商周遗址发掘结果表明:湘江下游(包括“扬越之地”的长沙)应还属该国统治。

扬越人进入湖南,到达黄材,带来了新技术。2001年至2005年对炭河里考古发掘结果表明:三苗国不晚于商未周初(2970+或-50年)在寨子山前炭河里大兴土木,建设城邑——这就是今天的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现在虽然“地面一无所有” ,但是“地下气象万千”,在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的同时,也引出了两个疑案。

1、三苗国都城早期遗址在哪?

首先,炭河里遗址存在时间应该更早。据宁乡文物局的同志说:2001年至2005年对炭河里考古发掘,炭河里西周遗址下面还有两层文化层未发掘。

其次,早期的三苗古国都城遗址可能很难找到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了黄材水库(即青羊湖)——水库大坝左边的就是“寨子山”。(清)陶汝鼐在《游沩山记》中记载“危峰拔地突起道旁。前代土人尝据绝顶筑垣,避兵于其上,因以寨名。山径由此入。”以及“寨子山”本身名称等等表明:在寨子山后的水库淹没区,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这个基地极有可能就是早期的“三苗国都”。

当然也有可能这个遗址暂时没发现。

2、三苗古国王室墓葬在哪里?

这是困扰考古界的一个不解之谜。炭河里古城遗址考古确认是一个古国都城遗址,在其周边应有与其相称的古墓葬,但至今为止仅发现一些中下级贵族墓,而高级贵族包括王室墓葬一直不见踪影。早先我怀疑被黄材水库(即青羊湖)淹没了,转一想:三苗古国历时至少1400年,按100年出3个国王,也有40多位国王,王后就应该更多,其王室墓葬如果集中在黄材水库,面积应很大。黄材水库平均水深不超过19米;最深部位在大坝,大坝垂直高程只有48.5米,常年蓄水面距坝顶还有4.5米的距离,也就是说水库淹没周边山高最多44米。结论是王室墓葬如果在水库周边,不可能全部淹没。何况处处黄土好埋人,王公贵族不可能全部葬在水库周边,为什么一直杳无踪迹呢?

笔者盼望有朝一日能目睹炭河里古城“主人”的风采,但这个愿望随着笔者在许多介绍苗族文化的网站上发现“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就知道难以实现了——炭河里古城“主人”是三苗人,我们在湘江流域山上土里发现许多精美的青铜器,而在炭河里周边没有发现与古国相称的墓葬并不奇怪——那些出土青铜器的地方可能就是埋葬三苗古国王公贵族的地方。说不定闻名中外的四羊方尊和重达443斤的大铜铙就是陪伴一位或几位三苗国王在黄材月山转耳仑度过了漫长的三千年悠悠岁月。

此一苗族丧葬习俗可能源于三苗国长期受中原华夏族打压。虽是王公贵族,死后带有珍贵的青铜玉器,墓葬却不封不树。几千后的今天,由于他们的尸体没有保护而真正回归自然,就留下许多青铜玉器使人百思难得其解。即使留下一堆白骨,这样简陋的墓葬,又有谁会想到主人生前是何等的威风?

随着扬越人带来新技术,三苗国的生产力提高了,一些地方诸侯势力不断壮大,逐步不服(三苗国中央)管理。进入西周晚期,三苗国已经是国小势微。根据炭河里遗址考古发掘:西周晚期,古国王宫就废弃了——其原因成了一个费解之谜。后人关于西周晚期中华古王国的史料很多,三苗古国不管自行迁都,还是被楚国或其他国家攻占而亡,均应有记载,但目前尚未发现。笔者推测:水毁王宫,国家解体的可能性大。

“沩山”因猴多雨大而得名:三苗古人发现黄材背靠的这座山上的猴子很多,猴子们认一只母猴为王,于是称其作“爲山”(《说文解字》注:“爲”—— “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 ,因山上经常落暴雨(据水文部门介绍:这里是长沙地区著名的“梅城暴雨中心”),于是改“爲山”作“潙山”,后来变成简体字就是 “沩山”,以其为源直达湘水的这条河也就称为“沩水河”。“沩山”、“沩水”乃此山此水之专用。沩山猴多,直到唐代还是如此——《碧岩录》说:“沩山山势险峻,渺无人迹,灵佑禅师与猿猴为伍”。

炭河里古城就地处大沩山下、沩水河畔,一旦山洪暴发,所有的洪水都要经过沩水上游和塅溪河涌入沩水下游,两河的交汇点恰恰就在炭河里。向桃初先生《炭河里城址的发现与宁乡铜器群再研究》以为:炭河里城址的运用年代为西周早中期。据此推测:西周晚期,有一次山洪暴发,洪水将三苗国王宫(炭河里古城)彻底冲毁,说不定连国王也命丧水中。“树倒猢狲散”,三苗国就自然解体了。据向桃初先生介绍:炭河里遗址有四个洪水层,表明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洪水冲洗,最后一次洪水层特别厚,将近一米,全是沙砾石。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修建了黄材水库(青羊湖),沩江水患才彻底解决。

这可能是三苗古国最后真正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虽然从夏商周时期进入文字可考阶段,但中国史书是从春秋开始才有人编写,那时三苗国早已解体了,而且三苗古国解体时国小势微,加上它又不是被其它国家攻击而亡,几百年的后人兼外人(中原人)在编写史书时又怎么会知道呢?

三苗国虽然解体了,但三苗人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材周边相继出土的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食人卣、象纹大铜铙、兽面纹提梁卣、兽面纹巨型铜瓿等国宝级青铜器表明:三苗国人铸造的青铜器比中原绝不逊色。但也引出许多不解之谜:宁乡青铜器在哪铸造?原材料尤其是铜从何而来?技术从何而来?冶炼遗址在哪?宁乡青铜器具有中原商文化元素和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大大退步的原因等等。

宁乡青铜器在哪铸造,历来有两个观点。

观点一:贡品或外来民族带入

在殷商时期,宁乡这个地方便出现了地方王国,并经常接受来自黄河流域的诸多小国敬奉的“青铜器”贡品,这一点还可从宁乡青铜器带有典型的商朝北方工艺风格得到证明。

炭河里遗址被发掘后,考古界又有了新的“外来民族带来”的观点。考古专家向桃初先生提出,古方国城的地理位置偏僻,不可能是本地土著民族的区域文化中心,同时在遗址里没有发现煤炭、制作材料和铜窑等生产作坊,像四羊方尊这样高级别的青铜器只有掌握尖端技术、具有相当政治经济实力的实体才能铸造,因此“本地制造”青铜器的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带有典型的北方工艺特点,而使用和埋藏这些青铜器的时间已是西周时期,在时间上不合逻辑,这些青铜器的铸造年代如果是商代的话,它的铸造地应该是在江汉平原地区,在西周灭商前后,因受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江汉平原地区的古方国便携带象征国家政权的青铜器与部分灭国南逃的商朝遗民迁居湘江流域。

观点二:宁乡本地铸造

青铜器由中原传入宁乡的观点遭到了部分考古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些文物出土地点偏僻,在几千年前的交通条件下,要将这些数百斤重的青铜重器从千里之外的黄河流域运来,谈何容易。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认为,可能是商朝时,中原地区的优秀铸造工匠在湖南铸造的。

其实,四羊方尊上秀丽的花纹显示出南方的特点;人面纹方鼎四面以人面作图饰,这在历代商周金面图象的资料中都从未见过,可以证实:宁乡青铜器是三苗古国铸造的。当然要这样说,还必须回答下列问题:

一、宁乡青铜器铸造的原材料尤其是铜从何而来?

三苗古国范围内现在发现的古铜矿遗址至少有三处。

商代时,三苗国范围北至武昌,东至鄱阳湖。《尚书地理今释》:“三苗,今湖广武昌、岳州二府,江西九江府也。史记正义曰,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江州、鄂州、岳州也。”这表明:现存湖北黄石铜绿山商末铜矿遗址和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遗址属三苗古国,应是三苗人发现并开采的。此两铜矿均距长江不远,三苗国人把铜材,通过长江运到洞庭湖,借湘江逆沩水河到达宁乡黄材——这是三苗国商代时期铜材来源。

约公元前10世纪末至前9世纪中,楚国控制了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三苗国逐步失去了黄石铜绿山铜矿和瑞昌铜岭铜矿,于是他们到处找铜,终于于西周中期在湖南怀化麻阳九曲湾找到了铜矿。麻阳,现在仍然是一个苗乡,全称:“麻阳苗族自治县”,原本可能属三苗国统治,也可能是三苗国为了找铜将势力范围发展到该地。九曲湾古铜矿也应该是由三苗国人发现并开采的。经考古发掘九曲湾古铜矿是从西周中期开始开采至今。麻阳水上交通自古都十分便利。可以设想:三苗国人把九曲湾的铜材,通过锦江河借沅水河运到洞庭湖,借湘江逆沩水河到达宁乡黄材——这是三苗国西周中晚期铜材来源。

二、宁乡青铜器铸造技术从何而来?

三苗国三支部落均来自中原,后来又加入了其他来自中原的部落,他们都掌握了金属铸造技术。其中蚩尤部落原是九黎族,是我国掌握金属铸造技术最早的部落之一。

还有,商人南迁带来了青铜器铸造技术。例如:戈族是商贵族的一支,戈人早在夏代就掌握了铸铜技术。戈人向江南的迁徙是目前所记载在商代从中原迁到南方有族徽可考的两个主要氏族之一。1970年2月,炭河里遗址范围王家坟山出土一件全身满饰鸟兽花纹、底盖内均铸有一“戈”字的商代青铜提梁卣,应是戈人所铸。

再者,史学界认为:商王国的文化圈可能远超其政治权力所及的范围,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三苗国人也可能在与中原商人交易铜的同时,交换了青铜器铸造技术。

三、宁乡青铜器冶炼遗址在哪?为什么西周中晚期宁乡青铜器铸造技术大大退步?

宁乡青铜器冶炼遗址如果在宁乡,目前暂未被发现;也可能很难找了,因为在炭河里旁边,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了黄材水库(即青羊湖),不能排除遗址被淹了。

那么,炭河里周边出土的精美青铜器肯定在宁乡铸造吗?这倒不一定!

笔者认为:宁乡青铜器至少有一部分是外地铸造,其中商代至西周早期青铜器在湖北黄石铜绿山铜矿和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当地附近铸造的可能性大,随着这两个铜矿被楚国占领,西周中晚期青铜器是利用湖南怀化麻阳九曲湾铜矿当地铸造或转宁乡本地铸造的可能性大——这也是西周中晚期宁乡青铜器不如以前的原因。如果所有宁乡出土的青铜器都是本乡铸造,技术怎么会有如此退步呢?青铜器在铜矿当地铸造后,通过水运至宁乡完全可能,因为是国内运输。

从黄材西去15公里就是安化县,古属三苗国。安化乐安镇有个蚩尤村,是公认的“蚩尤故里”,其村部叫“大禾凼”。据安化县文旅局的同志介绍,在此发现了类似古代青铜冶炼遗址。在黄材出土的青铜器中,人面纹方鼎的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这是否象当今有的商品一样标注产地呢?如果有一天,考古专家真的在“大禾凼”或安化其它地方发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冶炼的窑址,这也不奇怪——铜矿石可通过洞庭湖经资水河到达安化。

所以,宁乡青铜器是三苗古国铸造的。不仅如此,湘江流域商周青铜器也是三苗古国铸造,即使部分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完全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也不奇怪。

炭河里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考古专家向桃初先生在《湘江流域商周青铜文明研究的重要突破》一文中,将湘江流域商周青铜器大致分为五组,笔者仅仅只调整次序,前四组专家肯定是南方铸造,应是三苗国铸造无疑,第五组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完全同于中原地区并不奇怪。

第一组:考古界基本肯定为湘江流域本地铸造的铜器。除越式鼎、钟、刮刀、斧等数量较多者外,还有如桃江出土的马簋、湘阴出土的龙耳、衡山霞流的桑蚕纹尊、岳阳、湘潭、衡阳等地出土的蛇纹垂腹卤、湖南省博物馆收集的四系簋、虎纹钺等。

第二组:大铜铙。考古界对其文化属性存在争议,但肯定其铸造于南方地区。笔者向向桃初先生当面请教时,先生明确指出极可能是三苗后人铸造。

第三组:以动物造型(饕餮纹)为特征的青铜器。由于到目前为止中原地区出土青铜器中动物造型的较少,而湘江流域所见该类铜器比较多且动物的种类齐全,有象、虎、牛、羊、豕等,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们产于湖南。笔者认为饕餮纹青铜器体现了三苗国中饕餮氏部落独特文化,应是三苗古国铸造无疑。

第四组:主要包括大口长颈尊(如华容尊、岳阳费家河尊等)、截头尊(标本有岳阳鲂鱼山和平江浯口镇出土的2件)和瓿(标本有新邵陈家坊瓿和2001年炭河里城址下游黄材河中发现的特大型瓿2件)等青铜器。这组青铜器基本在商代时三苗古国范围内出土,只有少量向三苗古国近边地区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制品,向桃初先生认为可能是江汉平原铸造,这与是三苗国铸造不矛盾。

第五组:形制和纹饰风格完全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器类有鼎、鬲、尊、觚、爵、瓿、提梁卣等),有铭文的铜器应归入此组。考古界将其划为属“中原型”青铜器,并认为是中原地区的产品。

笔者认为:三苗国所有部落原均来自中原,加上商人(如:戈人)南迁可能从中原直接带来部分青铜器或带来技术在三苗国内铸造青铜器,何况从商代开始三苗国还可能与中原商人有贸易往来呢?所以,湘江流域出土的部分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风格完全同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并不奇怪。

当中原的先民们在黄河流域创造着灿烂的人类文明的时候,有几支来自中原的部落,被迫离乡背井,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在长江中游,前赴后继,以黄材炭河里为中心建立了历史悠久的三苗古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青铜文化,点燃了长江流域的文明之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