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4月,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一位名叫姜景舒的农民和他的兄弟到战野垅山上种红薯,一锄头挖下去,挖出了一件国宝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1959年,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挖到了商代的青铜器人面方鼎,他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挥起锄头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几块碎片装到箩筐里,把它卖给了当地的废铜收购店。后来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找到株洲,才拼拢出一个完整的人面方鼎。 1963年,一次洪水过后,当地村民在黄材河与塅溪河交汇处的河滩上发现了一件青铜提梁卣。 1983年,宁乡县月山铺转耳仑村村民种红薯,又挖出一件象纹大铜铙。 一直以来,学界一般都认为商代文化的中心在河南一带,商朝文化没有传过长江。但宁乡位于长江以南,却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出土,这也就击破了“青铜文化不过长江”之说。为什么会在宁乡出土这么精美青铜器呢? 宁乡为什么有这么多青铜器已成谜,无法破解的原因之一,是宁乡出土的青铜器全部是由当地村民无意中发现的,除了青铜器本身外,其他相关的信息几乎全部丧失,这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原因之二,是因为青铜器是耐用品,使用时间一般较长,又是珍贵物品,往往会得到妥善保管并长期流传,因此,其铸造年代与使用年代和埋藏年代之间往往会有相当的差距,如果没有其他背景信息,仅以其形制、花纹所反映的铸造年代为依据进行具体的历史复原难以准确。 2001年春,湖南省文物考古所首次对炭河里遗址正式发掘,发现了大面积的黄土堆积。按照商周考古的一般惯例来推测,这里应该有城。1963年发现的青铜提梁卣原来就在城内。考古人员又到城外找墓葬区,在城墙外西北约200米的地方发现了几座零星的小型西周墓,每座墓中都出土了不少青铜器残片和小件玉器。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确定炭河里遗址是距今2970 ± 50年的一处西周早期地方方国都城所在地,是我国南方发现的最重要的商周古文化遗址之一,是南方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及国家社会初期形成过渡的重要界标。炭河里遗址的发现,使我们找到了破译“宁乡青铜器”之谜的钥匙。 考古专家认为,由于受到强大的周王朝势力压迫,江汉地区的政治集团或方国便携带象征国家政权的青铜器,与部分被灭国南逃的商朝遗民一起经过湖北东南,沿洞庭湖东岸进入湘江流域。他们在南下途中可能遭到了地方力量的抵抗,湖北崇阳、湖南岳阳平江、长沙浏阳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应该有一部分是他们沿途被劫或主动弃埋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入乡随俗,改变原来的生活习俗,与本地土著民族密切结合,在这里修造城池、建筑宫殿,也铸造青铜器,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炭河里文化”。 考古专家分析,商代晚期甚至西周时期湖南土著文化并不具备铸造四羊方尊等精美重器的技术条件,而宁乡、长沙等周边地区都没有古铜矿遗址或者说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些青铜器很可能来自于外面。由于当时战乱不休,原住于中原的商人中的一支部落在其首领的率领下来到了宁乡,与当地民族融合,创造了青铜文化。 炭河里千古情剧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