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炭河里青铜博物馆讲解词 南京廖华

 天然首选 2018-01-29

了15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历史上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我们知道在近两千年的青铜文明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始终是其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以前考古学上甚至还有着商周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把南方称为南蛮之地。但是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证实,长江流域商周时期也曾先后出现过多个青铜文化中心,如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湖南宁乡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等,这些青铜器与商周中原腹地的相比毫不逊色。

自20世纪 30 年代以来,湖南境内陆续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500余件,以湘江及支流沩水流域最为集中。其中宁乡就多达三百多件,种类丰富,,有“宁乡铜器群”之称。下面互动电子屏幕里面的这些就是历年来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大家可以自己点击查看。

关于湖南的青铜器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从何而来?

我们现在熟知的湖湘文明兴起于楚文化,但是境内出土的商、西周、春秋时期(楚人占领湖南之前)的青铜器,数量却已达几百件之多。这就说明在楚国之前这里就存在过地域性的青铜文明。那这些文明到底是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张夏商周关系图。夏商周三代,不仅仅是简单的朝代更替关系,还一直是同时期并列的国家关系,对峙是各国之间的常有状态,列国征战不断。受战乱困扰,一些商周部落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携带重器,举族迁移,一路南下。或是有一些政治实体为了扩张领域,举兵南下。

无论是为了什么,这都为青铜器的南下提供了特定的历史环境。

6

而在此背景之下,商末周初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支殷遗民,一路南迁进入了湖南,并最终落脚宁乡黄材盆地。沿途留下了一批从原居地带来的青铜器,这些器物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有的并铸有商周时期中原人的族徽。

从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商王朝附近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我们将它称之为部落,或者方国。但很明显,此时的湖南地区是不存在历史上记载的政治实体,说明炭河里方国是独立于周王朝之外的一个地方部族。我们不禁好奇,在商人来到这里之后,这个地方当时建立了怎样的文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建立了怎样的城池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从这些出土地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它们大多散落于山间河川之间,区别与中原地区的墓葬集中出土。这到底是一种财富的掩埋,还是祭祀遗留下来的,我们走进下面的展厅一起探索。

这是一座象征着青铜器破土而出的艺术塑性墙。 看过第一展厅的青铜迷雾,我们会有如下疑问。

① 外来青铜器是如何流入湖南的(为何会留在湖南)? ② 这些铜器是谁铸造和使用的(全部都是外来的吗)? ③ 为什么铜器群中心区地理位置偏僻(湘江末梢的一个偏远小盆地)?

④ 本地青铜器铸造是如何起源的(宁乡铜器群有自己的青铜体系)?

⑤ 本地铸造青铜器是从如何获取铜料的?(湖南的铜矿埋的很

7

深。纯度不高,如何提炼)

下面我们就来走进下一篇章,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方国都邑篇

炭河里遗址处于宁乡铜器群的中心腹地,是1963年发现的。它是全国为数不多,南方罕见,湖南唯一的一座西周古国遗址。填补了湖南西周时期历史的空白,为研究湖南乃至南方地区西周时期社会形态、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族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遗址列入了2004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解读一下这座古城遗址,了解一下它和青铜器之谜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这是一张遗址的全景图,炭河里遗址位于湘江支流沩水的末梢,黄材盆地,隶属宁乡县黄材镇寨子村。雪峰山脉东北麓,面积近 1000 万平方米的小型山间盆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高度约100 米,黄材河自西向东从盆地中间流过。在古代军事学来上,这个地方地势平坦,有水流,易守难攻,是比较适合建造城池的。

炭河里遗址在2001~2005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挖掘,发现城墙、壕沟、宫殿基址、平民生活区以及贵族墓葬区等。现在存面积约为2.3万平方米。是一座兼具防御,生活功能齐全,而且等级分明的城池。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和高墙宽壕再结合当地集中出土的数量众

8

多的青铜器都足以说明这座城址是当时地方的青铜文化的中心聚落,也是一个独立于周王朝之外的方国都邑所在地。它的发现,是湖南商周青铜器考古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

我们逐步来了解一下这座古老的城池。

炭河里遗址一共发现了3条壕沟,分布在城墙内外,城外1条,城内2条。(展厅里绿色河流的这一条是城外的,有陶器层的是城内两条)城外壕沟为东西走向,是利用天然河道改造为的壕沟,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护城河,既可以防御外敌,同时也可以防御水患。城墙内侧的两条壕沟走向与城墙一致,城壕的位置可以推测城址的扩大过程,而出土物可以推测方国建立时间。(壕沟内出土的商周时期陶器种类丰富,罐、鼎、釜、钵较多,盆、簋、盂、豆等也有一定数量,鬲、尊、瓮、碗等较少。它们在装饰方面,方格纹最多,占全部陶片的59%,其次是纹、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云雷纹、席纹、瓦纹、刻划纹、戳印纹和乳丁、镂孔、扉棱装饰等。这些陶器大多采用轮制,少量是手制。)

炭河里城墙遗址位于城址保存区的西北部,城墙圆弧形呈现从东北往西南走向。根据城墙的弧度对城址进行复原,可以计算出原本城内约14.5万平方米,中心位置在目前黄材河与塅溪河的交汇处。城墙的组成结构可以通过残存部分进行分析,眼前这面墙,就是古城墙的横截面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不同土壤层堆积。

炭河里遗址共发现房屋建筑基址6座,其中宫殿区由两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基址构成 ,相距约10米,方向一致。其余4座大部分压在

9

两座建筑基址下。

根据宫殿基址的规模、柱坑排列和无大量红烧土墙块等情况推测,这些建筑物应该都是木质的,并且还有回廊,总面积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根据碳十四测年可以知道宫殿的建造与使用时间在商周时期。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湖北盘龙城的宫殿也是前后两座大型建筑,和炭河里的十分相似,所以我们推测这些大型建筑也应也是宫殿建筑。

大家眼前的这一座迷你版的房子,便是我们根据一号宫殿的柱洞排列形状和同时期南方建筑的特点,还原的宫殿。这类房屋叫做四阿重屋,“四阿”是指四面坡,“重屋”是指两重沿。它坐北朝南偏10~15度。这一结构也是我们现在建造房屋最喜欢用的一个朝向,利于通风透气,可见先民智慧之高。地基抬高,四面都有台阶,达到防水的目的。屋顶有两层木质架顶,用茅草覆盖,防止漏雨。屋顶凸起,也是为了适应南方多雨的天气,便于排水。

城址西北是墓葬区,共清理了10座墓葬,其中西周墓7座、春秋墓2座、战国墓1座。这些墓葬是炭河里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当时城中人员结构的重要资料。墓内随葬品主要为铜器和玉器,仅仅一座墓葬随有一件陶器。墓葬基本都是长方形竖穴,规模不大根据规模以及陪葬品情况来看,墓主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限,应属中下层贵族阶层成员。

这里出土的文物有一个特征:大多散落于墓葬底部,而且毫无规律可言。随葬的物品除了小件物品之外,大件均被打成碎片,并且只留了一部分,均不可拼接复制。这种现象在望城高砂脊遗址及东周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