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草书产生

 攸州刀郎 2020-01-11

汉代除了隶书鼎盛,草书和行书也得到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定型而能独立存在的书体。

草书具体什么时候产生的,至今没有定论。东汉蔡邕说:“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忘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 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宋代的张栻《南轩文集》说:“必自笔札以来便已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明代的赵宦光说:“草书起于列国,天下有事,急就为之,或起草他简,然后正书,皆不暇致详而作。”

可见,对草书的说法比较统一的是“急就为之”的,并非正书,可能在先秦已经存在,但是战国简或秦简只能看到行书的雏形,毕竟由篆成草还是不容易的,所以应该是出现隶书之后草书才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不能否认草书是由隶书变化而来的。但是宋代姜夔却在《续书谱》中说:“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圆劲古淡,则处于虫篆。”大概书法之源,不能完全切割吧。

隶书在汉代得到了空前发展,而草书也跟着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书体,其标志就是元帝时史游的《急就章》,是为章草之祖。史游生卒年不详,他作为黄门令奉诏撰写少儿识字发蒙教材《急就章》,其实就像李斯的《仓颉篇》一样,是学童启蒙的字谱初级课本。遗憾的是其《急就章》也没有存世。但章草的特点,字画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连,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1899年至1902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古楼兰遗址首次发现了汉晋时代的木简和文书残纸,其中就有《急就章》残纸,有楷书、章草两种版本。现在所能见到的流传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三国吴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还有一种玉烟堂本《急就章》,出自明刻帖《玉烟堂帖》。此本没有楷书释文,完全是章草,显得更加纯粹与灵动。

汉代草书产生

皇象《急就章》

汉代草书产生

楼兰章草《急就章》残纸

汉代草书产生

楼兰楷书《急就章》残纸

而最初的草书为什么叫“章草”,可以理解为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特别允许他以草书上事,因这种草书能用于章奏,故后世就叫做“章草”。又说史游作《急就章》草书,以其篇的“章”字而名之为“章草”。而章帝本人也善草书,有《淳化阁帖》章帝书为证,因此“章草”的“章”应该是“章帝”的“章”。究竟哪个“章”?一笔糊涂账,理它作甚?况且《淳化阁帖》中汉章帝的书法作品竟然是四五百年后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虽然是正宗章草,但汉章帝莫非也玩穿越?

汉代草书产生

《淳化阁帖》中的汉章帝书

杜度之后,张芝擅长章草,还进一步将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笔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而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张芝从民间和杜度、崔瑗、崔实那里汲取草书艺术精华,独创“一笔书”,亦即所谓“大草”, 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身而出,从此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阔大空间,从而使书法家的艺术个性得到彻底的解放。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今草亦称“小草”,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最早的今草大师,就是东汉的张芝。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十体书断》中说: “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草书先有章草,而后才有今草。

汉代草书产生

张芝《冠军帖》

汉代草书产生

张芝《二月八日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