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虚静,谈不上真意】 接《老子》的“道”,《呼吸之间》,再分享陈耀庭老师《功夫上手》的“谈致虚极,守静笃”,今天的主题系列基本算圆满了。 老子《道德经》第16章一开始说:“致虚极,守静笃。”后面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里讲头两句。 “致虚极”是状态,人进入“致虚极”就是进入虚无缥缈秒的状态,现在就叫进入冥想,处于半睡半醒的冥想状态。要进入这种状态,方法是“守静笃”,通过守静笃可进入虚无状态,要静要松。 所谓虚无状态是指是有非有的状态,“有”不对,“无”也不对,求的是似有非有,似无又有的境界,这是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通过各种感官都可以感受到。 人的感觉器官有五,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佛教中叫五蕴。 西湖中有座断桥,白娘子遇许仙的地方,下了断桥是白堤,纪念白居易而命名的,白堤连着的是孤山,孤山有一座九曲小桥,小桥亭子里的匾上,有两句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名诗,关于咏梅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暗香浮动”写的太好了,似乎有似乎没有就叫暗香,一会儿吹来一会儿又没有了,叫浮动,写的多好!这就是嗅觉,有无之间。 我们20世纪60年代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对情人晚上静住在郊外,俄语原文里有一句歌声“”听得到似乎又没有听到”,看来俄罗斯人也一样欣赏这种似有非有,似无又有的境界。 从触觉来讲,太极拳的轻灵,练的就是一种一触即发将发未发的临界状态。打单鞭时我听背后树上的知了叫,练的是听觉。眼神要远看似乎又没看见,练的是视觉得似有非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