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精神”的渊源

 聂昌硕 2020-01-11

“家庭精神”的渊源

聂昌硕

 
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历史,追溯到古代都是大家族的支脉,都有家族意识。中国的国字后添个家,称国家,还有人爱说家国,家即国,国即家,家国一体。黑格尔把中国文化概括为“家庭精神”,精准度令国人汗颜。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都有中式宗族观念,只是这种遗存有多有少。如今应该追问“家庭精神”是什么,好知道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
 
 
父权宗族的来龙去脉:
 
农耕文明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灿烂辉煌,遗产丰厚,遗累也沉重,它的社会基础是父权宗族制。
 
原始氏族部落最初为母系制,之后转为父系制。不论是母系还是父系为了繁衍都实行群婚制。男性去周边部落过夜,子女散落在外;本族女性接待周边部落性伴侣,生的子女健康,没有近亲后遗症,不知其父,却由全部落共同扶养。这种群婚制的实质仍是母系族群,成员都是本部落女性的后代。
 
原始人茹毛饮血采摘食果,生活与动物相似。采猎生存方式无法存储食物,存果会烂,存肉会腐。没有食物存储就没有财产,没有财产也就没有权力,无财、无权使族内详和。这种氏族公社是炎黄之前的社会形态,也是老子推崇的无为“社会”。
 
原始人从黄河流域发现“草籽”可食,培育出黄米和小米,开创了农耕生存方式,由此学会垦荒,按照天气、水土耕作,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漫长过程,期间充满偶得与失败。不可能是神农一人的“发明”,炎黄、蚩尤等都是农业开创者。
 
农耕生存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耕地有所有权问题,粮食与种子的有储藏问题;分配产生权力,各自存粮产生私产;私产与继承需要人名,(部落只有图腾徽号,徽号即族群名称,也是每个成员的姓徽号后加个符号成为人名;族人去世产生继承归属问题,需要确认继承人是自己的血亲。血亲继承对于氏族公社而言麻烦最大,群婚制终止,婚配制产生,部落中出现众多小家庭,经过漫长演变逐步形成许许多多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这些大家族中。
 
中国的姓氏几万个,有单姓6931个,双字姓9012个,还有不少三字姓、四字姓直至十字姓。每个姓氏背后都是个大家族。当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我们的姓主要是母系徽号。氏族部落开创了宗法制大家族,姓,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


原始部族徽号


 
氏族在父权制统领下由子子孙孙搭建成的大家族,在秦王朝前这些大家族仍称为部落。这种部落横向联合产生宗族族群,封建割据由这类宗族族群的“邦联”演变而成的。周朝实质是部落联盟,只是国家的雏型。部落之间为了权、利冲突不断,发展成历史上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最终被赢政征服,统一,形成君主专制的秦皇朝。
 
讲这段历史,说明王朝本身是从血缘大家族演变而来的,君主制是父权制的扩展升级版:社会底层是无数个大家庭,中层是族群邦联,顶层为君主专制王朝。王朝从各级邦联手中将权力收编归官府,内结构不变,由下至上层层叠叠呈金字塔状建构,这种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极其稳定。父权制大家族是社会结构演变过程中核心环节,向上承袭氏族公社,向下结集演变成帝制皇权。

宗氏祠堂

 山西皇城相府  丞相老家府第


 
农耕意识的前世今生:
 
农耕时代男丁即生产力,一个劳力垦荒耕作能够养活58口人,死一个男丁会荒芜一块土地,产生对应的饥荒,劳力与生存指数成正比。女人持家,生存需要依附于男人,男尊女卑由此产生。女人能生子,能够生产生产力,所以女人在家族的地位在于儿子,儿子的地位即自己的地位。
 
从群婚制中走出来的女人很不适应,男子必须严管妻妾才能确保子女为血亲,甚至用裹足来约束女人的行动能力;妻子出轨,威胁家族血脉纯真,家法可以处以极刑。
 
血亲族群固守一块土地,异性整天厮混在一起,为了避免乱伦有了男女大防,授受不亲之说,以及种种忌讳与规定。儿女婚姻由媒婆牵线,父母指配。
 
父权制族群,长幼等级自然排列,支脉有时十分庞杂,但都有血缘关系。中国人为了族群脉络清晰创造了大量词汇:正室、偏房;嫡出,庶出;妻、妾、通房丫鬟;长子、长孙;叔姑堂系、舅姨表系、每个层级又分大小,一二三四……如此详尽的称呼惊世骇闻,独无仅有,可见血统等级观念在国人心中的深刻程度。人从出生开始就规定其族内陆位,这种地位是生殖时序决定的,不可能改。
 
在社会中人本应凭能力与贡献确定社会地位,皇权社会袭用血源等级制,规定官、爵与仕、农、工、商各种社会等级,除非皇上册封,各层地位不可改。商贾处社会底层,其弟子读书再多,不准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地位永世不得翻生。等级制严重扼杀了社会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粮食产量限制人口数量。人口增减与天灾人祸有关,但食物多少是基础指标。人口数量常常是食物供应能够维持的极限值。国人为了家族兴旺,活着就拼命生孩子,人口增长直到批量饿死才会停止。整体而言中国人始终处于半饥饿状态。
 
食物紧缺不可能均分,族内会按照等级供给,地位高的有特供,地位低的不饿死即可。血统论,等级制是供应不足的必然。
 

嫡出长子、长孙地位特殊,是父权继承人,待遇最优,在族内成为“众矢之的”。父亲去世,长子继位,次子、三子、四子……就会与长兄加深间隙,长兄也会视他们为可能篡权的敌人,族群内部矛盾复杂化。族群越大,权利越大,争权夺利的血腥味越浓。久而久之,宿怨累积,庞大家族中父子、兄弟、叔伯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谗言、告密,拉关系、走后门、使诡计的互害模式产生了,它象传染病一样在社会上漫延,“宫闱祸乱只是互害模式进宫“发扬光大”了。

 
为了维护家长制,族群确定百善孝为先,提倡孝子贤孙。孝道本质是无条件服从,肯定父亲权威。生是父母所赐,存是父权惠及,子女尽孝只是点滴回报,不孝才大逆不道。这一套伦理被道统演绎为:民生,皇恩浩荡!民权,效忠顺从,百姓无丝毫权力。
 
为了有效管理族群,家族可以不守国法,自定族规,违者严惩,不少酷刑令人膛目。若视孝道为思想统治,家法就是刑罚处治。人治始于此。
 
农耕意识最大特点是:眼界狭窄,思维闭塞;知识由大量刻骨铭心以死伤为代价换取的经验,先辈代表这些经验,由此形成敬古拟古的中式传统。这种传统随“成功”生存而固化,经千年雕琢而精致,它刻录成遗传密码,充斥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代代传承。
 
族长爱自己的子孙很自然,再严厉的父权对血亲后代也会怀仁慈之心,这是物种本能。儒学将它移植到道统中,冠为仁政。仁是儒学核心,要求皇上施仁政。仁政成立,其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序,还能和顺。皇上若不施仁政,怎么办?没辙!将整套理论建筑在一个子虚乌有之上,主子不仁、不义、不德,凭什么要求其下顺从呢?父权制建筑在血源亲情之上,皇权制是统治与被统治,两者有本质差别。
 
皇上比孔子聪明,不论是军阀、土匪、地痞、只要打下江山就自称为天子,奉天命掌管天下,由如家族中的父权一般天意不可违。迷信也好,蛮不讲理也罢,天子概念成立,其下推理都顺,仁不仁政随心所欲。没了天子之说,就缺了父权般的天赋人权,统治中出了差错,问题就棘手。
 
家族等级制还升级成庞大官吏等级制:朝廷官员分正、从,九品十八级,官衔多达四、五百个;州、县、乡、里,各地方层层设置府衙,加上办事人员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官僚体制。皇亲国戚是用封爵制确立又一政府供养系统。他们总共有多少人,找不到统计资料。明末,百姓借清军灭明之机,仇杀各地分封的朱姓皇族就有120万之众,可见皇族之多。
 
父权制家族已经崩溃,农耕意识仍存在,其遗毒在社会各角落发酵。找出根茎,许多事不言而喻,不须我多言了。
 
聂昌硕  2020年1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