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把这个弄明白了,就把书法和写字区别开来了

 昵称39596101 2020-01-11

当今,书法与写字的争议一直在持续争议着,一方面有人认为只要是拿毛笔写在宣纸上的工工整整的字就叫书法,而另一方面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讲究的是作品中的艺术境界,包涵着许多艺术性,并不只是用毛笔写出来的字都叫做书法。那么,古人对书法是如何认识的?对我们学习书法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汉字中寻找着其书写'意味',而这种'意味'给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则让他们乐此不疲,因此才得以使中国书法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在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他的书法也影响着后世,并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米芾在他所著的《海岳名言》中对书法给出了自己的定义:

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认为,隶书的兴起,大篆的法度就遭到了破坏,但篆籀却不一样,它们都是根据字形来决定字的形态,历此它们就具备了书法中的'意味'耐人寻味,后来的隶书则要求字形大小相同,定义了书法的局限,正因为如此,恰恰失去了书法中所应有的艺术性。

当然,米芾对书法的看法虽然是站在汉字的表象上来说的,而真正强调的是字的'骨子'里的东西,这就是说他所追求的仍然是'自然而然'的朴素精神。

近代书画家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里也提出了与米芾基本同样的看法,他说:

就字来说,大篆外表不齐,而骨子里有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以后,一变而小篆,外表齐了,却失掉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无波隶,外表亦是不齐,却有一种内在的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时改成了有波隶,又只讲外表的整齐。

在米芾思想的基础上,黄宾虹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汉字应当具备的艺术性是什么,它是一种'骨子'里的、内在的美,这种美就像大篆那样,尽管外表大小不一,西汉的隶书也是外表不齐,它们则具备了自然的精神,而此后由于外表变得整齐了,而失去了内在的美。

上述二人对字的内在美的认识,都是强调它们的天然属性,也就是书法的艺术性,相对于外表过于整齐失去的是'骨子'里的美来说,他们的看法是相对一致的,也就是说,区别书法与写字,一方面是看字的外形是否整齐,另一方面是字的内在气质。

一是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属性。最初古人在描述书法时,都是把书法与自然中的人的动作、物的形象来加以说明,这就是自然与书法美的表现方式。《篆书势》中这样说到: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或栉比龙鳞,纤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龙蛇之棼缊……

包括《草书势》中对草书的描述也近乎一致,都是用兽、物之状来对书体态势的描写,由此可见,书法的美都是来自自然世界的。

二是书法'通于道'。儒家、道家、佛教等都与书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道家对书法的影响最为深远。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到: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

道是什么?就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自然秩序',虽然儒、释、道对自然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这种'自然秩序'却是相近的。书法也不例外,只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思想'秩序',最终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

三是人的品格精神的表现。书法是人所创作的,当然与人的精神、涵养等密不可分,书法表现出来的气质,就是书写者的气质。如明代学者汪珂玉在《墨花阁杂志》中说到魏晋书法时指出:

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态,缘当时人士以清简为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笔散藻,自然可观。

由此也可以看出,不仅是晋人有'风流'之气,唐人'尚法'也是那个时代的总体趋势,宋人对'意'的崇尚,都是指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在书法中的总体反映。

人们对书法中艺术表现的追求是永远没有停止过的,而且至今,仍然表现出了更为强烈的探索和讨论。那么,如何表现其艺术性使书法更具有时代意义?

唐代书学家张怀瓘在他所著的《六体书论》中认为:

故学真者不可不兼锺,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如不参二家之法,欲求于妙,不亦难乎!若有能越诸家之法度,草隶之规模,独照灵襟,超然物表,学乎造化,创开规矩,不然不可不兼于锺、张也。

这是张怀瓘对于学书者如何提升艺术水平所作出的判断,他认为,学习书法者不能只学一人的,比如学习真书就必须兼学锺繇的楷书,学习草书也不能忽略张芝的,否则想要达到精妙的水准是难乎其难的。当然,这是从书法本身的书写层面上来要求的,也就是说,想要表现艺术性,必先要有足够的技法水平。

书法的艺术性也表现在它的'意味'上,'意味'是一种人的感觉,但也离不开'法'的支撑,否则就是'涂鸦'之作。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东坡说:

我书意选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是要求人们在书写创作中要尽量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要在'有法中追求无法'。

艺术性的表现也需要加强人的修养和学识。与苏东坡同时代的书法家黄庭坚在他的《山谷题跋》中引用了一个人学习前人字迹的故事,说明了书法家应当以学养和胸怀为先,来提升艺术境界的必要性。

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字》,皆绝妙,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黄庭坚认为王著、周越的书法不论是形式、力度都没问题,只是欠缺文化修养,假如有较高的学养,他们的书法一定会有质的变化,艺术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与写字同样都是用毛笔来完成的,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质的变化,并不等于用毛笔写出来的字就是书法。书法是讲究其艺术性的,而这种艺术性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追求和探索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法书写水平和人的文化素养、胸怀等格次,在追求汉字书写艺术中才能发挥出更高的艺术精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