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临证心法

 aa网游成都 2020-01-11

胡希恕临证心法

     胡希恕(1898---1984)教授,辽宁省沈阳市人,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运用经方之大家,诊治之心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一胡希恕》中介绍如下。

1.哮喘发虽在肺,痰饮瘀血为主因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一致,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喘有宿根”这观点也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其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之属的气短、喘息,少见于喉中有痰鸣的哮喘。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予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哮喘的存在。一般认为,实证哮喘的“宿根”多是指痰饮实邪,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实践,认为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过类似的描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肝脉搏坚而长,色不清,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在胸胁引发喘证。

现代病理研究也说明,在慢性气管炎(包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梢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与中医的肺有瘀血、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哮喘多有良效。近代临床报道用广地龙、蛞蝓俗称鼻涕虫 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的疗效。这些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医药性来分析,这些药物皆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患者有瘀血里实的存在。

基于以上说明,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他刺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刺激人体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阻塞肺气,使肺气上逆而产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面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面发病的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理,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痰饮、瘀血为纲,则哮喘证治了如指掌。

2.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外邪内饮,为常见的一种证。即是说,其人素有水饮、痰浊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水饮。其中具体证治又分以下几种:

①射干麻黄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口干、舌燥、心烦者,宜加生石膏。

②小青龙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身痛,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汤主之。若见咽干、烦躁者,宜加生石膏。

③葛根合小陷胸汤方证。 主症见项背拘急,胸满闷或痛,发热恶寒而喘,葛根汤合小陷胸汤主之,若心烦明显者,亦宜加生石膏。

④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 主症见咳逆,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主之。

⑤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主症见恶寒,无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诱使瘀血变化,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驱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证如下:

①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见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干燥。

②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主症见: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

以上两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渴者,均宜加生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3方合主之,见咽干烦躁者,亦宜加生石膏;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3方合方主之。

4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     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所见。如常见有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证者(症见前),即以小青龙汤、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3方合方主之,大便难通者,可易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3方合方主之。以上各方证,若见口舌干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石膏。

5.治哮喘不用麻黄,却独崇大柴胡汤     从六经辨证来看,哮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见。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临床治愈率从20%30%提高到了70%80%。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张景岳提出:“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亦名哮喘。”是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者平明无咳顺、吐痰、头痛、身痛等症,知不在太阳;哮喘发作明有胸满、胁痛、汗出、咽下、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晚,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咳痰,可排除痰饮为患,这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夹瘀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便是在治疗哮喘时,往往不用麻黄,而常用大柴胡汤加减的主要原因。这里必须强调一下,当然不是说,对所有的哮喘都不用麻黄,当病证在太阳有麻黄的适应证时也必用麻黄,这里仍是强调必须辨方证。

大柴胡汤

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介绍

【方名】 大柴胡汤

【拼音】DaChaiHutang

【出处】 《金匮要略》

【分类】 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 柴胡(15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洗(9克) 生姜 切(15克) 枳实(9克) 大枣 擘(4枚) 大黄(6克)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 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

病机

少阳之邪未解,化热入里成实。

辩证要点

往来寒热,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配伍特点

清泻少阳与和胃降逆并用。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

相关信息

【化裁】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方】 厚朴七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现代运用

胆系急性感染、胆石证、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腮腺炎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注意事项

(1)单纯少阳证者禁用。

(2)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3)少阳阳明病而阳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折叠编辑本段加减法

A.如果病人热盛烦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饮水,面红,脉洪实,加芒硝10

B.如果病人心下实痛,痛及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瓜蒌20 青皮9

C.如果病人呕吐不止,加姜竹茹12 芦根15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大黄汤。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折叠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单纯少阳证者禁用。

(2)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3)少阳阳明病而阳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方论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药物组成】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赤芍药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枳实(麸炒令黄)1两,槟榔1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一。

【方剂主治】伤寒2-3日,心中悸,呕吐不止,心急郁郁微烦者,尚未解。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大柴胡汤方论】

元·王好古:大柴胡汤治有表复有里。有表者,脉浮,或恶风,或恶寒,头痛,四症中或有一、二尚在者乃是,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有里者,谵言妄语,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已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阳,是不犯诸阳之禁。以芍药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痞下闷,或湿热自利。若里证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汤,小柴胡减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是也。欲缓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实、大黄亦可。(<此事难知>)

明·许宏:柴胡性凉,能解表攻里,折热降火,用之为君。黄芩能荡热凉心,用之为臣。枳实、芍药二者合用,而能除坚破积,助大黄之功,而下内热而去坚者;生姜、半夏辛以散之;大枣之甘,缓中扶土,五者共为其佐。独用大黄为使,其能斩关夺门,破坚除热,宣行号令,而引众药共攻下者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医方考>)

清·张璐: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恋胃之味,而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除热滞也。与桂枝大黄汤同义,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此以柴胡、苓、半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两不移易之定法也。(《伤寒缵论》)

清·柯琴: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十余日结热在里,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复往来寒热,或妄下后,柴胡证仍在,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皆少阳半表里气分之症。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腑有形之实邪也。其心下急烦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在胃中,结热在里,则蒸蒸而发热,不复知有寒矣。因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结热在里,故去参、甘,加枳、芍以破结。条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症,仲景不用大黄之意晓然。后要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黄以伤胃气,非大廖乎?……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主降气,小柴胡主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后人每方俱有加减,岂知方者哉!(《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汪琥: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加减。何为乎不留人参也?余答云,小柴胡汤中用人参者,乃辅正气以除邪气也;大柴胡汤证,为邪实而正未虚,……故去人参而加大黄、枳实。并甘草亦恐其满中而不用。其留大枣者,和诸药之性也。其加芍药者,非酸以涌泻之意,取其和营而助阴也。况病热之人,止虞阴虚,勿虚阳损。(《伤寒论辨证广注》)

清·汪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医方集解》)

清·周杨俊:心下者,胸也。满且痛,不属有形乎?古曰实。实则当去,然何取于大柴胡汤?柴胡,表药也,非有外邪,无取两解。乃必出于此者,正以实则必满,按则必痛,以至内发热,津液耗而元气下陷,势所必致也。故仲景以柴胡升清阳为主治。而散满者,去热者,收阴者,下结者,各有分治。且兼姜、枣以益脾液,取意岂浅鲜哉!(《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吴谦: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今·李畴人:寒热往来,胸下硬满,呕吐不止,甚至心烦便秘,是胃家热结已重,少阳证少,阳明证多。故宜去小柴胡之参、草,以免壅滞,而以柴胡、黄芩疏少阳来路之邪以清热,芍药助柴胡泄犯胃之肝邪以止呕,半夏和胃气之滞,枳实、大黄攻其满而清其热,生姜、大枣以回复胃气之疲,则证可解。故大柴胡汤为胃病已重,少阳未尽之主方。(《医方概要》)

今·何廉臣:少阳证本不可下,而此于和解中兼以缓下者,以邪从少阳而来,渐结于阳明。少阳证未罢,或往来寒热,或胸痛而呕,不得不借柴胡、生姜以解表,半夏、黄芩以和里。但里证已急,或腹满而痛,或面赤燥渴,或便秘溺赤,故加赤芍以破里急,枳实、生军以缓下阳明将结之热;佐以大枣,以缓柴胡、大黄发表攻里之烈性,而为和解少阳阳明、表里缓治之良方。但比小柴胡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较大,故称大。(《重订通俗伤寒论》)

今·王邈达:发热汗出,谓发热,自汗出也。系伤寒已传阳明之候,再见呕吐,则更入少阳,且与阳明并病也。阳明之腑属胃,夫惟邪腑而化热,故犯胃中则呕吐,犯上则痞硬,犯下则泄利,无非邪热入胃之所致,故宜攻下。然不用调胃承气而独任大柴胡,盖由呕吐一症,止见于太、少二阳,今既伤寒,又曰汗出,则知伤寒非太阳之伤寒,而呕吐为少阳之呕吐矣。故用姜、半扶胃阳以平呕,芩、芍抑邪热以止利,枳以消痞,枣以生津,然后使轻芳之柴胡策外,沉雄之大黄靖内,一切姜、半、芩、芍、枳、枣为佐辅以成功。其邪之在阳明、少阳者,均得而解散矣。方名大柴胡者,即由柴胡汤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扩之使大云。(《汉方简义》)

药理作用

主要有保肝,利胆,抗实验性胆石症,抗炎,解热,兴奋肾上腺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硬化,抑制离体平滑肌等作用。

1.保肝、利胆及抑制胆石形成实验表明本方有显著保肝作用,对于D-半乳糖胺所致大鼠肝损害,能减轻玻璃样变性及格利森细胞浸润,抑制谷丙转氨酶(GPT)的上升,使色氨酸吡咯酶和谷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增强;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硬变,有明显抑制作用,于第1、6、7月可降低肝脏原量之24%,41%,并可抑制脾指数增加和sGPT升高,还可抑制纤维化的进展。大柴胡汤是通过增强肾上腺功能来发挥抗实验性肝损害。本方较为突出的是有显著利胆排石作用。方中药物柴胡、黄芩、大黄、生姜均有显著利胆作用。此外,大柴胡汤对胆固醇结石的动物,能明显降低胆石形成率,减小胆石形成之体积,同时还有效地降低血清中性脂肪含量。

2.抗炎本方组成药物多数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实验性炎症均可抑制。(1)抑制用叉菜胶性足肿胀:用角叉菜胶致炎的大鼠用大柴胡汤4小时后,其抑制率为16.4%,与芍药、枳实和大黄的作用相似,也与阿司匹林(200mg/kg)的作用相同。(2)抑制匍聚糖性足跖浮肿:对葡聚糖所致炎症的抑制作用情况与角叉菜胶相似,大鼠用本方3小时后的抑制率为12.8%,与芍药、枳实和大黄的作用相同,也与消炎痛(10mg/kg)的作用相似。(3)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本方对佐利性关节炎第6天浮肿的抑制率为20.2%,第24日为36.1%;芍药、枳实和大黄的抑制率为19.1%和50.1%;阿司匹林的抑制率是60.4%和53.5%。表明大柴胡汤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而芍药、枳实和大黄是大柴胡汤抗炎作用主要药物,本方对慢性炎症的作用较急性炎症强。另有实验表明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较对非特异性炎症强。抗炎机制:可能与兴奋肾上腺功能以及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3.解热本方对实验性发烧动物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给大鼠口服大柴胡汤1.1g/kg,能明显降低血浆PGE2含量。体外实验表明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H2,故认为本方可能具有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解热抗炎。

4.抑制血小板聚集本方具有类似地塞米松、阿司匹林及消炎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小鼠分别口服大柴胡汤、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消炎痛,对胶原诱发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的抑制率为52%,最大抑制作用在1.5小时,阿司匹林的抑制率为48%,最大抑制在4小时,消炎痛在1和4小时显示前强后弱的两个抑制峰,抑制率分别为49%和34%,而大柴胡汤在1和5小时呈现前弱后强的两个抑制峰,抑制率分别为45%和52%。

5.防止动脉硬化 给大耳白家兔口服胆固醇6个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此期间同服大柴胡汤,于第6个月采用无损伤光学体弹性模数测定法(EV)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评价指标。实验发现,大柴胡汤可改善胆固醇所致的胸腔动脉硬化,能减少动脉硬化损伤区域降低总胆固醇和磷脂的升高,抑制羧脯氨增加。此外,给4月龄的小鼠服用大柴胡汤,每日0.4g/kg,并喂以含5%胆固醇的饲料,观察12个月。本方对肝、心及主动脉的脂质降低不明显;对心脏的钙、镁、磷含量无明显改变,但可抑制钙在动脉沉积,并抑制胶原含量的增加。因而大柴胡汤长期服用,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6.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本方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离体豚鼠回肠痉挛的解痉作用比小柴胡汤强,而抗组胺的收缩作用却弱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可抑制大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性收缩运动,并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离体豚鼠输精管的收缩作用。对离体豚鼠心房也能抑制其心博数。

7.对肾上腺功能的影啊给人鼠口服大柴胡汤后,血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而且肾上腺的重量也明显增加,表明大柴胡汤能显著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

《桂枝茯苓丸》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  (2018-05-25 08:10:00)转载▼

分类: 中医基础

《桂枝茯苓丸》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

这个“老配方”就是《桂枝茯苓丸》,如果善于辩证加减,可治百病。

原方:

桂枝10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0g ,桃仁10g。

近几年来,经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并将丸剂改汤剂,使其临床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现可用于治疗内、外、妇、皮肤等各科疾病,被国内外医家广泛应用。故我将近十几年来桂枝茯苓丸在各科疾病中的应用作一一综述。

关键词:

因其病机为瘀血阻滞胞宫,故方中用:

桂枝温通血脉、行气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水下行、与桂枝同用能入阴通阳;丹皮消瘀血;桃仁破血结;

赤芍行血中之滞;全方具有活血化癖消肿散结之功。

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或合方治疗痛经、崩漏、慢性盆腔炎、癌症、各种疼痛等多种疾病,病因虽各不相同,但其发病机制均有瘀血内阻,故根据其寒多于热,虚多于实的实践经验,偏重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

疗,均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论治特色,现将其综述如下。

一.内科

1.肝癌:用桂枝茯苓丸合安宫牛黄丸治疗晚期肝癌一例,处方用桂枝茯苓丸原方加柴胡、川楝子,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安宫牛黄l/2丸,每日服2次。

2.癃闭(男人因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等疾病引起的排尿困难)

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桂枝10g,茯苓10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0g,白芥子10g,浙贝20g,薏苡仁30g,怀牛膝20g,海藻15g。

用药日1剂,进药2小时,小便微通,服药2剂,自觉排尿困难好转,少腹坠胀已除,继服10剂诸症皆消,后用桂枝茯苓丸以巩固疗效,治疗3个月后病情稳定,迄今未发。

3.眩晕: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赤芍,石菖蒲各15g,

丹皮,桃仁,柴胡各10g,

细辛5g,吴茱萸6g,磁石30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剂小效。

原方加倍桂枝30g,加丹参20g,

再进5剂,诸症悉除,嘱服桂枝茯苓丸1个月以善其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4.哮证(哮喘):选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杏仁、葶苈子、红花各10g,薤白15g,麻黄7g。

每日进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3剂后,哮喘大减。

又加五味子10g,去掉葶苈子继服10剂而愈。

5.腰痛:治疗病人自述3天前抬重物扭伤腰部,疼痛难耐

,痛有定处,腰部活动受限,动则痛剧。舌紫暗,脉弦紧。此淤伤腰府。

桂枝,续断,茯苓各15g,赤芍、丹皮、五灵脂各12g,没药、乳香、延胡各20g,牛膝24g,桃仁15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腰痛减轻,续服12剂,疼痛明显好转,腰部活动自如,仅有轻微不适感,嘱其理疗,以巩固疗效。

6.坐骨神经痛:

桂枝20g,茯苓、桃仁、木瓜、独活、杜仲各15g,牛膝、赤芍各30g,延胡25g,地龙12g。

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疼痛缓解,再连服30余剂而愈。

二.外科

1.肠痈(慢性阑尾炎):

一例寒湿型慢性肠痈(乃因寒湿郁滞,与淤血互结,阻滞经脉)。

以桂枝茯苓丸活血散淤,调和气血;

加薏苡健脾祛湿排脓;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

木香,枳实行气止痛;

路路通味苦疏泄,以加强通经活血之功;

穿山甲活血通经,有药归经之效。

治疗半月全愈,1年后复察未见复发。

2.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

对一例术后处理不当而致肠粘连。

大肠为传导之官,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

阻,故腹痛经久不愈。

用桂枝茯苓丸旨在活血化瘀导滞;

加白术,鸡内金健脾消滞;

佛手枳实,青皮行气止痛,气机畅,淤血行,则痛可止.

治疗三个月全愈,2年后复察未再复发。

3.胸膜粘连:

对以胸痛为主症,乃因反复肺部感染,治疗不彻底而引起的胸膜粘连,

用桂枝茯苓丸通阳化瘀;

白芥子祛除皮里膜外之痰;

冬瓜子祛痰,润肠通便;

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延胡索乃血中之气药,既走血分,活血化瘀,又走气分行气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痰之效,治疗1个月半.全愈.随访1年未复发。

此外,尚有运用桃核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混合痔报道一篇。

三.妇科

1.不孕症: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胞络瘀阻型不孕症:

处方:

桂枝、桃仁、丹皮各12g,赤芍、

茯苓、败酱草、桑寄生、杜仲、丹参各15g,牛膝、莪术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以此方为主加减连服半年后怀孕,生育一子

2.卵巢囊肿:已婚女,不孕

桂枝、赤芍、茯苓、桃仁、败酱草、郁金、

泽兰、香附各15g,丹皮、昆布各12g,三棱、生牡蛎各24g,牛膝20g,莪术30g。

水煎服,每日1剂。用此方加减,连服3个月,左侧包块已消,右侧包块明显缩小,嘱其继续服药。后生一女孩。

处方:

桂枝12g,茯苓30g,赤芍10g,丹皮6g,车前子20g,汉防己10g。

本方连续服用1个月后,B超示:右侧卵巢囊肿38mm×34mm。月经来潮时血块减少,疼痛消失,由于患者工作繁忙,不愿服汤剂,续服桂枝茯苓丸6丸,每日2次,服用2月,痛经瘥,B超复查囊肿消失,随访未见复发,婚后育,男孩。

3 .治疗附件囊性包块(卵巢囊肿)

以桂枝茯苓丸加减组方:

桂枝、牡丹皮、桃仁各15g,茯苓、赤芍各12g,红花、三棱、莪术各10g,

若痛甚者,加延胡索12g;

热重者,去桂枝加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败酱草各20g,蒲公英15g,

郁重者,加香附12g;

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

气虚者,加黄芪15g;

脾虚者加生薏苡仁18g;

输卵管积水严重者,加泽泻、车前子各15g。

水煎,每日1剂,3煎,饭后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附件囊性包块96例.

结果:痊愈55例,显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2.71%。

4.慢性盆腔炎

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

桂枝9g、茯苓15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9g、连翘12g、鱼腥草20g、败酱草20g、薏苡仁30g、延胡索12g。

服用6剂,每日1剂。经后复诊诉经行腹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3个月,诸症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均无异常。

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5.痛经(月经期小腹疼痛)

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痛经76例

结果43例痊愈(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

29例好转(症状消失不满3个月或仍有轻微疼痛);

4例无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94.7%。

应用桂枝茯苓汤加减---

治疗痛经46例药物组成:

桂枝9g,茯苓、桃仁各12g,丹参、白芍各20g,延胡索、香附、五灵脂各12g,川牛膝6g,甘草9g。

恶心呕吐加代赭石12g;

头晕加钩藤9g;

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厥加黄芪30g。

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3~5日服用,共服6剂。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3例,占77.74%;

好转10例,占21.74%;

未愈3例,占6.52%总有效率93.48%。

5.子宫肌瘤

用桂枝茯苓加味基本方组成:

丹参30g,牡丹皮、桃仁、赤芍、川芎各9g,

茯苓、海藻、昆布、当归、路路通各12g,

桂枝6g,女贞子、旱莲草各20g。

治疗子宫肌瘤65例。以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0g,茯苓12g,牡丹皮、赤芍各10g,

番红花3g,鸡血藤10g,益母草10g,三棱5g,

莪术9g,水蛭3g,夏枯草15g,牡蛎3g,鳖甲30g,海藻10g,昆布10g,

月经量多加蒲黄10g,茜草10g,炙大黄3g;

腹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上药共研细末制蜜丸,每丸9g,每日2次,每次2丸,

月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

6.子宫内膜异位症

用加味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白芍、三棱、

莪术、川楝子各10g,延胡索、丹参各12g,

夏枯草15g,山慈菇6g,

月经量多者经期减三棱、莪术、山慈菇、桃仁,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各10g,三七粉6g,乌贼骨20g。

共治疗95例,显效率37.9%,有效45.3%,总有效率为83.2%。

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各6g,牡丹皮、桃仁、赤芍、白芍各10g,生大黄3~6g,甘草6g,

病重加三棱、莪术、穿山甲各9g;

疼痛剧加乳香、没各9g,路路痛12g;

便秘重用生大黄9~12g,桃仁15g;

气虚体弱者加黄芪9~12g、党参9~12g;

子宫腺肌症加夏枯草15g,牡蛎30g;

月经不调加当归9g,香附9g,益母草12g.

经期停药。

38例痛经者好转26例,占68.4%;

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明显缩小,占32.14%。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制香附、制没药各12g,丹参40g,昆布、海藻各15g,生蒲黄10g.

治疗异位妊娠40例,治愈39例,无效1例。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加郁金、菖蒲、橘络治疗闭经20例,停经最短2个月,最长3年。服1~3剂

来月经者8例,4~6剂来者7例,无效5例。

谭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8g,赤芍、桃仁、牛膝各15g,牡丹皮、红花各12g.

下死胎,1剂后当晚开始宫缩,次日继服1剂,死婴娩出,共治疗6例均获效。

李氏,以桂枝茯苓胶囊---

治疗子宫肥大症患者12例,1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服,一般服3个疗程,最多服6个疗程。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月经量基本恢复正常,子宫恢复正常大小者7例。

由上可知,桂枝茯苓丸在妇产科应用广泛。妇女以血为主,瘀血为妇产科疾病常见之病机。瘀阻胞脉、冲任,使经脉不通;或血不归经,或壅聚成症,导致痛经、崩漏、异位妊娠、恶露不绝、症瘕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方简功著,故临床上泛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妇科疾病。

四.皮肤科

1.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病,俗称蝴蝶斑,表现为脸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对称分布,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定,颜色深浅不一,主要分布在眼睛周围、面颊部、颧部口周等处,影响患者的容貌美,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治疗十分棘手。黄褐斑无论病之久暂皆与血分有关。

桂枝入心经,通利血脉,温化水湿,通行头面经脉;

茯苓入脾经,补脾益气养血,化浊行饮;

赤芍入肝经,柔养肝脏,可行血中之滞;

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脉,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兼清瘀热。

2.痤疮,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赤芍皮肤疾患,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中医认为本病多系肺经风热毒邪熏蒸,胃肠积热,热毒蕴聚肌肤,血运不畅,瘀血阻滞而成,故也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

其它

以本方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等治疗乳腺增生110例---

痛引胸痛与肩臂者加炒柴胡、香附;经行腹痛者加艾叶、延胡索。

结果:治愈31例,

显效43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64%。

用本方加白花蛇舌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5例

结果:痊愈2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

以本方加琥珀、金钱草、石韦、滑石、甘草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例

12剂后,每晨尿中可见结石,共排出大小结石40枚,患者诸症除。

五.体会

桂枝茯苓丸从最初专治妇人妊娠漏下及胎动不安,到现代在妇产科以及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可以看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虽然此药在治疗中涉及了临床各科,但其病机中都有“症块”,即都有瘀血的致病因素,体现了中医药“异病同治”的优势;第二,用桂枝茯苓丸原方的甚少,几乎都对症进行了加减,或加强了活血消癥,或加强了软坚散结的中药,体现了中医学辩证论治、因人施治的特点。

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下瘀血如神

桂枝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赤芍30克、桃仁20克、怀牛膝60克、制大黄10克。

这是我给X女士的老父亲所开的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

2个月前,x女士告诉我,他父亲胸闷异常,无法行走,恐为时不久,情绪低落,邀我出诊。前往x老居室,见其他虽然已经是90岁的高龄,但形体依然魁梧,只是脸色黝黑发红,端坐在椅子上,无法行走。诉说胸闷腹胀,观其腹部,硕大如鼓,犹如弥勒佛,按之不痛但也不柔软。而察其两下肢,浮肿,按之如泥。大便十分困难,必须依赖开塞露,否则干燥难解。我看是腰腿少腹有瘀血沉积,所以,苦腹胀。当用大剂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嘱七剂后联系。

一周后反馈,药后感到舒适,嘱效不更方,再服一月。昨天,X女士女士在电话中高兴地告诉我:他老父亲的肚子小了一圈,下肢浮肿也退了,大便顺畅。老人能够每天出来走走,心态好了许多。

桂枝茯苓丸善于消解少腹腰腿瘀血。女人痛经、漏下、闭经、不孕者,男人便秘、腰痛、前列腺增生、下肢浮肿、脚痛等,都可用此方。加大黄、怀牛膝更佳。大黄、桂枝、桃仁,为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犹如桃园三结义,能通调血脉,清除淤积。牛膝利腰膝,能通经活血,并治少腹痛。前人所牛膝能引药下行,是否能如此不好说,但牛膝的作用部位在下肢,倒是明显的。而且,牛膝能治大肚子。

先前治疗一中年男子,腹大如怀八月胎儿,外号大肚子。用大量牛膝后明显松快缩小。

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我常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X老就是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如不加治疗,瘀血冲胸,也会酿成大祸。

这个“老配方”就是《桂枝茯苓丸》,如果善于辩证加减,可治百病。

原方:桂枝10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0g 桃仁10g。

                                                                             (养生之家)

牛黄上清丸与牛黄解毒丸(片)有何不同

 (2018-02-28 11:00:02)

《桂枝茯苓丸》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转载

     每当盛夏炎热之季或热毒内盛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肿痛等症状之时,我们常选用中成药牛黄 上 清丸或牛黄解毒丸(片)耒泻火清热,消肿止痛,往往能取得較好疗效。两药在药物组成、功用方面有共性,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为方便临床使用,兹作一些比较和说明。

     牛黄上淸丸:方源岀自「北京巿中药成方选集」。由中药牛黄、黄連、大黄、連翹、黄芩、荆芥穗、栀子、桔梗、蔓荆子、白芷、薄荷、防风、生石膏、菊花、川芎、旋复花、冰片、甘草等组成。功能泻热消肿,疏风止痛。主治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头痛头暈,目赤耳鸣,口燥舌干,齿龈肿痛,大便燥结等症。

     牛黄解毒丸(片):方源出自「中国药典」。由牛黄、雄黄、生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组成。功能淸热解毒。也主治火热内盛所致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

    从上所述,显见两药都以大队清热解毒为主药,故可共治火热内盛所致之口舌、牙龈、咽喉、双目肿痛之症。唯不同之处是:

   (一) 牛黄上淸丸比牛黄解毒丸(片)增加荆芥、防风、蔓荆子、連翹、白芷、薄荷、菊花等疏风清解之品,故又可用于治理外感风热所致之头痛头暈之症。

   (二) 牛黄解毒丸(片)中有一味中药雄黄,主要化学成分为硫化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其中含砷约75 % ,属有毒中药。临床多外用,为治疮解毒要药,内服做成丸散剂型,不宜持续服用,要注意防止砷中毒及肝肾功能衰竭;由于夲药性燥而烈,可伤阴墮胎,故孕妇应忌用。

     此外,由于牛黄上清丸与牛黄解毒丸(片)中均含有牛黄,该药性味苦、甘、凉,能清心、化痰、利胆、鎮惊,关于其有无毒性,自古报道不一,如「吳普夲草」曰"无毒",而「别录」曰"有毒",故孕妇最好不用。由于两药均以淸热解毒为主,中医历来认为"苦燥伤阴","苦寒败胃",故都不能常规久服,对原有腸胃疾病或体虚有寒者,最好少服或不用。(华祥医塾)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体验

 (2018-02-28 10:49:51)

《桂枝茯苓丸》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转载

元旦前,我因受凉后出现项背及后脑酸痛,双太阳穴跳痛,但头汗出,日间恶风,夜间觉身热不欲覆被。偶咳嗽,为声咳,无痰。无发热,后背内侧肩胛处压痛明显,自贴风湿膏于大椎穴、双肩外俞附近压痛处,一天后症状无缓解。自忖试用麻杏石甘汤合三仁汤,因次日月经来潮,未敢用石膏。三日,上述症状胶着无缓解。恰逢侍诊吾师史载祥教授,遂请吾师诊治。

吾师诊舌脉毕,问曰:因何起病?口干口苦?答:汗出当风;微干不苦。结合舌胖大,苔白腻;脉沉滑。诊为风湿。即疏方:

麻黄6g    杏仁10g    薏苡仁30g    炙甘草8g

2剂

上午侍诊期间,我又出现咽痒,顿咳频频,偶有少量白痰。下午直奔药店,除薏苡仁自备外,取药三剂合计4.8元。

细细观察这几味药:生麻黄就像细干青草棍儿,长1cm许,嗅之味淡、甘,尝之微涩,有止咳糖浆味。杏仁气味苦。甘草气味甘。薏仁气味淡。上四味,加水约800ml,浸泡半小时后,麻黄仍上浮。加盖大火煮开,去浮沫,继续小火煎半小时,煮至药量约600ml,毕。

略沉淀后倒出约300ml,尝之味淡,微甜。服用后半小时,未见汗出。两小时后觉肩背部沉重感减轻约10%,仍无汗出。怕药力小。遂又将剩余半剂温服。睡前稍咳,是夜安睡。次晨咳嗽消失,觉肩背酸痛减少80~90%,惟觉后背正中隐隐不适。又于饭后服用半剂。正午时大汗出,头及躯干为主。觉咽干痛,饮凉白开200ml。午后身体疲乏明显,足睡约2小时。体力明显恢复,咽痛止,诸症消失。未再尽剂。一付药,合一元二角。服药一付半而愈,可谓简、效、速、廉。

   按:《金匮要略·痉湿暍脉证治第二》,“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温习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义结合个人用药体会。风湿病位主要在于肌表。因风湿郁闭肌表,故身重。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外合皮毛。腠理郁闭影响了肺的宣降,肺失宣降,气机上逆,故咳嗽。治疗上,法当解表宣肺,开鬼门,令湿从汗出而解。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风水浮肿,风湿痹痛。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杏仁,苦,微温;有小毒。《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薏苡仁,性凉,味甘、淡。生薏苡仁性偏寒凉,长于利水渗湿,清热排脓,除痹止痛。方中麻黄、杏仁一宣一降,甘草补中健脾利湿。薏苡仁的应用,《古方新用》有解:方中麻黄散寒;薏苡除湿;杏仁利气,助麻黄之力;甘草补中,给薏苡以胜湿之权。

另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条下,服法注:“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此乃该篇前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法当汗出而解……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在经方学习中,应前后互参,便于理解。

此外,史老在治疗各种外感病及夏日“空调病”,切合病机,方症相对者,每获捷效。

                          (张雪芹整理)华祥医塾

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

 (2018-02-28 22:52:43)

《桂枝茯苓丸》神奇的一个“老配方”,擅治百病转载

这个“老配方”就是《桂枝茯苓丸》,如果善于辩证加减,可治百病。

原方:桂枝10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0g ,桃仁10g。

8

近几年来,经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并将丸剂改汤剂,使其临床应用及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现可用于治疗内、外、妇、皮肤等各科疾病,被国内外医家广泛应用。故我将近十几年来桂枝茯苓丸在各科疾病中的应用作一一综述。

关键词:

因其病机为瘀血阻滞胞宫,故方中用:

桂枝温通血脉、行气活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水下行、与桂枝同用能入阴通阳;丹皮消瘀血;桃仁破血结;

赤芍行血中之滞;全方具有活血化癖消肿散结之功。

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或合方治疗痛经、崩漏、慢性盆腔炎、癌症、各种疼痛等多种疾病,病因虽各不相同,但其发病机制均有瘀血内阻,故根据其寒多于热,虚多于实的实践经验,偏重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

疗,均取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论治特色,现将其综述如下。

一.内科

1.肝癌:用桂枝茯苓丸合安宫牛黄丸治疗晚期肝癌一例,处方用桂枝茯苓丸原方加柴胡、川楝子,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安宫牛黄l/2丸,每日服2次。

2.癃闭(男人因为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等疾病引起的排尿困难)

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桂枝10g,茯苓10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0g,白芥子10g,浙贝20g,薏苡仁30g,怀牛膝20g,海藻15g。

用药日1剂,进药2小时,小便微通,服药2剂,自觉排尿困难好转,少腹坠胀已除,继服10剂诸症皆消,后用桂枝茯苓丸以巩固疗效,治疗3个月后病情稳定,迄今未发。

3.眩晕: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赤芍,石菖蒲各15g,

丹皮,桃仁,柴胡各10g,

细辛5g,吴茱萸6g,磁石30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3剂小效。

原方加倍桂枝30g,加丹参20g,

再进5剂,诸症悉除,嘱服桂枝茯苓丸1个月以善其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4.哮证(哮喘):选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杏仁、葶苈子、红花各10g,薤白15g,麻黄7g。

每日进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服药3剂后,哮喘大减。

又加五味子10g,去掉葶苈子继服10剂而愈。

5.腰痛:治疗病人自述3天前抬重物扭伤腰部,疼痛难耐

,痛有定处,腰部活动受限,动则痛剧。舌紫暗,脉弦紧。此淤伤腰府。

桂枝,续断,茯苓各15g,赤芍、丹皮、五灵脂各12g,没药、乳香、延胡各20g,牛膝24g,桃仁15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腰痛减轻,续服12剂,疼痛明显好转,腰部活动自如,仅有轻微不适感,嘱其理疗,以巩固疗效。

6.坐骨神经痛:

桂枝20g,茯苓、桃仁、木瓜、独活、杜仲各15g,牛膝、赤芍各30g,延胡25g,地龙12g。

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疼痛缓解,再连服30余剂而愈。

二.外科

1.肠痈(慢性阑尾炎):

一例寒湿型慢性肠痈(乃因寒湿郁滞,与淤血互结,阻滞经脉)。

以桂枝茯苓丸活血散淤,调和气血;

加薏苡健脾祛湿排脓;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

木香,枳实行气止痛;

路路通味苦疏泄,以加强通经活血之功;

穿山甲活血通经,有药归经之效。

治疗半月全愈,1年后复察未见复发。

2.粘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

对一例术后处理不当而致肠粘连。

大肠为传导之官,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

阻,故腹痛经久不愈。

用桂枝茯苓丸旨在活血化瘀导滞;

加白术,鸡内金健脾消滞;

佛手枳实,青皮行气止痛,气机畅,淤血行,则痛可止.

治疗三个月全愈,2年后复察未再复发。

3.胸膜粘连:

对以胸痛为主症,乃因反复肺部感染,治疗不彻底而引起的胸膜粘连,

用桂枝茯苓丸通阳化瘀;

白芥子祛除皮里膜外之痰;

冬瓜子祛痰,润肠通便;

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

延胡索乃血中之气药,既走血分,活血化瘀,又走气分行气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痰之效,治疗1个月半.全愈.随访1年未复发。

此外,尚有运用桃核承气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混合痔报道一篇。

三.妇科

1.不孕症: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胞络瘀阻型不孕症:

处方:

桂枝、桃仁、丹皮各12g,赤芍、

茯苓、败酱草、桑寄生、杜仲、丹参各15g,牛膝、莪术各20g。

水煎服,每日1剂。以此方为主加减连服半年后怀孕,生育一子

2.卵巢囊肿:已婚女,不孕

桂枝、赤芍、茯苓、桃仁、败酱草、郁金、

泽兰、香附各15g,丹皮、昆布各12g,三棱、生牡蛎各24g,牛膝20g,莪术30g。

水煎服,每日1剂。用此方加减,连服3个月,左侧包块已消,右侧包块明显缩小,嘱其继续服药。后生一女孩。

处方:

桂枝12g,茯苓30g,赤芍10g,丹皮6g,车前子20g,汉防己10g。

本方连续服用1个月后,B超示:右侧卵巢囊肿38mm×34mm。月经来潮时血块减少,疼痛消失,由于患者工作繁忙,不愿服汤剂,续服桂枝茯苓丸6丸,每日2次,服用2月,痛经瘥,B超复查囊肿消失,随访未见复发,婚后育,男孩。

3 .治疗附件囊性包块(卵巢囊肿)

以桂枝茯苓丸加减组方:

桂枝、牡丹皮、桃仁各15g,茯苓、赤芍各12g,红花、三棱、莪术各10g,

若痛甚者,加延胡索12g;

热重者,去桂枝加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败酱草各20g,蒲公英15g,

郁重者,加香附12g;

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

气虚者,加黄芪15g;

脾虚者加生薏苡仁18g;

输卵管积水严重者,加泽泻、车前子各15g。

水煎,每日1剂,3煎,饭后温服,10天为1个疗程。

治疗附件囊性包块96例.

结果:痊愈55例,显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2.71%。

4.慢性盆腔炎

用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

桂枝9g、茯苓15g、桃仁9g、牡丹皮9g、赤芍9g、连翘12g、鱼腥草20g、败酱草20g、薏苡仁30g、延胡索12g。

服用6剂,每日1剂。经后复诊诉经行腹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3个月,诸症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均无异常。

停药观察,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5.痛经(月经期小腹疼痛)

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痛经76例

结果43例痊愈(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

29例好转(症状消失不满3个月或仍有轻微疼痛);

4例无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94.7%。

应用桂枝茯苓汤加减---

治疗痛经46例药物组成:

桂枝9g,茯苓、桃仁各12g,丹参、白芍各20g,延胡索、香附、五灵脂各12g,川牛膝6g,甘草9g。

恶心呕吐加代赭石12g;

头晕加钩藤9g;

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晕厥加黄芪30g。

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3~5日服用,共服6剂。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结果:痊愈33例,占77.74%;

好转10例,占21.74%;

未愈3例,占6.52%总有效率93.48%。

5.子宫肌瘤

用桂枝茯苓加味基本方组成:

丹参30g,牡丹皮、桃仁、赤芍、川芎各9g,

茯苓、海藻、昆布、当归、路路通各12g,

桂枝6g,女贞子、旱莲草各20g。

治疗子宫肌瘤65例。以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0g,茯苓12g,牡丹皮、赤芍各10g,

番红花3g,鸡血藤10g,益母草10g,三棱5g,

莪术9g,水蛭3g,夏枯草15g,牡蛎3g,鳖甲30g,海藻10g,昆布10g,

月经量多加蒲黄10g,茜草10g,炙大黄3g;

腹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

上药共研细末制蜜丸,每丸9g,每日2次,每次2丸,

月经期停服,连服3个月为1疗程。

6.子宫内膜异位症

用加味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白芍、三棱、

莪术、川楝子各10g,延胡索、丹参各12g,

夏枯草15g,山慈菇6g,

月经量多者经期减三棱、莪术、山慈菇、桃仁,加五灵脂、蒲黄炭、茜草各10g,三七粉6g,乌贼骨20g。

共治疗95例,显效率37.9%,有效45.3%,总有效率为83.2%。

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

桂枝、茯苓各6g,牡丹皮、桃仁、赤芍、白芍各10g,生大黄3~6g,甘草6g,

病重加三棱、莪术、穿山甲各9g;

疼痛剧加乳香、没各9g,路路痛12g;

便秘重用生大黄9~12g,桃仁15g;

气虚体弱者加黄芪9~12g、党参9~12g;

子宫腺肌症加夏枯草15g,牡蛎30g;

月经不调加当归9g,香附9g,益母草12g.

经期停药。

38例痛经者好转26例,占68.4%;

2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明显缩小,占32.14%。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制香附、制没药各12g,丹参40g,昆布、海藻各15g,生蒲黄10g.

治疗异位妊娠40例,治愈39例,无效1例。

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加郁金、菖蒲、橘络治疗闭经20例,停经最短2个月,最长3年。服1~3剂

来月经者8例,4~6剂来者7例,无效5例。

谭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18g,赤芍、桃仁、牛膝各15g,牡丹皮、红花各12g.

下死胎,1剂后当晚开始宫缩,次日继服1剂,死婴娩出,共治疗6例均获效。

李氏,以桂枝茯苓胶囊---

治疗子宫肥大症患者12例,1个月为1疗程,经期停服,一般服3个疗程,最多服6个疗程。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效果。月经量基本恢复正常,子宫恢复正常大小者7例。

由上可知,桂枝茯苓丸在妇产科应用广泛。妇女以血为主,瘀血为妇产科疾病常见之病机。瘀阻胞脉、冲任,使经脉不通;或血不归经,或壅聚成症,导致痛经、崩漏、异位妊娠、恶露不绝、症瘕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方简功著,故临床上泛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妇科疾病。

四.皮肤科

1.黄褐斑,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皮肤病,俗称蝴蝶斑,表现为脸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对称分布,形状不规则,大小不定,颜色深浅不一,主要分布在眼睛周围、面颊部、颧部口周等处,影响患者的容貌美,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治疗十分棘手。黄褐斑无论病之久暂皆与血分有关。

桂枝入心经,通利血脉,温化水湿,通行头面经脉;

茯苓入脾经,补脾益气养血,化浊行饮;

赤芍入肝经,柔养肝脏,可行血中之滞;

肝藏血,脾统血,心主血脉,丹皮、桃仁活血化瘀,消癥散结,兼清瘀热。

2.痤疮,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赤芍皮肤疾患,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中医认为本病多系肺经风热毒邪熏蒸,胃肠积热,热毒蕴聚肌肤,血运不畅,瘀血阻滞而成,故也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

其它

以本方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等治疗乳腺增生110例---

痛引胸痛与肩臂者加炒柴胡、香附;经行腹痛者加艾叶、延胡索。

结果:治愈31例,

显效43例,有效2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64%。

用本方加白花蛇舌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45例

结果:痊愈24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

以本方加琥珀、金钱草、石韦、滑石、甘草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1例

12剂后,每晨尿中可见结石,共排出大小结石40枚,患者诸症除。

五.体会

桂枝茯苓丸从最初专治妇人妊娠漏下及胎动不安,到现代在妇产科以及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可以看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虽然此药在治疗中涉及了临床各科,但其病机中都有“症块”,即都有瘀血的致病因素,体现了中医药“异病同治”的优势;第二,用桂枝茯苓丸原方的甚少,几乎都对症进行了加减,或加强了活血消癥,或加强了软坚散结的中药,体现了中医学辩证论治、因人施治的特点。

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下瘀血如神

桂枝20克、茯苓20克、丹皮15克、赤芍30克、桃仁20克、怀牛膝60克、制大黄10克。

这是我给X女士的老父亲所开的处方——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

2个月前,x女士告诉我,他父亲胸闷异常,无法行走,恐为时不久,情绪低落,邀我出诊。前往x老居室,见其他虽然已经是90岁的高龄,但形体依然魁梧,只是脸色黝黑发红,端坐在椅子上,无法行走。诉说胸闷腹胀,观其腹部,硕大如鼓,犹如弥勒佛,按之不痛但也不柔软。而察其两下肢,浮肿,按之如泥。大便十分困难,必须依赖开塞露,否则干燥难解。我看是腰腿少腹有瘀血沉积,所以,苦腹胀。当用大剂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嘱七剂后联系。

一周后反馈,药后感到舒适,嘱效不更方,再服一月。昨天,X女士女士在电话中高兴地告诉我:他老父亲的肚子小了一圈,下肢浮肿也退了,大便顺畅。老人能够每天出来走走,心态好了许多。

桂枝茯苓丸善于消解少腹腰腿瘀血。女人痛经、漏下、闭经、不孕者,男人便秘、腰痛、前列腺增生、下肢浮肿、脚痛等,都可用此方。加大黄、怀牛膝更佳。大黄、桂枝、桃仁,为活血化瘀的经典组合,犹如桃园三结义,能通调血脉,清除淤积。牛膝利腰膝,能通经活血,并治少腹痛。前人所牛膝能引药下行,是否能如此不好说,但牛膝的作用部位在下肢,倒是明显的。而且,牛膝能治大肚子。

先前治疗一中年男子,腹大如怀八月胎儿,外号大肚子。用大量牛膝后明显松快缩小。

桂枝茯苓丸加大黄、牛膝,我常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X老就是下肢静脉血栓可能,如不加治疗,瘀血冲胸,也会酿成大祸。

这个“老配方”就是《桂枝茯苓丸》,如果善于辩证加减,可治百病。

原方:桂枝10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0g 桃仁10g。

搜索

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