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景区化的内涵及其表征—以陕西省典型乡村为例

 blackhappy 2020-01-11

摘 要: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指导乡村旅游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发展理念。为乡村旅游的景区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域旅游为理念,对“全域乡村旅游”和“乡村景区化”的内涵进行界定。认为乡村资源景观化、乡村空间整合化、乡村功能融合化是“乡村景区化”的具体表征,分析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景区化的路径。以陕西省典型乡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袁家村、党家村、陈村、张裕酒庄四种典型乡村景区化的模式。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凸显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1]。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指导乡村区域旅游[2]发展的一种新理念。乡村旅游的发展迅猛,这既是对“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虽然业界有学者提出了民族乡村社区景区化特征[3],全域乡村旅游 [4]和乡村景区化[5]的概念,但乡村景区化的具体内涵及呈现方式并不明确,亟待关注与研究。鉴于陕西省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深厚、发展较早、丰富多样,故选择其实证研究,以期为乡村旅游的景区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全域乡村旅游和乡村景区化的内涵1.1 全域乡村旅游的内涵

全域旅游是指行业、部门、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游客提供全时空、全过程、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全域乡村旅游[4]是指乡村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的农户、企业,驻地单位、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一起推动村落、田园、农庄等乡村空间的景观化,满足游客的乡村体验需求。与传统农家乐、田园观光等相比较,全域乡村旅游是乡村空间要素、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发展,全面促进乡村生产、旅游、居住的融合化发展。

1.2 乡村景区化的内涵

乡村是指主要人口稀疏分布从事农业(牧业)生产的地区,乡村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劳作景观、经济景观、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等[7]。旅游景区是一个有明确界限,有专人管理,为游客提供旅游休闲服务的空间地域。景区化是指某个空间地域的特定资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经过开发与管理,配以旅游设施与旅游综合服务,所形成的具备一定旅游休闲功能的空间地域的过程[3]。

乡村景区化即乡村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对游客产生吸引力,乡村响应旅游开发,乡村的村落、田园、农庄等的生活方式、生产功能倾向旅游化,最终形成一个有明显旅游休闲功能的空间地域的过程。

2 基于全域旅游的乡村景区化的表征及路径

基于全域旅游的内涵,乡村景区化可以表征为:乡村资源景观化、乡村空间整合化、乡村要素融合化、乡村功能旅游化。需要指出的是:乡村的景区化不等同于旅游景区,不是把乡村转变成传统的旅游景区,而是让乡村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景区,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注重乡村传统文化、村落建筑景观等的传承与利用。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旅游要素包括食、宿、行、游、购、娱等;乡村基础要素包括基础设施、生产、生态文明等;乡村资源要素:自然生态、聚落景观、产业景观和文化民俗[8];乡村空间要素包括村落、田园、农庄、其他非农用地等。乡村空间要素的景观化,旅游要素的规划,乡村基础要素的配套,共同促进乡村景区化的发展。美丽乡村的规划可以为乡村景区化提供直接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景区、美丽乡村等的认证与评定,可以促进乡村景区化的规范与提升(图1)。

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景区化的内涵及其表征—以陕西省典型乡村为例

1 基于全域旅游的乡村景区化过程示意图

3 乡村景区化表征的实证研究

2017年,陕西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20241.2万人次,占全省总接待游客量(5.23亿)的38.6%,旅游收入275.6亿元[9]。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和《2018陕西品质旅游发展报告》报告显示:陕西省位居全国第二。

3.1 乡村资源景观化

特定空间内的事物、现象等资源及其地域组合,因被游客或开发商、政府赋予了鉴赏意义而具有旅游价值的过程即为资源的“景观化”[3]。乡村资源景观化的过程,一般而言,乡村聚落景观、民俗文化等因其承载历史禀赋,最先被专家学者或爱好者发现而“景观化”,满足大众观光旅游需求,如党家村、袁家村;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人们回归自然,自然生态资源成为当下最具魅力的景观,满足游客度假旅游需求,如陈村;开发商建设的农业公司或农庄伴随旅游的演进,相关产业景观也“景观化”,满足游客体验旅游需求,如张裕酒庄(图2)。

3.1.1 袁家村——乡村民俗文化景观化的“关中印象”

袁家村位于关中地区的礼泉县烟霞镇,既无知名文化古迹,又无优势山水自然资源。1993年成立袁家农工商联合总公司。2007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吃一条街”。以“关中印象”为体验核心,从全体村民参与“农家乐”,到改造发展特色小吃街,吸引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投资商户入驻,开设袁家村回民一条街。第二阶段:“乡村度假”。2015年成立商业策划公司、旅游股份公司,开发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升级到文创的乡村度假。第三阶段:“品牌运营”。以“袁家村”品牌及农副产品走进西安大都市[10],已在西安开设9家城市体验店。

袁家村属于主题公园类型乡村景观化模式,从初期依托村落民居小吃一条街的景观化,逐步人工开发“关中民俗风情”,到拓展“回民街”“酒吧”“CF俱乐部”“滑雪场”等新形态资源的景观化(图2),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形成了“袁家村模式”,现为国家4A级景区。

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景区化的内涵及其表征—以陕西省典型乡村为例

2 乡村空间景区化示意图

3.1.2 陈村——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化的“油菜花”

陈村位于汉中市南郑县阳春镇,地处秦巴山区汉中盆地,自然生态良好,有一个原油菜制种基地 [8]。陈村每年3~4月,约267多hm2油菜花及水塘边的李花、桃花等次第盛开,花海、农庄、水塘、渔船、丘陵、田野等共同构成美丽的田园景观,成为摄影爱好者、户外游客的热土。汉中、西安等地市的游客络绎不绝。汉中政府专门为观赏油菜花进行旅游规划,为游客提供便利。近年,北京、上海、澳门、香港、甘肃、河南等省外驴友、拍客、摄影爱好者纷纷前来采风。2009年汉中被评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现今汉中每年都举办油菜花节。

汉中油菜花,由政府主导,依托田园景观,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化,通过油菜花节、摄影展、旅游交易会等宣传推广汉中的油菜花乡村旅游(图2)。“油菜花”已经成为汉中的一张名片。

3.1.3 党家村——乡村聚落景观化的“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有约670年的历史。村中有保存完整的四合院、祠堂、哨楼、庙宇、节孝碑、戏台、看家楼、文星阁、泌阳堡等古建筑群。党家村的选址、村容、建造、题字、文化、用品等有极高的研究与鉴赏价值,被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11],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全国六大重点保护利用古村落。党家村因其珍贵的文化与建筑价值,一直是文化、文物、建筑、社会学等学者关注的对象,也吸引着众多游客。1992年,由村委会管理,党家村正式对游客开放。2012年,韩城政府接管党家村的古村落,村民迁往新居。此后,党家村景区管委会投资2亿多元用于民居院落的修缮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每年支付村民的景区托管费约100万元。党家村现为国家4A级景区。

党家村依托村落民居建筑,通过政府主导,实现乡村村落景观化(图2),保护与利用并举,正努力“申遗”。

3.1.4 张裕瑞那城堡酒庄——乡村产业景观化的“100年张裕”

陕西张裕瑞那城堡酒庄,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坡刘村,由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建设的都市农业项目。酒庄占地73 hm2余,可年产高档葡萄酒3 000 t。酒庄以意大利托斯卡纳式建筑风格,集“种植、生产、展示和休闲”于一体,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为游客提供现代田园观赏、葡萄酒品鉴、百年张裕企业文化体验、酒窖迷宫等特色体验旅游项目[12]。现为亚洲最大的葡萄酒酒窖,国家4A级旅游景。

张裕瑞那城堡酒庄依托酒庄资源,“瞄准1000万富裕阶层”[13],实现葡萄酒产业景观化(图2),展示高端的品质旅游体验。

3.2 乡村空间整合化

村落、田园、农庄本属于乡村主要的空间要素代表,分别景观化,这分割了乡村整体景观。以全域旅游理念,这些分割的个体,应该整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形成聚合力,使得整个(或主体)乡村空间的景观化,产生更强大的乡村景观吸引力。如何把这些以前较为分割的乡村空间要素整合起来?一是通过旅游规划、美丽乡村的建设,利用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把各要素“硬”的联系起来,乡村“点、线、面”全域整合。二是通过产业整合,利用产业间的依存关系把各要素“软”的联系起来,这种乡村产业的融合,既保证了旅游农产品的质量,又可以有效避免旅游经济的漏损。南郑县陈村,点状的民居、水塘、田块等,线状的公路、河道、旅游步道等,面状的田园、水库、丘陵等,这些“点线面”要素在“油菜花节”的带动下,由政府主导,成功的联系了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景区化。陈村目前主要是服务业、种植业,两者之间仅因“观赏”而联系起来,产业融合度不高。自驾游的游客就算愿意采购菜油但因菜籽没有成熟,所以也只能作罢。如果顺势发展蜂业,天然的蜂蜜游客肯定是喜欢的。

袁家村以村落为基础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服务业之后推动田园空间的手工作坊、加工厂等相继建立,手工加工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农副产品,倒逼田园空间的种植、养殖等农庄相继出现,也推动了农业大规模发展,形成了“三产”融合发展。加上良好的道路等旅游设施,袁家村已经形成村落、田园、农庄的空间整合化格局。

张裕瑞那城堡酒庄虽然发展较晚,但起点高,“三产”融合较好,乡村空间整合化也快。

与以上三个乡村相比,党家村,虽然景观化较早,部分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三产”之间融合效果不明显。

3.3 乡村功能融合化

乡村所承载的功能要素有:生产、经济、居住、生态、文化、社会、伦理等[7]。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所承载的这些要素也需要“全域化”即融合化,乡村的功能需要拓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乡村生产(服务)功能是最突出的,没有乡村的种植生产、手工作坊、产品加工等,就没有城市的生活基础。此外,乡村也是消费的地方[7],承载了国家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也促进了其转型升级。乡村景区化之下,乡村的生产既可以为其他产业服务,也可以直接景观化,直接满足人们的观赏体验需要。乡村的生产(服务)直接影响乡村的经济。

乡村居住功能主要是满足村民的,但是现今也可以满足游客的休闲度假。不仅仅村民可以居住,也可以短期的为游客提供“家的感觉”,绝对比一般的宾馆、酒店的效果好,关键是可以足不出户的赚钱。

乡村生态功能是乡村景区化的根基。乡村是城市生态的保障,是城市化进程后最后的“心灵家园”[3]。整治农村环境,涵养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14]。

乡村文化、社会、伦理的建设,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这是乡村景区化的精神内涵需要。

袁家村乡村功能融合化表现突出,成为全国乡村旅游考察学习的“明星”。陕西省内仿照“袁家村模式”的村落有约80个,但“小吃一条街”经营的好村落却不多见[10]。全域旅游的理念,要避免碎片化开发、同质竞争[10],整合资源利用,提高营销与管理效率。陈嫩华等认为村落景区化类型有:景区带动型、城市带动型、产业带动型、文化带动型(主题公园型)、特色带动型(自然生态)[15]。据此,袁家村属于文化带动型、南郑县陈村属于特色带动型、张裕瑞那城堡酒庄属于产业带动型、党家村属于景区带动型。每个乡村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一村一品”,整合各村自身的乡村功能,这样才能在“模仿中超越”。

4 结 论4.1 全域旅游理念的乡村景区化表征及路径

以全域旅游为理念,结合“全域乡村旅游”和“乡村景区化”的内涵,认为乡村景区化可以表征为:乡村资源景观化、乡村空间整合化、乡村要素融合化、乡村功能旅游化。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景区化的路径,是以全域旅游为理念,以城乡旅游统筹为主线,以旅游要素和乡村要素建设为基础,从乡村资源要素景观化和乡村空间要素景观化入手,实现乡村的景区化。

4.2 陕西省典型乡村景区化的模式

袁家村、党家村、陈村、张裕酒庄四种典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分别以不同程度实现乡村景区化。袁家村属于主题公园类型乡村景观化模式,从初期依托村落民居小吃一条街的景观化,逐步人工开发新形态的资源实现景观化;党家村依托村落民居建筑,通过政府主导,实现乡村村落景观化;陈村由政府主导,依托田园景观,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化;张裕瑞那城堡酒庄依托酒庄资源,实现葡萄酒产业景观化。

基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A20180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