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是孩子12岁之前的事情

 明悟好学 2020-01-12

 如果不是这样,那是因为你推迟了孩子的发展行程。如果你不认同这种看法,多半是因为你的教育不到位。12岁孩子经历了0~3岁的早教,3~6岁的幼教,6~12岁的学龄教育。

 智力在早教阶段已经铸就,品行在幼教阶段扎下跟,习惯在学龄期养成。人生发展的三大行为——智力、品性、习惯,足以成就一生的。这样孩子从12岁到20岁期间,磨练、求知、社会化那是他们可以应对了的事情。

      7岁前的智力发展

 虽然这个阶段是人生的起步,却是一生的基础。但正如古语说的,此时打下什么基础就代表今后的成就,正如3岁看大,7岁看老,到12岁基本是敲定将来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0~2岁:脑细胞快速增殖期,刚出生的孩子脑重量为成人的25%2~4岁:脑重量达到成人的80%4~7岁:脑重量达到成人的90%

 由以上发展阶段可以看出,聪明孩子的最佳培养时间集中在0~7岁,除了必要的智力训练及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孩子充分的必要的大脑营养物质。

 从智力上来说,智力的最基本因素和基础在3岁前确定了。而我们学习的效果大部分因素取决于智力的高低,虽然有人生成功情商占70%之说,那只是说社会化造成的结果,也是父母在12岁前对孩子综合素养的培养结果。

 经过3岁之前的发育,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良好身体基础,在3~7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品性发展的关键期,他已经拥有相当的逻辑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记忆力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判断事物了。此时,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所以,父母要趁着孩子3岁和7岁的大好时机抓紧教育孩子,等机会过去之后再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在此阶段无作为,孩子就在天然中自发自省,这是在30年前的养育行为,那时孩子一大堆,精力有限,期望有限。天然粗放是该阶段的特点,自己从中走过,天然的是最幸福的。

 原来吃粗粮,现在吃细粮。这是孩子教育最贴切的比喻,从营养上说,前者更有益健康,从育人的角度说,后者更有科学性,如果把自然的养分增补进去会更合理。

 现在早教已经深入到胚胎前期,准备更合理的条件和环境,因为我们具备了这个能力和条件。当今智力开发只是有笼统的概念,但缺乏系统理论、方法、标准,育人是最因地制宜的教育。但不管如何都是有客观、科学的步骤、方法。比如说:关键期教育,时间都接近,规律都可循。就是没有权威的教案,同时父母更缺乏应有的素质。

 再说幼教,因为7岁前,是孩子的发育期,也就是说一生的基础就在于此,往后的阶段是更好的成为一个人的过程。这段时期包括良好习惯的确立、道德基础的养成、智力的发展、心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交往的初步养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

 7岁前的教育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但父母素养和能力却是不敢恭维的事。

      7~12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人生什么阶段最重要?有人说高中重要,有人说大学重要,其实我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这是人生的第一步,如果基础不够好,出事只是早晚的事。小学的时候,如果从一开始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养成好习惯,发展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之亦然。习惯都是小时候养成的,这时候如果有点小毛病,及时纠正付出的代价最小。

 小学阶段,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勤劳、善良、尊师敬长、友爱同学,在做人上培养孩子真心、真诚。一旦在孩童时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品德,就如同天性一样成为自然习惯,并以此获益终身。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幼儿阶段与儿童阶段都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但是,幼儿阶段只是让儿童有了各种习惯的意识,而真正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还应该是在小学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关鸿羽教授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这样说到: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铁水,它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就像冷却了的铁水变成一块铁砣子,再改变就困难了。他这种形象的方式揭示了这一时期儿童具有的特殊特性:可塑性。

 所以这时候的孩子很好训练,也很容易奏效。小学阶段是千万不可错过的好机会。

 小学教育为人的一生奠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些幼小的心灵,都应该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慎重心态,这越来越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所认同,为越来越多的人日益达成共识。

 小学教育不在分数高低,而在于学习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是基础,良好的学风是关键,选择一个上乘的学校是父母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后天教育的开端与归属,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阻碍学生发展的有多方面,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是上策。

 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成长主要是孩子的事而不是家长的事。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

 小学阶段的教育家长最没谱,也最不受重视,虽然父母知道争议的“起跑线理论”,但大都没有系统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只是跟风让孩子上“兴趣班”。家长们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素养而影响孩子成长,这是我非常担心而忧虑的。

   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两个字:习惯。幼儿园时要养成较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后要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习方法,孩子大了以后就会进入良性循环,不需要家长费太多的气力了。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很聪明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理因素决定培养良好习惯要从小做起每个人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懂事开始,从有做事能力开始,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学龄前期3~6岁)是儿童的观察和模仿阶段,小学时期6~12岁)是行为习惯养成阶段,所以,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当从小学做起。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起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我的一种方式,是在其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面向未来主动发展的一种保证。

 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一定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孩子的智力和学习上,那样可能出现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12岁后是孩子向你求证的阶段

 12岁是一个孩子一生发展的第二个分水岭,7岁前智力开发和个性养成为以后成长提供了基础。6~12岁的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一生发展的行为习惯。就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条件。智力、品性、习惯促使孩子无畏的进入自己的成长期。这时父母的教育已经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求证于你的,你能做出合理的应答。这时的父母教育是如何更好的做你自己,给孩子一个明确的导向就是教育。

 此时的孩子具备了正误观、知道了做事的原则、练就了应付一切的做事习惯,他们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父母完全可以放开手,用还娇嫩的翅膀应对暴风雨的袭击,也就是说进入一个相对独立的飞翔期。如果此时父母还束缚着孩子的手脚,无异于在坑害孩子。

 这时父母给孩子更好的指引才显示你良好的功底。好多父母对孩子不放心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孩子可能出现问题的区间和程度,教育孩子是需要父母全面的素养的。

 12岁后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当好一个辅助者、提供凝聚你经验的建议、展示你道德修养就够了。孩子会沿着一条心路去社会化、去长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风险,那也是一路必须要承受的。

 所以,12岁后给孩子放宽环境,更有利孩子的独立与发展。即使你还不肯放手,实际上效果也已经甚微了,同时,亲子关系也处于微妙之中。

 所以说,在孩子12岁之前是家庭教育的最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铺就一条健康的路,就是进入青春期、进入独立闯荡的世界也是大可放心的。否则贻误了这段时间的养成,以后的路会坑坑洼洼,父母也倍受煎熬的。

 习惯在学龄阶段已经形成,差异已经在幼教阶段已经有分晓。进入中学是青春期,是社会化的开始,而这在之前奠定基础上已经不需要父母教育,父母更多的是引导,自己去闯才知潭水深浅,此时父母不要再迷惑而把控孩子的身心的全部,如果是这样,孩子的翅膀就被束缚着,起初的翅膀的试飞非常关键,一旦受控面太大将不利今后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