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海西香格里拉,福建省新罗竹贯古村

 DavidCCH 2020-01-12

竹贯古村,位于福建省新罗万安镇山间丘陵盆地中,村庄四周群山环抱,一条小河穿越而过,被誉为“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和“海西香格里拉”。2007年,竹贯村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竹贯村入选住建部第二批915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竹贯村入选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文物局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海西香格里拉,福建省新罗竹贯古村

村内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氏家庙),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庵、关公庵、浪门金锁桥、节孝坊)。村庄人文典故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古时乡镇的要道和驿站,方圆1公里内,元代温氏家庙、明代观音宫、清初关帝庙、积灵宫、双合桥、廊桥、节孝坊、清代澎湖总督温兆凤的故居以及蔡廷锴将军率部驻留的遗迹10多处古迹保存完好,是目前福建省古迹群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

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海西香格里拉,福建省新罗竹贯古村

景区看点;保定桥又称浪门金锁桥,石砌单孔廊桥,南北向横跨村口竹贯溪之上,长30.16米,宽4.62米,两边桥栏各宽0.30米。该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高约25米,单孔孔径跨度25米。桥面原有廊亭,后毁,1997年竹贯村投资3万元按原样重修。桥拱券上方嵌有'浪门金锁'阴刻碑文。当时,该村温万盛等以竹贯溪流象征乡间财富,为不使财富外流,特建'浪门金锁'桥,以锁住财富。桥头残存1717年'温万盛户建桥记'碑一方。保存基本完整。

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海西香格里拉,福建省新罗竹贯古村

十二公王庵;又称积灵宫,始建于宋末,元至顺元年(1330)重修。单体楼阁式二层,重檐歇山式葫芦攒尖顶,坐西朝东,建筑全部用木料建成。占地面积57平方米,通高8.6米。一层供奉温姓先祖及幕僚追随唐太宗在征战中有功的12位将军神位,是竹贯村最古老的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观音庵;位于村口竹贯溪中,建在三层用三合土夯筑的台基上。塔式庵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外观三层,内为二层,重檐歇山式葫芦刹,通高10米,该庵全部用木料建成。一层四边为栅栏式通廊,内天花顶为斗拱式隼卯盘旋而上,每层均有类似飞天的横杠支撑重量,结构精巧。一层正厅内供观音、善财童子塑像,三层外壁彩绘八仙缘。正厅面阔三间,进深6米。通廊宽2米,周长40米。该庵建于明万历年间,正厅悬挂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信士捐赠铁钟1口,重120斤,是考证观音庵年代的重要依据。保存基本完好。

梅花山中的一颗明珠,海西香格里拉,福建省新罗竹贯古村

关公庵;位于观音庵西侧50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楼阁式庵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5平方米,建筑全部用木料建成。外观三层,重檐歇山式葫芦攒尖顶,通高9米。二、三层外斗拱结构细密,工艺高超。庵内一层正厅供奉关羽和周仓塑像,梁架上悬挂清嘉庆十六年(1811)信士捐赠的铁钟1口,重16斤。保存基本完好。

旌表故儒士妻曾氏节孝坊;位于竹贯村口田边,排坊式建筑。坐北朝南,大理石质地,宽8米,高8米,三门。清嘉庆十六年(1811),清帝颙琰颁旨,为表彰竹贯村已故儒士温大绍妻曾氏节孝有方而建。正门顶部刻有'圣旨',中为'节孝'两字。边联:'贞白矢锋年九月孤儿勤鞠育 荣褒来艾岁千秋崇祀立馨香',是新罗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节孝坊。保存基本完整。

温氏家庙;位于竹贯村牛肚山麓,始建于明初,坐西朝东,两厅两厢房又两侧屋土木结构单层建筑,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中轴线自东向西依次为:灰坪、台阶、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后龙(即牛肚山),前厅与后厅以两侧廊相连。后厅面阔三间,进深6米,后厅两边为左右厢房,大门顶悬挂'温氏家庙'匾,后厅悬梁挂有'太原堂'匾,匾下为祖堂神龛,供奉温姓历代先祖牌位。温,姬姓,唐叔虞之后,郤至为温大夫,号温季,望出清河。竹贯温姓先祖于南宋末年由连城迁此,太原堂为温姓的一个分支。1840年前后,竹贯温姓有一部分人在台湾、澎湖、金门等地经商,现有部分后裔分布在澎湖、台北、花莲等地,旧址保存完好。

温兆凤故居位于温氏家庙东南侧30米,建于清康熙的间,故居坐南朝北,为两厅两厢房,土木结构,二层建筑,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故居大厅两边木质墙上,贴有温兆凤考取功名和历次升职时的捷报,是考证其生平的重要依据。温兆凤为官期间所用 的12块牌匾,陈列在祖堂两侧。故居保存完整。

温氏家庙灰坪左侧,立有温兆凤任福建台湾水师澎湖副将时的旗杆,是考证其历任官职的重要佐证,旗杆高约10米,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破坏,现仅存1.5米,另外断掉的一节置放于家庙对面的前屋沟边,可以修复。

邓氏南阳堂;位于竹贯村东北,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坐东朝西,两厅两厢房带庭院土木结构平房式建筑,通高6.5米,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中轴线自西向东依次为大门、台阶、前院、台阶、内大门、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厅以廊道相连。后厅两边设左右厢房。大门为青砖砌筑,条石门框,后厅设祖堂牌位,上梁悬挂南阳堂木质题匾,是为竹贯邓氏祖堂。邓,南阳郡曼姓,商之侯国,春秋时,邓侯灭于楚。竹贯村邓氏先祖于宋代由中原迁至福建永安,并于明初迁竹贯村,是为南阳堂邓氏的一个分支。清同治年间,竹贯邓姓有一部到澎湖、台湾等地经商,现有部分后裔分布在澎湖、台北、高雄等地,已传至第5代,目前保存完整。

福源厂作坊;该厂创建于清嘉庆年间,现存面积约150平方米。作坊大门上方书'福源厂'。内有烘烤壁,锅炉房、漂染处、筛浆处、木质压纸杠和打浆磨等。沤纸坑设在北面小院。该作坊稍加整理和修缮即可恢复土纸生产。

温万盛作坊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温万盛兄弟为竹贯村世代相传的纸农。该作坊占地300平方米,分内外二部分:外部设4个大坑,是专门用来沤竹麻的石灰坑,每个灰坑约12平方米,深2米,一次可沤纸浆约2000斤,可出纸20担。纸坑根据纸的品种、质地,可分为粗坑和细坑二类。粗坑生产的纸浆只能做草纸(包装纸),细坑生产的纸浆经过进一步筛选、加工后,可做毛边纸和玉扣纸。作坊内部比较完整,内设烘烤壁、筛浆处、挤压台和成品包装台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