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申子、韩非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论六家要旨),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诸子百家当中有名的共有189家,著作更达到了4324篇;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即: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而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1)儒家 公元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家起初仅是诸子百家之一,在秦代更是大受迫害,自汉代起才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二家并称三教,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心性之学后得以重振声势,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大受尊崇。 儒家尊崇孔子为圣人,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等大儒加以发扬,历久而犹新。 (2)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用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学派,法家的思想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学派叫“法家”,只是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中将韩非子、管子等理念相似的人归类为一派并命名“法家”。但往往所谓法家代表人物都由儒家培养出来。例如: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两位流传至今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被归类为法家。而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在晋国西河地方办学,培养很多法家代表人物例如李克、吴起等。 法家思想源头可上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不过在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子,他辅佐齐桓公,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春秋、战国等时期管仲、李子、子产、吴起、商鞅、慎子、申子、乐毅、剧辛等人对法家思想予以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到了战国末期由韩非集其大成。汉代时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其思想则成治理国家的基础。 (3)道家 道家是中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一般认为老子应是实质可考的道家始祖,经由庄子、列子、杨朱等人的发展,成为一门经典,其中法家,名家,纵横家也受道家的影响。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要用到法律时大道已经废弃了。因此社会上没有道德仁义,因此不主张要用法去治人,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多有抵触,但到了法家的韩非子时,却利用道家《道德经》的章句,以阐发法家思想。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汉惠帝、吕后以及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大臣都支持以道家思想治国,减少傜役、赋税,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道家的黄老治术达到极致,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富裕,百姓安乐。 (4)墨家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流派,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墨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右派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等语,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曾与儒学分庭抗礼。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主要观点是兼爱非攻,在人性观上,墨子认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但并没有认为人的本能可以被定义为善或恶。墨家在提倡“兼爱”的同时也不忽视个体自身的幸福,认为“爱人”并不排斥自己在外,自己也同样属于被爱护的对象。 墨家同时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民间结社组织,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其领袖称为“鉅子”或“巨子”,墨家的成员都自称为“墨者”,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全球三大古典逻辑体系之一,同时墨子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贡献。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曾指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已经产生欧几里得几何体系了。” 战国以后,墨家渐见衰落,墨家一支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在位时代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汉武帝在位之后基本消失。 (5)名家 名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是严谨逻辑思想之开创者,和西方逻辑思想之先锋亚里士多德同期,著名人物有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等人。 名家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所以称"名家",也称“辩者”、“察士”。名辩之学虽然是因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论辩之必要而兴起的,不过在名家学者的思想里,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 在先秦时期,并无“名家”的称呼,先秦诸子的著作当中多半称其为辩者。到了汉代始见名家之称。不过秦始皇灭亡六国之后加强中央集权,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名学也就迅速衰弱了。 (6)阴阳家 阴阳家是诸子百家的重要学派之一,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齐国的邹衍,他也是阴阳家的创始人。 阴阳学的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在蒙昧的科学洪荒时代,为了避免灾厄,人们总是希望能预先得知天地变迁的异动,“阴阳五行说”的出现将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7)农家 农家,又被称为重农学派,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是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 农家主张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像神农一样,和人民一起耕种,一起决策,鼓励农业发展,教导人民种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社会稳定繁荣的基石。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约公元前390-前315年),与孟子是同时代人,其事迹和主张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依托远古神农氏之言来宣传其主张,是战国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 农家在秦朝时期被压制,大多数原著都亡佚了,但和农家最初相关联的概念对法家和儒家甚至整个中国哲学产生了影响。总而论之,因农家书多为农圃之技,而非学理,故能免于秦始皇之《焚书令》。但其最高理想为与民同耕,虽为一大平等阶级口号,但亦不容于儒家的等级尊卑制度,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 (8)纵横家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期连合政军外交联盟的一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十家”之一。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游说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史上最早的外交政治家。 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其中苏秦、张仪二人为同门师兄弟,同属鬼谷子门生)。另有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郦食其、蒯彻等,事皆详于《战国策》。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列国割据分争,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不战而胜,或辅之以兵法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 纵横家智谋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在汉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以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了。虽然历代都有余音,但却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了。纵横家主要著作今仅存《鬼谷子》十三篇、《战国策》三十三篇、《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 (9)杂家 杂家是先秦时代学术思想中的九流十家之一,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因为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是他们最大的特征。 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吕氏春秋》及汉代的《淮南子》为代表作。杂家的学者本身并不自认为自己是杂家,而自认为其它各家,以目前所知的资料来看,此一名称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最早提出的。在汉代以后其本源残缺不全之下,多数的思想家往往向不同的诸子各家里取法,而不再执著本源,故自汉以后,九流十家几已都算是杂家,不复原貌。 (10)小说家 在古代,尤其在春秋战国时代,小说家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长官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代表人物有虞初。虞初虽为西汉人,但在小说方面造诣很高,他所作《周说》共计943篇,原书失传。据东汉人应劭所说:“其说以周书为本”,就是说虞初是根据《周书》写成小说《周说》。因此有人估计《周说》很像是一部通俗的周史演义。《太平御览》第三卷所引《周书》三则,其写作风格类似于《山海经》,清代人认为是虞初的佚文。 古代中国小说家所著之书,今多已亡佚,故其学说,已难考查。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指出今已亡佚的古书《七略》所录,将十五本著作编入“小说家”的名下,一共有小说家的作品十五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篇章的著作。 (11)方技家 方技家,学术派别,于先秦至汉初成形,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方技家以医学为理论基础,但研究范围宽于医学,包括后世的医家与方士。房中、神仙二家后世多归入道家。 方技家甚至还由治身论及治国,《汉书·艺文志》指出方技家特点为“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方技家代表人物以扁鹊最为知名,数术家与阴阳家及方技家很有关联,因此三者界限不甚清晰,后世亦逐渐将之合流。医家亦有时归入方技家。 (12)医家 医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常被归入方技家,代表人物为仓公、扁鹊。方技家于先秦至汉初成形,主要研究养生和医药。 (13)兵家 兵家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研究讨论的主要是军事哲学思想,学说重点在于“用兵”,即战略战术问题。 春秋战国之后,那些通晓军事的用兵者,学者也往往归入或称为“兵家”。兵家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吕尚(即史上著名的姜太公),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田穰苴等。其中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影响深远。 |
|